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史与诗的相撞共生
几万年前,这里是一片冰的海洋(冰川纪),后来地壳运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抬高冰川,形成横断山脉山系,大凉山就是横断山脉南展北伸的山脉,就是举世闻名的“攀西大裂谷”地段,这里的群山呈南北双向纵横,东西两面群山如两块横在大地上的巨型黑色钢铁,磨洗着黑色钢铁(峡谷)中铜血灿烂的太阳如河流奔涌,这种自然天意南北纵横山向,使这里的诗人写作与办刊极有方向感与坚定性,周伦佑创办连续创办30多年的《非非》,晓音连续创办30年的《女子诗报》,发星连续创办20多年的《独立》,以及自80年代始,至今没有断脉的“彝族汉诗(母语)写作群体群”(吉狄马加、阿库乌雾、倮伍拉且、阿苏越尔、吉狄兆林等),他们都是只有这块土地上才出的艺术奇象,也只有这里这样的山水才产生这样的极有影响的民刊,以及个性诗人群体,这一切都是这里的南北有向的群山在地域境象中造成的此地人生存精神中特殊方向造创,这是中国其它地方没有的,唯这片土地的独特出产与创造,南北纵横群山中间是响风流畅的山风与铺天盖地的阳光,所以这里诗人诗歌阳性、坚硬、铜质,拒绝黑暗,如透明之雪的纯裙,在大地与密林中发出月光的光芒,而古彝文化延传续承的毕摩苍黄的古彝文经书,以及民间流传的史诗、神话等,又使写作者的作品充满神魔、巫幻、高蹈等等,这里可回到远古的时空,就是华夏族的童年,看看我们祖先的昨天,又可站在现代,这里山峰的山石主要由冰川变成,山顶峰石如刀尖锋形划伤光阴的嫩肤,周伦佑的《刀锋20首》莫不是山峰上具形的光阴与历史自然之刀与现实黑暗的社会之刀的融铸与化合之灵果,山腰及山底雄浑而富积黑土、黑石群结群山雄立,所以这里诗人群体自然合聚有壤,他们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群山由小山而成,小山由一粒粒泥巴与一块块小石而成,(“非非群体”“女子诗报群体”“地域写作群体”“彝诗群体”等等),他们知道,他们所为,是自然的这片土地给的,没有其它,同时这里也是几万年前那场地壳运动的遗留活跃地带,地心随时随地的蹦舞在地心深处给我们传来激情的永久的火焰,地动的不断运动与活力使这里的诗人不做寂静凡俗的写作者,而具有重组、撕裂、再创、新生的黑钢品质与使命,这点从周伦佑兄弟,蓝马及后来的吉狄马加、阿库乌雾、阿索拉毅、发星、阿牛静木等诗人身上皆有很强印迹,这里南北纵横山系除了给本地诗人以写作与办刊的方向感外,就是两座横厚雄野的山脉如两只黑虎(诗虎)一样驮着这里的诗人在诗文本与诗理论上的双向创造,他们是写作的阴阳极,确一不可,相铺相成,自然与群山大地造创了你的灵性天血,你只能如此创造才能对应自然之熊熊原力,周伦佑、蓝马创立“非非主义理论”以及其诗文本,阿库乌雾创立的“混血诗学”“第二母语”以及诗文本,发星创立的“地域诗歌写作”与“三锅庄诗学”及诗文本,阿牛静木创立的“根性写作”及文本等等,他们都是顺应这片大地给以的诗力与神力,每夜睡去或醒来,两只黑虎在你的身边东西雄啸或打铁,你不能贪睡,你要作为,起来,我的诗人,你是属于创造的血铜之子;你不创造,不为诗人,不创造,两只黑色老虎,要将你踢出大凉山,两只黑色老虎随时幻变成两块黑色黑钢,给这里的诗人打进硬度与石血,让他们啸叫与嘶吼,大凉山属于创造的铜血之国,诗之雪国与太阳黑铜之国,是男人就铜响,是女人就月响,阴阳合一相谐,才是真诗好诗。
这里海拔从谷底的数百米到5000多米高峰,形成梯形植被、气候、台地、深峡、深谷等等,这里日照充足,出产丰富,这里河流纵横,水源充足,长江源头之金沙江如一只巨手自西北-西南-东面围护着大凉山,大渡河与高山深峡形成大凉山北面屏嶂,西边连接甘孜阿坝藏区,这里天意自成地使成为一块原文化保留独有之地。历史给它幸运存在原文化的同时,也由地域文化特质等造创了这里的人们,豪放、侠义、大度、野美成为这里男人与女人的一个自然的精神品质,从前的山东梁山好汉如今山不转水转转到大凉山,大凉山是当今天下的大梁山,这里每夜有大碗喝酒,大声唱歌,大块吃肉,大胆爱人的雄风啸响,这些人间的原美风性诗意,在黑色两块南北纵横的钢铁上击打着人性快乐的光芒。
2、地域文化史(移民文化史)
