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星,贵州民族文学不会忘记你
作者 袁仁琮 2010-12-04
原出处:袁仁琮博客

  我已记不起认识苏晓星始于何时,也许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也许是六十年代。但我知道苏晓星这三个字则肯定是五十年代末。1956年冬,我懵懵懂懂地在当时贵州唯一的文艺刊物《贵州文艺》上发表处女作《小花和尚看梨》,第二年秋,考入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便和文学特别是贵州民族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就知道了苏晓星。知道他是彝族作家,在贵州已经小有名气。以后几年,我写的作品渐渐多了,参加文艺界活动多了起来,认识了他,而且渐渐熟了。他给我的印象是直爽、耿介、质朴、对人热情,不屈不挠是他性格中的突出特点。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少数民族作者生活在边远地区,封闭、落后,太需要老师指点、提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省文联、省作协、省民委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从1982年到1986年,克服重重困难,办了三期民族文学讲习班,吸收了全省各族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作者参加,边学习,边修改作品。每次学员四五十人七八十人不等。讲习班里,要请人讲课,看稿,和学员交谈,还有许多杂事,除了文联、作协的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忙,就数苏晓星辛苦。他是贵州有影响的老作家,省作协民族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要参加省文联、省作协、彝族文学会等多种会议,处理事务,自己有创作任务,很忙,但手里总是有学员请他看的稿子,甚至是长篇,熬更守夜地工作是常事。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文学底子较薄,起步晚。解放后涌现一批少数民族作家,势头颇好。但经历十年动乱,受很大挫折。老作家有许多困惑,年轻作者在摸索。个别少数民族作者虽然发表过一些作品,理论修养却不高,不系统,常常闹笑话。那时,苏晓星安排我和侗族作家谭良洲在讲习班里当辅导员,自己写写东西,也看看稿子,给学员必要的辅导。一次,苏晓星忽然跟我说:“有个学员问我,一篇小说要写几个人?咋会问这样的问题呢?”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愣了好一阵,确实没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于是,我们都有共同的感慨:民族作者亟待提高文学水平。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2年11月,苏晓星经过辛苦筹备,组织贵州少数民族作家作者四十余人的参观团赴广西参观学习,苏晓星任团长,贵州人民出版社编辑龙国义、作家谭良洲和我任副团长,先后到广西三江、桂林、柳州、南宁等地,和广西文学界领导,老作家、民族文学研究家苗延秀、韦其麟、过伟等座谈取经,参观电影《刘三姐》拍摄对歌场面遗址,柳州少数民族聚集对歌的鱼峰山,中外驰名的桂林阳朔,开扩了眼界。一位年轻作者深有感慨,说:“我们这些土包子见识太少,把淋浴喷头当电话,笑死人,难怪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这次参观学习提高太大啦。”这位年轻作者说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第一次在宾馆洗澡,不知道水温可以调节,尽放热水,太烫,没法洗,看看墙上有电话一样的东西,准备打电话请服务员解决一下。可是,怎么打也没有声音。后来才知道那不是电话机,而是喷头。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期贵州民族文学讲习班期间,为了开拓民族作者视野,还组团赴海南参观。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九十年代初,在贵阳连续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讲习班,苏晓星几乎都参与工作了。由于我连续在外省刊物上发表过作品,得到省作协的大力支持,苏晓星则是其中最热心的一位,每次都让我参加讲习班学习。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晓星年纪渐渐大了,且长期受高血压困扰,用药效果不理想,影响创作。听人介绍说吃素降血压效果好,他咬牙吃素三个月,荤腥不沾。血压果然降了下来,也不再忽高忽低,但瘦了一身,他是凭坚韧不拔的毅力挺过来的。这期间,他被任命为《南风》副主编(主持工作),看稿,和作者联系、发行等等,忙得不亦乐乎。后来,民族文学活动减少了,但苏晓星没有忘记扶持少数民族作者。2001年冬,他和贵州诗人罗绍书一起,组织贵阳几位作家和记者赴毕节,参加黔西县作者史宏拯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世杰》的讨论。苏晓星会上谈意见,会下出修改点子,一直精力充沛,谈笑风生。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晓星是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老作家,有短篇小说集《彝山春好》、中篇小说《奴隶主的女儿》、长篇小说《良心的中伤》、《末代土司》、《金银山》、《无敌头巾》连载和出版,有论著《民族民间文学散论》、《苗族文学史》、话剧《大明皇帝和彝族女杰》以及若干短文,是文艺界知名老作家和理论研究家,但他不满足,惜时如金,抓紧每一刻可利用的时间。