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民族文化之本 显达民族文化之光——记王光荣
作者 韦琳敢 2010-12-12
原出处:中南民族大学

  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光荣,男,彝族,1944年3月生于广西那坡。196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今中南民族大学)中文系,现为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兼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西南民俗学会常任理事、广西民间文艺家副主席。毕业后分配到广西靖西县,历任中学教员、县文工团负责人、县人大办、县党委史办秘书、县协主任。1985年调入广西师范学院工作,任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出版7本专著和13本合编合著,发表学术论文106篇,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64篇,出版和发表文稿共计380万字。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渴求知识南湖畔   诲人不倦邕江岸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63年,带着年少的梦想,带着立志读懂、读通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信念,王光荣只身一人来到武汉求学。那时的武汉,还是一个和大上海一样声名远播的大都会,大汉口的世界光怪陆离,充斥着各种诱惑。然而从一个小山村里走出来的他,没有忘记自己是那个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里面的山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位大学生,没有忘记家乡民族的瑰宝正等待着自己的族人来开采,所以他勤奋好学,除了专业以外,还钻研各种学问。他觉得,自己不能满足现状,不能局限于一个小的学术范畴之内。他在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的时候,中文系涵盖中文、新闻、广告等,而现在的中文系仅仅是指中文专业了。但是那时的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中文领域里,他自学了一部分新闻知识还有民族学方面的东西,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业后的王光荣,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成为学术研究带头人。如今,年逾半百的他在广西师范学院的杏坛上把他的毕生所学倾注给他的学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肩负重任扬文化  硕果累累填空白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贵高原堪绮丽,壮哉孟获后裔。万里迁徙为生活。日月照长空,民族星闪熠。髫年既立凌云志。深山彝寨一骄子,亲情感天地。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首《临江仙》词,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王光荣对彝族的拳拳之情。在深山彝寨里长大的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对家乡的传统歌谣、舞蹈、腊摩、祭祀经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好奇于人们唱的山歌是什么意思,是由谁来创造的,祭师念的经词为何这么多,这个节目的来源到底是什么等等,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当时他就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都弄明白。在巴马初级师范读书时,班主任找他整理了一些资料,并寄到了南宁,不久便收到两块钱资料费。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年少的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西靖西县,从事编写县志的工作,后来由于看到壮族、瑶族的民间文化被人提到了书面上,并且取得了轰动的效果,他也萌生了对彝族民间文化进行研究的念头,这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和新的起点。同时,彝族在广西分布的人口较少,属于珍稀文化,这也是一个学术研究的突破口。带着浓烈的民族情感,他开始了采访收集工作。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个民族的民间文化所涵盖的范围都很驳杂,包括歌谣、舞蹈、民俗和神话故事等多个方面。王光荣认为,彝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歌谣,因为从多个民族来讲,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谣;而从单个民族而言,歌谣的内容是最丰富的,且对本民族内部以及民族之间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同时,从本质上讲,歌谣的文学样式及艺术品种本身也就是民俗事项,比如在《诗经》中,歌谣被称为“风”而不是“歌”。所以结合研究方向的需要,他研究彝族文化的侧重点便放在了歌谣上。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我国56朵民族之花中的一支奇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他们便能歌善舞,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了发掘并拯救民族文化遗产,王光荣决心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比较全面的反映彝族文化的历史概貌。通过走访老彝巫和民间老艺人,他搜集到濒于衰微的民间文化,特别是掌握了第一手的歌谣资料。从上百万的材料中,他发现、整理有生命价值的东西,并以本民族的起源、发展、影响、对政治和经济的作用以及艺术表现技巧等方面为研究对象,呕心沥血,写出了一部部专著,如《彝族歌谣探微》、《通天人之际的彝巫腊摩》等近百篇学术论文。通过这些专著,他不仅及时拯救了彝族文化遗产,而且使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同时还促进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健康向前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彝族歌谣探微》是他研究民间文化的处女之作。虽然书中有很多地方引用和整理了一些彝族歌谣,在注释和译写过程中由于语言障碍,有些地方不够成熟,但却是彝族民族文化界第一本比较综合、具体、详实的彝族歌谣大集成。而《通天人之际的彝巫腊摩》主要是对彝巫进行研究。广西彝巫在文革时代都被当作封建禁锢思想来打击,但王光荣想,你说它封建也好,说它有理有据也罢,它都作为一种历史,一种世事的的见证,且包含艺术的、雕刻的、绘画的等许多方面,所以就“彝巫”本身而言,它是内蕴丰富的整个彝族文化的一块瑰宝。2005年新著《歌谣的魅力》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列入“中国高校百部优秀社科专著文库“正式出版。