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德:我的作家梦
作者 李绍德 2018-11-04
原出处:彝族人网

  改革开放圆了我潜藏于内心多年的梦想。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5年,我正读高中,本有心继续前行,谁料,脚下那块板被兀自抽掉,已抬起的腿不得不打住。心虽向往,腿却没有再抬起的理由。无奈,只得另行改道。带着些许遗憾和叹息挥泪辞别熟悉的教室。我黯然神伤哭了几天几夜。我依稀记得,远离刚熟悉不到一年的校门,另一陌生生活正张开怀抱迎接我这个交不起学费而缀学的小青年。我只好回到生我养我,熟悉了再不能熟悉的村子。我与同学们的距离将如同两列背道而驰的火车,越来越远。我的知识在初中水平原地踏步,别人却在知识的台阶上一步步前行,而我,只能望校兴叹。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刚参加劳动,一切都很陌生,夜深人静时,我的眼前常常浮现出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情景。整天与锄头为伴,与泥土为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我暗暗叹息。很快,繁重的体力劳动让我无力去想更多的事,工分才是现实的劳动报酬。闲暇时,我也曾雄心勃勃捧起书本,妄想靠短暂的阅读提升那可怜的知识。然而,谈何容易,收工后,劳累一天的身体已软成了一滩烂泥,动都不想动,哪里还打得起精神看书?一切成了纸上谈兵。无奈,勃勃雄心在现实的击打之下唏哩哗啦地崩溃了。可偏偏这个时候大队党支部书记来动员我担任生产队会计,村乡们说,就是我这个当时称为高中生的回乡青年合适当会计,父母亲也积极地支持我,我想想也是,心情意外平和起来。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帷幕,为了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中取得经验,1979年插甸公社将我们增益大队安乐一队列为试点,派出公社党委副书记毕富才来蹲点,当时只能搞包产到组,包交提留,统一核算,在群众大会上,大多数群众不同意包产到组,要干就直接分到户,毕副书记也相当害怕,不敢做主,只有回去汇报,结果遭到公社党委书记唐福升的严厉批评,文件明明规定只能搞包产到组,你怎么能搞分田单干,这不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了吗?”受到极大委屈后的毕副书记,就像霜打过的茄子,可回到我们生产队就态度坚决地不准我们搞包产到户,而大多数群众顶着不干,因为饿怕了,老队长是党员,又是大队支委,他也不能违抗上边政策,更不敢得罪上边干部,此时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意见分歧很大,情绪十分的不稳定,工作再也无法开展下去了,当时,我是会计,还不是党员,正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我就大胆地提出,通过群众表决,结果家家户户同意包产到户,虽然没有像小岗村那样冒着极大的危险按下鲜红的手印,但也是有着很大风险的,因为当时改革开放还有很大的阻力,左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个时候公社、大队干部们无奈了,叫我们对外只能说包产到组,实际我们是分到户了,分到土地、耕畜、农具的农民如获至宝,起早贪黑地在自己的土地里劳作,经过我们一年的实践,家家户户获得较大丰收,真的是盆满钵盈,彻底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羡慕我们。第二年,公社干部来总结我们生产队的成功经验,当时我还在全公社三级干部会议上发言交流经验呢!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0年,我当上了民办教师,就是这一年全公社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以大集体、评工分到包产到户,全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彻底转变。这一改革最根本的变化是从生产方式上改变了过去“一平二调、一大二公、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与此同时,粮食生产的良种、良法、化肥、农药等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革后的短短几年,人变勤了,地变肥了,过去的“懒汉”变成了致富模范,过去不产粮食的土地变成了单产超千斤,超额完成国家定购任务。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不完的巨大变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4年4月,已当了6年民办教师的我被公社党委“提拔”到小乡当乡长。时年才28岁,这一次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大抉择,继续教书可以转正,到小乡任职则一辈子当“泥腿子”干部,亲戚朋友劝阻,家属极力反对,我也犹豫了几天,但我又一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怎能不服从组织安排?