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受故乡父母官们诚挚邀请,我回家乡挖掘红色资源,精心打造文旅融合旅游精品线路。我在故乡高桥大地上行走,如同走进了一个人与自然缔造的大地意境。
我的故乡高桥,位于武定县境中部,东接狮山镇,西交白路乡,南邻猫街镇,北连东坡傣族乡,东北壤插甸镇,总面积385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108国道线自西向东贯穿其境,交通极为便利,历史上为川滇交通要津,是茶马古道渡金沙江进川入滇的必经之地。它沟通着中原、云南各地以及东南亚、南亚,素有古道高桥、商驿高桥、军事高桥、人文高桥之美誉。
高桥,旧时为昆明通往成都茶马古道主干线上的咽喉要地。当时高桥境内的主驿道有:高桥经窝堵、夭鹰至武定;高桥经以坝、马鞍山、石腊它至白路、环州;高桥经石腊它至白路、元谋姜驿;高桥至猫街、永泉、马场、和曲(狮山镇九厂);高桥经猫街、龙庆关至禄丰黑井。驿道的兴盛,马帮的增多,促使了高桥古镇商业的发展。到清朝咸丰年间,江西、四川部分行商沿茶马古道在此定居,会同本地商贩形成了武定境内一个比较大的商业市场。当时,高桥古镇有了小百货、棉布、土杂、屠宰、马店、饭馆等行业。
高桥因有古代建筑在老街通往新街河面上的一座石拱桥而得名。这座石拱桥高8米,宽4米,长12米,单孔,明正统十年(1445年)彝族罗婺部第十四代土酋阿宁所建。大清雍正十年(1729年),被洪水冲毁,即由武定府集资重修。虽历经272年风风雨雨,至今雄姿依然。桥面上残留的累累马蹄刻,深深浅浅,让人展开想像的翅膀,往日古道的一切都在纷飞的思绪中。
高桥,过去逢辰于此互市,又称之为龙街。1912年街址由老街迁至后所,故此地称为新街。处高桥河东、河西两岸的平地,它包括中所、老街、后所三个自然片村。时至1974年,才将街址迁回现在108国道线旁的老街。清代,武定府和曲州在此设粮仓。
高桥的历史,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已具有5000余年辉煌文明史的古滇国时期,西部至今还有一座以纪念古人开滇的军人而得名的“石将军”山,东西走向,海拔2667米,面积23平方公里,混交林植被。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人定居生活。当时的人们已使用铜锄、铜斧,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进行着农事的播种与收获。唐宋时期,这里属大理国东方乌蛮三十七之首的彝族罗婺部治地。至于明代,永乐3年(1407年),罗婺部凤氏土司酋首萨周在此设龙街关。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明军大兵征云南,罗婺部女酋商胜自运粮米千石,到昆明金马山接济明朝大军。大明王朝控制云南后,派遣大批军队征伐云南,为防止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反叛,设置屯军守备,加强中央王朝的统治地位。天启《滇志》说:“隆庆三年(1569年),武定设千户所,驻军1173人。”这1173人,原籍有室者,迁来驻所;无妻者,“听就彼完娶”,也就成为1173户,驻守于今天高桥镇境内的海子(前所)、老街(中所)、新街(后所)一带。因此,高桥,实际上就是一座军事堡垒,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小城。最初,屯兵还得从事农业生产,一面驻屯守备,一面自耕自食。但强未必弱,荣久即衰,延续二百多年“屯田制度”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沦为爷不亲、娘不疼的失衡位置,他们的子孙逐渐转化成为当地的农民,有的与当地土著居民彝族婚配,变成了彝族,但依旧保留着中原内地祖先的遗风,而且还把先进的耕作方式引进了当地。