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读云南省祥云县第四中学校史,仿古封面上的校道,教学楼。一幅幅剪影,让那些人和事,渐渐清晰起来,学校的彩色庆典,一张又一张老师的脸浮现,黑白照片上的英雄,学校创史人李鉴洲、普兆三、陈有栋、普之宝。
说祥云四中,在彩云下,有时是纪念碑一样高耸的英雄人物,有时是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师和他的学生们……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序诗——
祥云四中新校区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把烈士陵园放在手心里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几代人的努力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只是为了回答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0年前的一个话题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民育才,矢志不渝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给滇桂黔边纵八支队司令员李鉴洲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和他的战友们的答案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四中人写下的奇迹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1
校园有座纪念碑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滇桂黔边区纵队的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八支队的英雄们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让血与火在此凝固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这里读书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种自豪感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心底涌起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一种力量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向上发光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2
说到四中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写下李鉴洲和普兆三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也写下陈有栋和普之宝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校的创始者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民育才的先行者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解放的前夜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们一致高呼——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及教育实为当今之急务!”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3
民国年间县立初级中学第一分校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习惯叫它祥中分校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8年的祥云县第三初级中学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于祥云县第六初级中学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祥云、弥渡、宾川合并后的另一个称谓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你的大名源于1976年9月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祥云四中革命委员会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祥云县第四中学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祥云四中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祥云四中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人在不断重复喊你的名字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喊你壮怀激烈的历史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喊你振翅高飞的现实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4
老青山下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所山坡上的学校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所乡间的学校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电视上站了出来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报纸上读了出来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生热爱它,师生亲密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家长赞美它,入校如家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5
四中有双会飞的翅膀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双翅膀在老师心中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们从零开始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牢牢地传授给学生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让他们飞向北京上海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西北大东北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双在老青山下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锻打出的金翅膀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每一年的高考季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成了彩云下的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道亮光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6
有什么样的种子发什么样的芽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中的种子是红色的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自为大众谋幸福的革命者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校园里白色的纪念碑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指向苍穹的询问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只有天下大同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只有国富民安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7
四中的种子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在冬天的白霜上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赤足踩泥巴托4.5万块土基建校舍的热情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师生到禾甸街抬小枋木头的干劲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晚上补习功课的刻苦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开沟引水入塘解决饮水的日子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一顿吃掉240粒蚕豆的生活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周末到田里拣蚕豆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用马粪烧吃充饥的脆香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迁到品甸海饲养场的半耕半读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到老帽山砍柴一天一担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挑到城里卖解决生活费的一块五毛钱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到蚂蝗箐挑煤到王家山挑萝卜的劳动课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蚊帐上到处爬满蚕的养蚕课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地里种瓜种豆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读书劳动,劳动读书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集体到龙马箐水沟里洗脸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到普淜折苴么住叶子棚烧炭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援炼钢铁的豪情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每生每月一两香油的生活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靠开荒种地养猪积肥补贴伙食的岁月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师生亲手挖平土坡建盖平房的场面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参加普淜水库抗洪抢险的无畏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8
在光线不足的小平房里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被子叠成四方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囗缸摆放一致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面干净整洁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次参加公社党委大会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师生总是坐在主席台前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向四中师生学习!”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公社党委书记的指令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散会前举臂高呼的声音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下庄公社党委心目中的四中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师生在干部群众心里的四中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9
民国年间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祥中分校占地35.17市亩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0间半西式土木结构房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招生四个班学生200余人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0多名中共党员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带动160余名师生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加入武装斗争和地方工作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青山下的四中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理州委领导期待的学校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祥云的窗囗学校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民满意的学校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理的“北京四中”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全国劳动模范的校长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一大批省表彰的优秀教师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乡间崛起的教育“新星”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中老校区47亩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2间教室5幢师生宿舍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80年,今天366亩的新校区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56995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上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造成云南唯一地处乡镇的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省一级二等高中学校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8个高中班的2400多学生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教职工呵护莘莘学子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建新校区的那些年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师生仍保持艰苦创业的本色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铺路修操场植树种草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女生推着手推车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男生挥舞锄头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仿佛演算一道道试题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架水管焊铁床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师像解答一道又一道方程式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就是四中啊,一粒粒红色种子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繁衍生息出无尽的动力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读书劳动的传统永不丢失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
从祥中分校到祥云四中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0年,浴火重生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0年,桃李天下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龙润故土,一年年锻造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飞翔的金翅膀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是金光闪闪的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善于飞翔的翅膀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老青山下起飞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报答祖国的每一块土地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K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3/12/3诗,2024/6/24日修订,图片由祥云四中提供)
作者简介:郁东,原名李毓东,云南省祥云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民12期学员,“国际华文桂冠诗人”称号获得者,“新新诗”写作倡导者,主张“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写作”,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选刊》《延河》《鸭绿江》《大河》《新华文学》《边疆文学》《滇池》《云南日报》等,曾百余次在各种活动评比中获奖,著有诗集《追赶春天的花朵》《郁东的诗》《风在满世界找家》等10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