从西汉,甚至更早,汉文明就在这里游荡,南方丝绸之路将邛枚从这里运向印度,印度海滩上被光阴之沙水显露的古币就有汉朝的铜钱,所以大凉山是作为商贾之路开始历史的迁变的,后来是守边、发配、流亡、逃难、迁徙的群体在这里汇聚,贵州北迁的布依族,云南北迁的傈傈族,云南北迁的彝族,蒙古大军征南遗落在泸沽湖边的蒙族,湖广填四川的汉族,藏地高原迁来的藏族,大凉山成为了那些寻求自由与生存护佑的磨难生存者的圣地,它主要的地域(山上)为彝族所居,汉族、藏族、僳僳族其它民族或住山上山下,曾有争斗死亡的血在这里流淌,后来他们相安无事的如一大棵树上结着的野果,各自摇荡着自已生存的自足日子,在国之界说,它们是边地的边缘,在本族来说,他们是自身文化的边缘(除了彝文化是中心),边缘保持了自身文明的许多明澄,这也是他们生存在这里的根与源,而多种文化不同元素的相处与混血,使他们每一种文化都在运动与变化中板荡着,这是诗的激情与内力共震与产生源起,群山与河流与星月纯洁了他们的心,家谱与族史根系,使他们来去有据有魂,他们住在这里,是一种边缘清静的诗栖地,所以活力、共震、创造、根性是其文化最自然的特征与气质。比如周伦佑父亲为民国时期官员,从血质上决定了他一生的许多重要思诗的不可更替性,所以刀锋的向度才如些锋利并黑铁;晓音父亲从民国来,毛时代历经难磨,发星祖族源自江西吉安府,明清填四川而至金沙江南边云南巧家,后爷爷被土匪抢至北岸贩买为奴(那时7岁),后逃跑生存,到发星一代,已在血性精神上自然本地化,与这片土地相融一体;大凉山各地的许多彝人的祖系在大凉山彝地腹心中心,他们在文化内质上也是被边缘化的,边缘、逃亡、存活,远离中心,使你永远清晰并独立有志,而又硬石向天,多族的混血与相融共处,可吸其它族之优势本族之矿血,饱满自身,诗血灿灿,天意自长自成,顺天顺时顺自然顺诗歌文脉之野性原生品质。
独有的西昌(大凉山)文化地域处于川滇南北大动脉的交流通道中,这决定了其文化是开放而运动的,在这动运中,是以其本地域中的汉彝藏等多种文化为根性基础,在与外界形成交流与碰撞的根性延长,这种根性也是他们生存与延脉的原质精神矿质,如失去它们,将是悲痛与残酷的,而这也是每一个具有地域本性写作精神的写作者不愿看到的,这些地域文化已经岁月的漫长磨打,形成了久远传承的脉根生命,这也是写作者进行现代写作精神转化的一个最有力武器,之因它是处在板荡与运动中的守根写作,所以其有根有据的生命力在运动中便获得了充足的创造新境与活力,这是一块具有永久写作生命活力与创造的土地。
3、半世纪以来大凉山(西昌)民间现代诗血脉承传(1969-2018)
20世纪60年代后期,周伦佑即开始诗歌写作,其诗以化名在攀西地区(攀枝花、西昌)在知青中被传抄流传,70年初以周伦佐、周伦佑、王世刚(后来的蓝马)、刘建森、欧阳黎海、王宁、黄果天等为代表在西昌形成“民间艺术群落”,主要写作诗歌并交流哲学、政治、艺术等,1982-1984年前后,周伦佑出山在成都做过《星星》诗刊编辑,并参与筹建“四川青年诗人协会”,并任秘书长,并有重要诗歌发表在当时最有影响的四川民刊《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中国当代实验诗歌》《大学生诗报》等。
1984年9月,由周伦估、周伦佐兄弟俩联手在西昌市文化馆讲座现代诗与哲学,发星作为凉山财贸校84级3班刚入校不久的学生,在财贸校学生宿舍门口购了一张听讲座票(记得像是0.3角/人),晚上在西昌市文化馆听了周伦佑电击一样的诗歌讲演,便决定此生献身诗歌事业,做一名诗人,当时听课的人有数百人之多,室内座不下,过道上、窗外都是人,这就是伟大80年代,一个渴求知识与梦想的年代,讲台上,周伦佑激情四射,讲台下,只听见沙沙的笔记声和全神灌注的眼神。当时听过演讲或间接影响的诗人还有很多诗人,其中:80年代,在凉山教育学院读书的周志国等人创办了民间诗刊《三号》(这三号是周志国等同学找周伦佑,周伦佑给他们的三个标点符号),晓音创办民刊《女子诗报》(周伦佑指导该诗报的版面设计与创意等)。晓音90年代开始外出漂泊,后来复刊的《女子诗报》虽然和四川凉山没多大关系,但其骨子里诗歌精神是大凉山的成形积量。
1986年5月,周伦佑与蓝马、扬黎、尚仲敏等在西昌发起创刊中国最前卫最有影响的民间诗刊《非非》(为特殊原因,说是成都,只在成都印刷,具体的非非创始的许多重要史实都在西昌完成。),《非非》一出,立即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当代诗歌与艺术最先锋的创造暴动与探索巨雷,成为当年重要的诗歌事件与文化事件,在1989年前出刊的多期《非非》,都是站在中国当代最前沿的艺术浪尖上。
