指间行流云 笔底绘人生
作者
王金来
2008-01-02
原出处:大众科技报
罗江,云南省楚雄人。
罗江的彝族人物画,是以一些近乎单色、色彩强烈、线条粗乱的线条勾勒而成的。画中人物,男人、女人和孩子,或两三个,或成群结伙,出现在画家为他们营造的生存空间里;而那空间,白昼黑夜,土地山峦,或婚娶生死,或祭祀拜神,或日常劳作,罗江用他强悍率性的笔墨,使得笔下人物的神情讳莫如深。细看只见生猛的笔墨和色块,远看却神秘莫测。那是原始民族的精神气质,是人类童年的模样,是进入他早年的记忆、进入那个已经消逝了的生态环境的曲径。
其实,在罗江作品那强悍的色彩、精准的构图和率性的笔墨之下,在他对传统的中国少数民族人物画的另类理解和个性化表达之中,充盈着的是同样一种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力,推动着罗江和他的同道,努力为云南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精神建立造型艺术的档案,为悠久的中国画历史书写新的篇章。
艺术简历:
罗江,国家一级美术师, 1959 年生于云南,先后毕业于湖南省工艺美术学院、云南省艺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现任云南省画院副院长、云南省美术馆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当代中国画》杂志社编委。
1995 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 2003 年至今在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人物画工作室创作研修。 2006 年应邀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学术提名个展。 2005 年以来分别在北京、安徽、河南、广东、山东、云南等地美术馆举办个人新作巡回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和国内外学术展览活动。作品发表于国内外美术专业刊物,其个人专题片曾在中央及全国其他电视台播出。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展览中获奖,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作品入编《全国名家作品集?人物卷》、《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人物卷》。出版有《 21 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罗江》、《罗江写意人物》、《名家人物――罗江》等专著。
名家评析
作为写意人物画家,罗江的作品介于描绘与表现之间。从表现层面看,他对自己作品的题材和主人公有一种执着和热情,但并不预设主题,亦无鲜明的观念倾向,有着与画中人物一样的平淡意味。这反映了画家对人和世界的坦然而平常的态度。 在色彩上,他喜欢用赭、朱红、洋红、石绿,这些鲜艳、富于感情的色彩,也以纵意的笔势涂画,使原本生辣的风格愈加强烈亮丽。我们从罗江作品感受到的那种强悍生命力,即源于此。这一特色是自然产生而非生造的,所以极为宝贵。
――郎绍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著名美术评论家
青年画家罗江彝族文化背景走上画坛 ,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渗透于艺术精神和艺术创造力之上的自信和自豪。在罗江的艺术中凸现鲜明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层面上的思索。因此,在特定意义下,罗江的绘画心理实际上是对其文化血脉的苦恋和痴心。
――邓平祥 著名美术评论家
罗江的艺术取向与美感选择无疑带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在某种意义上,他达到了个体应有的精神度;当他把红土高原“彝山彝人”的生命世界精神化与象征化时,其中的人文关怀,终极意义与永恒追求是不言而喻的了。
――徐恩存 《中国美术》主编 著名美术评论家
从罗江的人物画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大胆尝试,也可以解析出罗江人物画的视觉语言元素构成。
视觉艺术在文化意义上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而中国画艺术,自古以来就作为东方文化思想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人传递精神、表现思想的主要渠道。因此,将“中国画”称之为“精神载体”,一点也不为过。特别是“文人画”,更是将言以载道、借境抒怀发挥到极致,甚至笔墨不深不高,有“意”有“神”就灵,反正是借笔墨而舒畅胸怀,放飞心情,“精神第一”才是最重要的。
――曾 辉 中央工艺美院副教授 著名美术评论家
罗江始终都以生活在云南红土地上的彝族作为他创作的主题,而且在每年的展览中都推出新作,很放松,创作风格和个人面貌也越来越强化了。我觉得这是他最大的优点。说他强调个人面貌,是指他的画面比较粗放,比较自然,比较随意;说他始终以彝族生活作为他的题材,是指他带着一种真诚的感情去表现他熟悉的生活。罗江将来需要努力的是,在形象刻画上保持个性化的同时更深入,更完整一些。加上环境的放松,画面的效果会更好。
――刘大为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美协党组书记 常务副主席
罗江除了有造型以外,还有局部处理的能力和驾驭画面整体的能力。
我这些年一直关注罗江,也经常看到他的作品。我认为罗江作为当代中国一个年轻的人物画家,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因为他具有比较好的素质和潜力。与其他画家相比,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坚持写意风格的同时保持着很强的书写意识。他敢用颜色,他用赭红来表现少数民族的篝火、土地和色彩崇拜,包括在日光照射下劳动人民的肤色,用得好,很提神。罗江还有一个特点,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保持和其他形体、服饰、画面结构协调一致的绘画语言。