有一次我打电话给他,准备前去拜访,他问什么时候到达,我回答说,大约要四十分钟。我和夫人王敢凤紧赶慢赶,还是晚到十分钟。他挺不高兴,说:“说四十分钟到咋不到,害我在院坝门口等你。”也难怪,他妻子半身不遂多年,生活不能自理。苏晓星十分爱他的结发妻子,把妻子和家里打理得干干净净。这样,他不得不在时间的夹缝里挤出工夫来创作,对他来说,每一分钟都是极宝贵的。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晓星勤奋如此,成就如此,对待病妻如此深情、体贴,我为之动容,建议贵州电视台专访,宣传他的感人事迹,但是,电视台约采访时间的时候,他婉言谢绝,说:“算啦,张张扬扬地干什么?”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一次,我和夫人去他家,他说:“不知道今天是怎么回事,到院坝门口,头昏得厉害,站了好一阵,才慢慢摸回来……上楼的时候,腿也打晃晃。”我看他脸红红的,担心他高血压发作,说:“你要照顾大嫂,还要搞创作,别太累了。”他说:“没事,我身体棒哩。”他说,我给他的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被朋友借去了,借去就不还,还想把王阳明在贵州的事写成话剧呢。我连忙把仅存的一本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送去。一天晚上,我正在电脑前写作,苏晓星打电话来说:“你知道季老(季羡林)临终时说什么了吗?”我说“不知道”,他说:“季老说了,作家要写分量重的作品,要写《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史诗性的作品。我要写,你也要写,你就写侗族,我写彝族,彝族、侗族都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他的雄心壮志打动着我。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晓星时时都想着朋友,关心朋友的创作。在一次贵州民族文学创作座谈会上,我表态说:“我上班的时候很忙,退休了保证一年写一本长篇小说,短篇不在其中。”苏晓星听了十分高兴,连说几个“有志气”。这以后,他多次问到践行计划的情况。我退休十一年,写了十二部长篇小说,一部理论专著,正式出版了八部,明年将有两部长篇小说定稿。我能长期坚持,和苏晓星的支持鼓励分不开。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在创作,同时等待苏晓星的新作,却怎么也没有想到,为了庆祝“五一”劳动节,一小杯酒把文学界的常青树撂倒了,脑溢血。接下来是住院、抢救、手术。苏晓星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他没有悲观,没有失望。他奋力抗争几个月,渐渐好起来了。我们第二次到医院探望他的时候,刚刚好一些,又在酝酿作品创作了。我们除了钦佩他的执著和毅力,深深地为他的健康忧虑。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晓星有很多计划,包括彝族史诗性作品创作,再去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走一走,把《大明皇帝和彝族女杰》搬上舞台,等等,瑰丽多彩,都永远无法实现了。在贵州民族文学还需要他继续扶持,文艺界需要他再出佳作,青年人需要他培养的时候离开了,走得那么匆忙,连最后一叙的机会也没有留下。陶潜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读陶氏这首诗,想着至交溘然离去,极难不伤感、落泪。但我想,像苏晓星这样的文学赤子,虽死犹生,形亡神在。文艺界不会忘记他,贵州民族文学不会忘记他。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9年9月24日星期四草于贵乌北路寓所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相关链接: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苏晓星
(1931~2009)原名李德祥。彝族。贵州赫章人。中共党员。1947年肄业于贵州省毕节县中学。1951年参加工作,历任赫章县粮库会计,县委干事,县报代主编,《山花》杂志编辑,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讲师,贵州省文联《南风》杂志副主编,副编审,省作协专业作家。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省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协贵州分会民族文学主任、理事。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著有长篇小说《末代土司》、《无敌头帕》,短篇小说集《彝山春好》,中篇小说《奴隶主的女儿》,中短篇小说集《良心的中伤》,专著《苗族文学史》(合作)、《民族民间文学散论》等。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品获1981年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83年全国民间文学优秀作品一等奖、贵州省文学创作奖、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奖、1989年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学一等奖。LS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茅草人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