有备无患是朱元璋的戍边准则,相当数量的江南商人冲着优势的条件加入屯田。他们闲时为民,战时为兵,让西南各地土司望为胆怯,噤若寒蝉。随着清代实行绿营兵制,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分兵驻守,驻守之地称之为关、哨、汛、塘,在今天高桥境内设有油榨关,设海子、马鞍山、木希革、石腊它、弯腰树6哨,设杨柳河、永兆2卡,设以坝铺,这些地方都后来变成了居民点。除落籍军户外,明朝还“尽迁江左良家闾左以实之,及有罪窜戍者,咸尽室以行”,被称为民屯。这些民屯者,少数落户武定城外,大部分迁入高桥境内居住。岁月的流逝,无论军屯还是民屯,这些大明兵商裔们,在这片山青水秀的高原坝子里,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变成了今天的农民和商人。他们像一片落叶,历经种种艰难困苦,成了这片高原坝子的主人,过上了与祖祖辈辈不同的幸福生活。
高桥上海子,有一清代设关的地方,人唤油炸关。该地名的由来,与明朝逊国皇帝建文帝有关。相传,建文帝遁迹狮山为僧,从耳源带回一株茶花栽在武定狮子山大雄宝殿右侧,天天挑水浇灌,好不容易才著了几朵花。一日,武定太守的公子游于寺中,见了娇花初绽的茶花大为高兴,使待童扳折多枝,打算带回家中插在花瓶里。寺中的小和尚阻拦不住,就跑去报告建文和尚,建文出来时,太守的公子早已将那棵茶花扳折了一大把,建文看着,心里有一股怒火在燃起,愤怒中将举起手掌在太守的公子脸上比划了一下,说,若不是看在你是太守公子的份上,我就扇你一耳光!说话间,太守的公子脸上顿感火辣辣的,仿佛真的被人猛掼了一耳光。到家后,太守公子的脸上肿显出五个手指的巴掌印。太守了解情况后,认定寺中那老和尚是妖僧,于是派差役捉来投入衙狱。经过多方盘查,太守认定那老和尚根本不是什么妖僧,而是被当朝皇帝朱棣四处寻捕的建文帝。于是,将建文帝五花大绑押上进京之路。才来到上海子村,被接到密旨后星夜赶来救国驾的沐晟赶上,立即救出了建文帝。当时,村中有一家人正准备办事,支起一口大锅,等着炸菜。一气之下,沐晟把太守干脆投进了油锅。日后,人们就一直把这地方叫为“油炸关”。
高桥镇平川绿野,稻麦飘香,是茶马古道滇川道上的一颗崔璨耀眼明珠。历史上,这里是云贵高原罗婺大地上一个重要的“粮仓”。这里的人们很早就沿高桥大河拦河打坝引水灌溉。今天的大鱼塘、桃源、后所一带有旧沟道遗迹。大清雍正初年的武定知府佟世祐有《高桥境水道落成喜而赋之》,诗云:“穿箐盘山破障烟,探源问俗至溪边。纡回象地疏农业,劝奖鸠工乐俸钱。沟浚活流通十五,田沾积润灌三千。为因水利关民食,似以吾侪欲济川。”
高桥地形平展、开阔,四围山峦起伏,军事上易于大兵团移动、集结、作战,是整条川滇茶马古道上的著名军事要塞,也是跨越南北的交通命脉。千百年间,地处昆明、成都直线距离中段独特区位优势和山川地理,构成了它独特的交通优势,奠定了它成为滇川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肩负起川、滇两省之间频繁商务活动的重担。如果有人写高桥镇的发展史,书页间准会隐隐传出马蹄声叩击青石板嚓嚓嚓嚓的响声。
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越嶲郡前后,茶马古道上马帮的先驱们找到了一条出成都、过西昌、越西康,翻火焰山,从龙街渡金沙江,经元谋、白路、高桥,上武定,达中庆(昆明)之路。至于元代,设云南行省,辟中庆经富民、武定至成都之驿道,沿途置站赤,一队队马帮行客、一批批商贾军队过境与驻足,留存了至今生辉的大量文化遗迹。