当然,如果他能够在人物形象上琢磨得再多一点,轮廓线再完整一点,人物会显得更加精致,也更能抓人。
――冯远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美协副主席 著名画家
罗江的画非常生动,在笔墨和形象处理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想在笔墨上有所突破,不想按照原来的模式画,他想更自由一点,更激情一点,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他想通过富于激情的写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情,同时又不脱离生活。在用色上他比较大胆,但稍显凌乱,相信他今后会找到一种秩序,笔墨的秩序,颜色的秩序,画面处理的秩序。有序加上规律,就能够形成自己非常好的风格了。
希望他今后更有成就,我相信他会更有成就,因为他的基本功非常扎实,有激情,努力追求个性化的表现,这一切对他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孙克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秘书长 著名美术评论家
罗江的感觉非常好,作为一个画家这是很难得的。他的画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切入点,用笔、用墨、用色的构成都很大胆,也有了个人的风格。他的一系列作品很完整,生活气息很浓。有的画还可以再精细一点。
――于文江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副主任 著名画家
我对罗江的作品印象特别深刻。
从人物画史的角度看,云南地区的地域性人物形象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空白。罗江应该是这方面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家,他笔下的云南人物填补了这个空白。在当代人物画创作中,罗江有他独特的个人面貌。
罗江在笔墨的处理、笔墨和人物造型之间的关系上有新的探索。他融合了浙派注重笔墨的写意性和京派注重皴擦的两大特点,同时又加进去了自己的创新。这种创新在我看来更多的带有表现性,甚至和德国的新表现主义有异曲同工的妙意、妙趣。
――尚辉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著名评论家
罗江的艺术有一种活力,他还在摸索。画家接触的东西越多,越开放,作品的容纳内涵抑或更大,有些地区的画家往往是眼界开放以后的作品越来越好。西安画派许多画家是从外地来的,他们接触到黄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敏感。罗江的红土系列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制作,如果现在去认识也许比原来更加敏感,因为作品原本有一种沉重苦涩,有一种生猛锐气。这种生猛的东西能不能保持住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红土的质朴是应该珍惜的,作品中有许多话要说。红土感觉很好,今天仍可以重新去捕捉,它的涵量可以画大画。
――刘晓纯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著名美术评论家
西南少数民族人文环境与汉族文化有区别,感觉它比汉族文化更强烈、更鲜明、更赤烈些。这种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会不会影响到中国的传统水墨画?罗江艺术如果更接近本地区人文、自然环境的话,就应该与传统水墨画拉开距离。
――水中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著名美术评论家
罗江的创作对红土地的感情很深,其中对彝族文化的把握非常准确,这是他艺术作品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汉族画家到边疆地区去画画,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隔一层,带有一种猎奇的眼光。罗江的作品与外地画家的浮光掠影之作有着重大区别。这是罗江作品把握云南彝族精神世界的力量所在。
――刘羲林 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著名美术评论家
从《红土系列》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抒发的情感比较真挚、纯朴,从几幅小品中便可看出这种感情。罗江的作品精神中贯穿着红土高原那种质朴、强悍的文化气息。《红土系列》体现着罗江作品独特的彝族情结。他的作品中深厚、凝重、苦涩的感情因素,体现着他的生存环境、民族文化、精神气质。他的个人风格比较适合于向拙、向厚、向苦这三方面发展,而不适合向巧、纤细、秀丽方向发展。
――贾方舟 著名美术评论家
罗江的《美国印象》与《红土系列》有时间及文化的区别。罗江艺术发展可接纳当代文化多重因素去观照红土地艺术。中国水墨批评中有人提出传统型和开发型,实质上是一种历史的合成。就我看来,美术革命开展以来,有一个立足点的问题。根据传统型来说,立足点显示你技术不足,但作为另一条路来论证,你的技术已经足够了。罗江选择自己应摆在一个什么样的立足点上来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今天尤为重要。
――邹跃进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著名美术评论家
罗江具有多方面的才华,他在平面设计、包装设计上多次获奖。罗江的作品给我们一种冲击,不媚俗。作者更多地看到自己民族艰难的生活状态及生存环境,罗江追求的是一种苦涩沉重的风格。
――曾镇南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著名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