上任之后,面对层层叠叠的高山,面对一个个渴望解决温饱的父老乡亲,我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我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选在了通电工程上,他上省城、进州府,经多方筹资。群众投工投劳,率领大家硬是用双手和肩膀将一根根水泥电杆扛到悬崖陡壁上树立起来,几个月下来,肩膀上的皮被磨破了一层又一层,堆起了厚厚的老茧,经百余天奋战架起了哪吐至增益的4.8公里的输电线路,从此,下半部八个组终于用上了电,告别了松明火把,,告别了石磨,看上了电视。之后,又架设了至大龙谭2公里、至中岭岗1.8公里,至锅盖梁、石窝铺4.8公里线路,把祖祖辈辈天黑就睡的苗家寨点缀得像镶嵌在群岭中的夜明珠。村里人畜饮水困难,我率同事八方奔走,四处求援,经过三十年多年不懈的努力,全村12个村组,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担任十五年的县人大代表期间,提出了许许多多的代表建议,议案,大多数得到了采纳,使农村人畜饮水、农网改造、道路硬化、教育卫生、得到极大改善,看到这些变化群众们深情地说,我是我们的“领头雁”。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35年的村官生涯中,我白天率领群众战胜穷山恶水,夜晚挑灯夜战,奋力疾书。我爱上写作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1992年在哪吐村公所当书记时,村公所住房岌岌可危,在那阴雨连绵的土黄天里,锅碗瓢盆全部用来接漏,叮叮当当的奏鸣曲无法入眠,就看报写字,在经常读报中《楚雄报》上的一则则消息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模仿着写身边发生的同类事儿,一连写了3篇投给报社编辑,终于有一“豆腐块”见诸报端,这时,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从此,就迷恋上了写作,几十年来不论工作多么艰苦、繁忙、夜间写作两个小时已经是我立下的信条,我不把光阴虚度在酒桌、麻将桌、扑克和应酬上,常常是身居斗室潜心阅读,伏案疾书,甚至通宵达旦。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写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用结合,表里如一,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农村各项工作。从1992你起,他每年向《云南日报》、《云南科技报》、《楚雄日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楚雄州广播电台》、和武定县广播电视局撰稿2000余篇,先后有6篇获州以上奖,其中《粼粼波光映晚霞》被选入《中华之光》名人录。人们都说我写的新闻、消息、散文、杂感,大多都朴实无华,耐看耐读,从中感受到我这位“村官”充实的浓默人生。我用心在写,用情在呼,我什么都写,把山里的风土民情、人间烟火、乡村新貌或那些深山中的亮点一古脑儿写出,为让外界了解本地,让本地走出外界作出了积极的探索,被《楚雄日报社》誉为“领头雁 土记者”“宣传战线上的土记者”。连续18年被州县乡评为优秀通讯员,2007年被州人大评为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秀通讯员。 目前已出版《罗婺后裔的情怀》《罗婺故土展新颜》《情满罗婺》《守望罗婺彝族文化》四本个人文集,参与武定县彝族文化研究学会编辑出版《罗婺彝族礼俗采撷》、《罗婺彝学》,武定县委宣传部编辑出版的《文化楚雄——武定》、武定县政协编辑出版的《武定民族服饰》,2016年加入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若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党的各项正确的方针政策,早年离开学校的我要想取得今天这点成绩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不但给全国人民带来美满幸福的生活,也圆了我的作家梦,我还非常荣幸地受到过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省委组织部长刘维佳的亲切接见并座谈。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乡是一杯浓烈香甜的老酒,家乡是一首演绎不完的歌。面对家乡我随时有着浪花拍打心岸般的创作欲望,在上级文化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把目光放在打造罗婺民族文化品牌上。经过艰辛努力付出,罗婺彝族品牌文化活动”已渐渐浮出水面,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个乡土作家,我的心属于家乡,魂属于家乡,我的艺术生命也难以逃出故乡的藩篱, “创作无止境,对家乡的写作永远在路上。”Yn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措扎慕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