蜀僧长老朝宗、印度高僧指空大师,过高桥境抵武定,发现狮子山后,创建、扩展了狮子山庙宇。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状元杨升庵,从龙街渡口经元谋过高桥境,达武定,到狮子山探幽访胜后,留下了《续藏书》、《乌蒙山》等千古名篇诗文。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一年(1683年)十二月一日,武定经高桥境,历白路、元谋,考察了龙街金沙江巡检司,踏勘了金沙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缅甸,他从成都出发,经西康、元谋姜驿,过金沙江,经元谋、白路历高桥境,达昆明,转滇西,抵缅甸,终于完成了周边修好的历史使命。
咸丰八年(1858年)冬,境内木希革彝民杨袁及其孙杨在兴,在高桥赊甸村结盟起义。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高姑拉秀才李和清率下十三村彝、汉农民与那土司对抗;次年,脱离万德慕莲土司的统治,加入高桥境。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清军游击杨玉科攻击元谋,毕顾保部杨仙之率部援救,行至高桥境,被当地绅团击溃,杨负重伤死亡。同年六月十六日,杜文秀派兵直插高桥,消灭清军后,赴武定夺城。
1915年,云南护国军起义,成立军政府。为防止川军南下进犯昆明,护国军一支队由昆明经过高桥境内,驻守元谋龙街,击溃了南下之川军。1935年5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方面军红一军团由武定县狮山镇的么莺村进入本镇境窝堵大村、杨柳河、花桥、永兆下村、段腰、大上村、段家村、中村、白泥坡、上海子、陈家、岩子头、下海子、中所,当夜在海子村、中所、高桥老街、新街(后所)、下巴凹、路处白、小路河、葫芦湾、羊干石、迆坝、羊街子、大罗德、勒咩、吐木格、马鞍山村宿营。5月3日由各点出发经磨刀石、阿沙古,到石腊它,然后兵两路:一路经冬瓜箐、桃树箐、分水岭进入白路境;另一路顺公路经大蛇腰、关坡梁子进入白路境。5月2日,红一军团红军部队在高桥新街(后所)大庙设立指挥部,制定进军元谋的方案,即一师抄小路直插时属武定的龙街渡口;二师沿大道直逼元谋。5月2日,红一军团红军部队在高桥新街(后所)的后山上修建防守工事、战壕。红一军团一师、二师长征过境后,在元谋龙街架设浮桥,佯作渡江,掩护大部队在下游禄劝皎平渡过江,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赫赫有名的“巧渡金沙江”经典战例。
高桥坝子西边有一个村后山形如马鞍状的村子,名叫马鞍山。村前有良田万顷,土地平旷,阡陌田野,正好扼控高桥通往东坡,白路、环州丙弄古渡口或白路、元谋龙街古渡口的咽喉。
唐宋时期,这里是彝族雄冠东方乌蛮三十七部之首的罗婺部治地。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辟中庆(昆明)经富民、武定至四川成都之驿道,在此设马鞍山驿站,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清代,在这里设马鞍山哨。从这里经石腊它、弯腰树梁子,从白马口渡口渡过金沙江,达元谋姜驿。从这里经石腊它、白路、环州、万松山,从丙弄或龙街渡过金沙江,可达到江岸元谋姜驿;从这里经石腊它、关坡梁子、白路、元谋,从龙街渡过金沙江,到达江北元谋姜驿。往东呢,可以从高桥经武定、禄劝、富民,直抵昆明;也可以从高桥经猫街、和曲(狮山镇九厂)、富民,抵昆明。那时,常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马帮、商旅,经过此地,又走向四面八方。
有一条六尺宽的古道沿着村后西北方马鞍形的山垭穿村而下。全村有180余户,有刘、昌、王、李、杨、张、朱七姓。漫步在村子里,尽管村内的传统民居正在迅速消失,拔地而起的是洋气十足的钢筋混凝土新式洋房建筑,但还有那么一处两处的传统民居古建筑群,门窗、梁、柱、檐都讲究雕刻图案的美观细致,山墙、院墙上都绘有吉祥图案。花虫鱼草、人物动物,神态逼真,惟妙惟肖。村里还有青石板路,休闲时光,可以尽情联想,用心感受。行走在曲径通幽的村巷中,让人感受到更多的是时间赋予的肃穆,无论是古老的建筑还是新兴的建筑,都像一张历史的脸,映现着沧桑,映出着辉煌。昔日的马锅头与赶马人、石磨、马店……就会一幕幕浮现在你的眼前,为你拼凑出属于古驿站的那个精彩故事。
