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来,客人来,客人今天来;
山坡上,青松枝枝绿;
路两旁,马樱朵朵红。
六叶六座青棚为你搭,九十九道松毛为你铺;
笛子对对吹起来,白酒罐罐端出来,
树上马樱红,彝家客人今天来。”
每当客人来,或是重大节日、火把节、彝族年及各种活动,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白路镇的男女老少就会穿着节日盛装,举着酒杯,唱着《迎客调》迎接宾朋。
彝族酒歌宛如天籁之音,从岁月深处袅袅而来,传唱千年,绵延不绝。白路镇,作为彝族民歌•彝族酒歌的发源地,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世居于此的各族人民用他们的热爱与坚守,让彝族酒歌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白路镇是罗婺彝族酒歌的发源地,男女老少都喜爱唱歌,演唱形式丰富多样,独唱者多为长者,他们娓娓道来,叙事说古,宣扬伦理道德;齐唱者常为中年妇女,以歌声弘扬传统,赞美美好生活;对唱者则多为年轻人,他们即兴发挥,猜谜答调,尽显青春活力。从童年到青春,从恋爱到婚姻,从劳动到娱乐,白路彝族儿女将酒歌融入人生旅程的每一个阶段。武定酒歌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白路镇也因之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武定彝族酒歌是彝族情感交流的产物,从中可以看见尊朋友、重友谊赤诚热忱的心怀,淳朴的情感和古朴敦厚的民心,坦露了一个民族善良、朴素、诚挚、勤劳的性格,真可把人引向返朴归真的境地。在日常生活中,武定彝家人哪怕只有一口酒,都要一人喝一半,一人喝一口,因为他们把你当成了自己尊敬的贵客,他们把你当成了彝家真诚的朋友,他们把大家看成是一个祖先的后代,他们把众人看做是一棵树上的叶子,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和谐,已构成了团结共处、和谐友爱的民族团结主旋律。
酒歌,这一浸润在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深受“民族元素”的滋养,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旺盛生命力,有力地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这一永恒真理。武定民歌的主体,武定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定彝族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承载着有关彝族的历史、宗教、祭祀、祈福、生产劳动、图腾崇拜、饮食、农耕等大量的文化信息,是武定境内彝族各支系间世代密切交流、融会贯通、相互渗透的艺术珍品。它体现了武定彝族人民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它不但是武定彝族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粗犷、古老的民族传统歌唱艺术,也是与彝族饮食、习俗文化紧密相结合的艺术精神产物,其文化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将其发掘出来,继承下去,传扬开来,对武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
“要走的阿老表,要走的阿表妹,走一步来望两眼,那个舍得你.......”这首经典的留客调,宛如一根情感的丝线,在聚会、宴客及活动结束时轻轻吟唱,将彝家人对宾客的不舍之情表达得婉转悠扬,丝丝入扣。彝族酒歌文化浑然天成,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吃饭时有《吃饭歌》,嫁女时有《哭嫁调》,亲朋相聚有《齐喝酒》《福禄酒》,年节庆贺有《过节歌》,平常祭祀有《颂天祭地》《祭祖祈福》,火塘边喝火塘酒有《天地起源》《火歌》,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酒歌文化体系。
自古以来,白路彝家人民以酒歌为载体,实现民族文化的传递。彝族酒歌内容广泛,涵盖了彝族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大致可分为“挪衣”“道嘎”“命熬”“气除”“早除”“南嘎”“所稳切答除”等。曲调丰富,有特定歌词,《祝酒歌》《迎客调》便是其中代表。
为充分保护这一珍贵的非遗项目,白路镇始终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实施“十个一”保护措施。以20名省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成立了“白路民间文化艺术协会”,并组建了10支酒歌传唱队,其中4支长期活跃在外县,6支在县内开展活动,形成了集“节、会、展、演、赛”为一体的强大彝族酒歌宣传队伍。
自2021年起,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已举办12期,在学校设立彝族民歌传习点,开展彝文教学27场次、彝族民歌培训13场次。同时,充分利用白路非遗展厅、彝族酒歌传习所、木高古民间文化艺术培训基地、村组文化活动室等阵地,深入开展非遗文化进村组活动,到村组举办“惠民演出”13场,开展彝族酒歌传唱活动31场次。在春节、正月十五、六月六、火把节、彝族年等民族传统节日,积极组织文艺演出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二十三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白路火把节,平均每届惠及群众2万余人,其余节庆期间开展各类演出36场次,惠及群众15500余人次。西南地区大毕摩李茂森、毕摩杨新学、杨绍学、胡朝能、李盛成、唐春祥、张先志等一批优秀的彝族毕摩、酒歌传承人,带着厚重的彝族文化、精湛的酒歌技艺登上央视、省、州、县舞台,奔赴各地传唱,让这一民族瑰宝传播四方,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武定县白路镇一道璀璨夺目的文化景观。
(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杨博文、崔露文,白路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