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活动耀家乡  拯救文化先人忧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开路经》一书详实地记载了彝族最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但《开路经》自身多半都是丧葬仪式中的伤感传诵,由于一些社会因素而被抵制,这样以来,王光荣之前对十行经文的记录整理也由于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而被压在箱底没有继续。可是就在那段时间,精悉经文的老腊摩不幸去世,他很是悲痛,并开始意识到《开路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果另外两位老腊摩不在世了,开路经也许就真的会失传。于是,王光荣白天和乡亲们下到田间劳动,晚上就点着小油灯,寻找尚且健在的老腊摩搜集记录《开路经》。由于没有文字的记载,记录的过程中都是腊摩们口头吟唱,且都是彝文。而当地彝文早就失传,这使记录工作难上加难。后来王光荣想到可以用他自己发明的“生汉字”来记录,当然“生汉字”的制造工作也是相当困难的,往往通宵达旦,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能够准确表达彝语的“生汉字”。有时王光荣也想过放弃,但是一想到彝族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可能面临着消亡,便又开始继续手中的工作。为了全面反映彝族文化历史概貌,拯救民族文化遗产,他不远万里到过云南楚雄、文山、四川大凉山、贵州毕节、广西隆林、那坡的村村寨寨,走访老彝巫和民间老艺人,搜集濒于遗失的彝族民间文化。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初步完成了一部《开路经》的搜集记录和翻译、注释工作。他的执着和兢兢业业让人肃然起敬,如果他对民族文化缺乏拳拳之情,能坚持拖着年迈之体坚持笔耕不辍,直到这本书的问世吗?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2年王光荣与人合作录制了电视记录片《家乡小记》,它是以家乡的跳弓节活动为内容拍摄的,曾先后在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后来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风情片被国家宣传部推荐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进行对外宣传,成为世界人民了解彝族的桥梁。此外王光荣还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专题研究,与人合作承担《边境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与经济互动研究》(国家民委专题、福特基金赞助)、《广西千里边疆民族文化长廊的构建研究》(广西教育厅专题)、《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彝族卷》等科研课题。在少数民族文化与地区经济的互动关系问题上,他认为:“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拯救,任何事物如连最基本的能否存在都成为问题,就无须再谈及对其保护和利用了。所以我认为在民族文化与地区经济的互动关系上,拯救是最基础的。彝族文化博大精深,彝族同胞能歌善舞,一些舞蹈的基本步法就有36种之多,但是历来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彝族文化已经濒于遗失,到改革开放初期,仅存10多种简单的舞蹈了。拯救工作迫在眉睫,而在拯救工作之后,才进行保护工作。”王光荣从数十年的搜集工作中发掘和补充失传多年的彝族民间舞蹈、歌谣、器乐和各种表演艺术,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彝族的民族文化。而在如何利用少数民族文化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的问题上,王光荣认为首先应该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王光荣现在只是从彝族的角度来举例,在拯救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应该从各类的彝族民间民俗活动出发,吸引游客开发旅游点。同时,可以从彝族品种繁多的乐器和做工精致的民族服饰及首饰上入手推动手工制造业的发展,拉动彝族地区经济。此外,他还正在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企业的赞助,想在那坡建立一个“彝族传统文化传习中心”,让彝族传统民俗和民间音乐、舞蹈、器乐等文化精粹代代传下去。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研究民俗有作为  成就精神励学子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光荣到目前为止,先后出版了《彝族歌谣探微》、《通天人之际的彝巫“腊摩”》、《歌谣的魅力》等7本专著和13本合编合著,发表学术论文106篇、诗歌散文等文学著作64篇,出版和发表文稿共计380万字。对于所发表和出版的作品,王光荣认为自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至于他到底是什么身份,那就让别人去讨论吧。他自己则认为自己是个理论家,因为他所出版和发表的东西与纯粹的文学艺术不一样,更注重于研究和分析深层次的问题,而他也曾获得过“中国作家创作成果报告编委会”、“中国优秀人才杰出贡献新闻文荟编委会”同时提名的“构建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知名理论家”称号。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母校毕业有三十几年了,可他对母校的发展和师弟师妹的学业很关心。对于自己的晚辈,他说:“无论是从事任何事情和工作都要打好扎实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不要一味地好高骛远;在校的时候一定要把课业学好学牢,争取在某个方面有自己的专长,而且要有一个突破口。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先就业再择业,不要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十字路口,但从事任何工作都不要放弃心中的梦想,无论条件是如何艰苦和不如意,只要认真去走每一步,那么总会有成功的一天。世上有万般种人,有人可以成为妙笔生花的作家,有人可以成为雄才伟略的政治家,有人也可以成为舌战群儒的律师……你可以惊羡但不可以妄自菲薄,因为说不好你就成为了下一个文韬武略的军事家。”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人生命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广度和深度。王光荣为了民族文化事业呕心沥血,不畏年高,不避体弱辛劳,不辞风雨寒暑,虽到暮年却老当益壮,壮心不已。正如荀子所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在这个浮噪喧嚣的尘世中,王光荣的执着之心与奉献精神,带着民族之魂,奏出一曲又一曲的优美旋律。中华民族有如此灿烂的民族之星何其庆幸!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S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鹰击长空阔,鹏飞海面春,并负垂天翼,俱乘破浪风。”王光荣在学术领域的碧海蓝天中,如鹰如鹏,是托起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之星。
发布: 茅草人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