198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由女子主办,专发女诗人作品的女性现代诗民刊《女子诗报》在西昌创刊,它是继《非非》之后,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大凉山民刊,它参加了继“1988年现代主义诗群大展”后,第二次规模最大的民刊大展--由《诗歌报》举办的“1989中国民间集团展专号”,此次大展由于那年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大事影响,所以不尽人意,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但该专号经过《诗歌报》改刊等曲折,能面世,已经是万幸,只有自由歌唱的诗人们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透亮而让人感到温暖的,我们必须铭记在那个坚难时 ,诗人们坚守的一颗纯诗之心如群山上的银雪,发出透明而闪动的光芒。
《非非》与《女子诗报》从大凉山创刊,到后来到外地继续办刊,二刊都坚持了30年以上,这在中国民刊与诗歌史上都是一个奇迹,只有大凉山(西昌)出现这样的诗歌民刊现象,也只有大凉山这块神地出周伦佑与晓音这样的诗人,这是由那两排南北纵横的如黑色巨铁的方向性群山决定了,在铜血灿灿的时光中,它们如两只黑虎,奔跑在大凉山,奔跑中巴蜀大地上,奔跑中中国现代诗的历史文字上,他们是鹰,是虎,是语言的铁性与铜啸。
发星1986年7月凉山财贸校毕业,分至普格县农机厂工作,1987年9月,受“1986现代诗群大展”影响,与欧阳勇创办油印民刊《温泉》,开始独立起航诗歌梦,此前的1984-1986两年中,发星去西昌市血站找过周伦佑,以便投奔之类,三次都没找见,发星便觉得此生无缘,便决定一个人在山中单干,此时的周伦佑如日中天,大多时候漂泊于成都、重庆、武汉等现代诗热地,很少回西昌的家。
1989年后,非非随历史幻变自然分解为四股方向:1、1990-1991年蓝马、扬黎们编印《非非作品集》。2、1992年周伦佑复刊《非非》。3、1991-1992年非非成员凉山诗人周风鸣、谢崇明创办民刊《21世纪中国现代诗》,4、1990年非非成员凉山诗人魏海灵创办《海灵诗报》,只有周伦佑将复刊的《非非》坚持到1995年,1996年以前,西昌秦风等创办过民刊《声音》。
1989-1995年,发星继续在山中办油印、打印、手抄民刊《温泉》《凉山诗歌》《凉山中学生诗坛》《山中幸存者》等,可以说,1995年后,大凉山(西昌)这批80年代红火热血的诗人大都离开了凉山,或停止了写作,发星在1997年7月1日创办民刊《彝风》,1998年8月1日创办民刊《独立》,成了1995年后,大凉山民间诗歌的延血。
2000年后,周伦佑在成都第二次复刊《非非》,一直办到2016年推出《非非30年纪念专号》,又一次成为新世纪后中国现代诗的先锋大本营,并书写了《非非》30不死伟大诗歌民间之黑铜,发星创办的《独立》20多年中(1998-2019),成为中国民刊中特别关注与推出民间诗史、底层诗人、少数族裔诗人、打工诗人、地域诗写等的民刊,和《非非》《存在》一起成为新世纪后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四川三大民刊,这也是发星自1984年9月的秋天听周伦佑诗歌讲座后坚持写作与办刊30多年后得到的诗歌缘果(又是一个30年,人生有多少个30年?只有一个,那就献给你最爱的青春情人—诗歌—民刊),而座在1984年秋天的西昌市文化宫听课的数百名诗爱者大多此时已不知在何方,时间的涛浪无边的巨打,留下在茫茫黑色涛浪中的独立纯性的黑石是那么的稀少与珍贵。
发星主编的《独立》,是1995-2020年25年中,唯一由大凉山诗人坚持并在大凉山连续在办的民刊,也是在全国有影响的民刊,发星的《独立》,已成为继《非非》《女子诗报》后,大凉山民间诗歌的又一个奇迹,大凉山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民间诗写(周伦佑及“西昌民间艺术群落”)到2020年,由听周伦佑诗歌讲座的听课者-发星在传承着,这是大凉山那些南北纵横群山中出现的又一条现代诗的群山脉系,当然,发星的写作才华等没有周伦佑高绝,发星认为自已只是一个办刊做诗歌田野播种的山中农人,他与《独立》能走在今天,一切都是诗歌给的,诗歌太奇妙了,她可以把你梦里的路铺在你脚下,让你自由而快乐的走到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