穿村而下的古驿道,全是青石板铺就,空旷而寂寥。翻过山垭口,走一段依山而斜的石板路面,就看见西南小河上有一座古老的单孔石拱桥。桥长4米,宽2米,高3米,无标志建筑年代,但推测,至迟在元代修建。桥面像镜子一样光滑,不是石料特殊,是多年过往的马帮的马蹄所磨炼出来的,时光总不经意就震撼了你。桥下流水依旧平缓缠绵,潺潺的流水倾诉着岁月的匆匆;河床清晰可见的青苔,默默地记述着人生旅途的悠长。
马鞍山古驿站的东南500米处,有一个依山梁而居的村子,名叫羊街子。1944年抗战期间,为疏散高桥坝子的民众,躲避日机的狂轰乱炸,在此设街,逢末而市。以南5公里的山顶,有铁厂村,清代曾在此炼铁铸锅。西南5公里,山上有茂密的混交林植被,相传古代楚人开滇至此,有一将军战亡,长眠于山,名叫“石将军”。
马鞍山古驿站,历史上为茶马古道上的要冲,也是兵家必争的要隘。明朝嘉靖四十四(1565)年,雄冠云南乌蛮“三十七部”之首、世袭统治武定的彝族罗婺部凤氏土酋凤继祖反叛朝廷,远在金沙江北岸建昌道罗罗宣慰司(今西昌)的黑彝首领曲布(安纳)奉命渡江南下征讨,来到马鞍山一带,遇到凤氏土司的负隅顽抗,双方在此发生恶战,曲布奈何不得凤氏,只好且战且退,最后负伤病故于环州吝车大村。后来,曲布之子安尔、安诺二子联合起兵,采用大水淹武定凤氏城府之计,才一举剿灭了凤氏叛军,立了大功,被授总管,守武定大、小环州。但在历史的典籍中悉心被珍藏的是1935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攻克武定县城后,5月2日在此宿营。5月3日由此出发,达到石腊它村后,分兵两路:二师经白路下马头山,攻克元谋县城,一师到元谋龙街渡口架设浮桥,佯装渡江。
在上世纪的新中国解放大西南中,马鞍山古驿站也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独立二团成立,为防止国民党胡宗南残部窜犯云南,在此布防驻兵。1950年元月的一天,此地忽然来了几个赶着两头毛驴、商人侨装的人,经执行任务的独立二团干部战友抓来审讯,马歌头原来是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国民党师长、元谋县伪县长朱淮。
1950年,西南服务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由此开赴西康,并在此分设后勤生活物资供应点。分点充分依靠广大民众,边筹集物资边供应,不分昼夜地工作了二十多天,圆满完成了部队过境食宿供给的任务。
……
这次回故乡高桥采访,结束刚上车,宣传委员小张悄悄递给我一份礼品。仔细一看,精制的礼盒上,赫然写着“魅力龙街幸福高桥”八个楷体大字。今天,“魅力龙街幸福高桥”见证着文明迭代、城乡变迁,书写和记述了中华民族朴素、积极、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哲学。这种生活哲学,悄悄养育了无数纯朴的故乡高桥人。而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着一种强大的自豪感和向心力,这种宝贵的精神,正是新时代故乡高桥人由内而外彰显出来的蓬勃生命力。
(图片来源:武定县委宣传部)
作者简介:杨继渊,云南武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民族文学》、《散文选刊》、《边疆文学》《云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出版《山里的诗笺》、《山乡聆螺》,《乡土三原色》、《守望乌蒙》等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