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显宏:味之美者,南华之菌
作者 普显宏 2024-08-07
原出处:彝族人网

南华的野生菌,历史渊源深厚。自清康熙年间以来编纂的四本《镇南州志》均记载了食用野生菌子的传统习俗,野生菌成了民兴之、市易之、官誉之、志载之的深厚积淀文化。
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xh03.jpg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华菌子颂》一诗云: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华自古菌子多,文史记载渊源深。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山依然质朴地,生态绿水吟情怀。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菌子野生甲天下,天赐福祉应感恩。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阳光照耀沐雨露,偌大林地菌飘香。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水韵致仙子降,传奇风情菌子山。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下谁人不食菌,菌子味美南华城。”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xh02.jpg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南华文献之祖陈元编纂的南华第一部志书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在南华这块土地上,民间就有喜欢品菌的记载。只不过那时的人们,对野生菌的喜好,与今天完全不同。古时,南华最有名气最好吃称得上山珍的野生菌,不是松茸、干巴菌和块菌,而是南华本地山中特产的虎掌菌和栗窝菌,其次才是鸡枞、柳树菌、羊肚菌、香菌和木耳。松茸成为菌中珍品,也只是三十多年前日本人来我们南华考察,赚取外汇之后。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xh04.jpg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康熙《镇南州志》记载:虎掌菌(出县西北山中,形如虎掌,伞里有须,面皱,中空。有黑、黄二种:黑者味芳烈;黄者似紫芝,不可食。同治初年始出)。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栗窝菌(丛生栗树下,伞小脚矮,味香脆胜蘑菇。产于北界山中者,伞黑味佳; 产于西界山中者,伞白味淡)。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末福建诗人黄大琮来南华留下一首赞美栗窝菌和虎掌菌的诗: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鸡枞上市共尝鲜,芳烈何如两种菌。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食谱试评风味美,栗窝虎掌尽山珍。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xh05.jpg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姚州举人甘仲贤也曾写诗赞美南华的野生菌,特别提到了虎掌菌、栗窝菌和鸡枞的味美无比。他在《鸡和十咏》中有诗云: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设馔鸡和地,骈罗野味丰。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撑肠容虎掌,果腹爱鸡枞。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栗蕈香堪采,荷囊豆亦充。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蔬多且旨,底事说秋嵩。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xh01.jpg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百多年前,明代杨升庵状元被贬到保山任职,在途经南华时,品味了南华出土的鸡枞,对鸡枞作了如下形象的描述:“鸡以形言枞者,飞而敛足之貌。”  成书于明代的《五杂俎》也有如下记载:“滇中有鸡枞,薹菌、蕈类也,以形似得名。”南华民间有谚语:“五月端午,鸡枞拱土”、“六月二十四,鸡枞正出世”、“七月半,鸡枞烂;八月十五,鸡枞变成土”。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xh06.jpg
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代提学张佳印有一年夏天在过南华英武关时,曾即兴赋诗一首:《英武关雨行》,描述了夏天南华的山上,到处野菌生长,路边随手可采到野生菌的情景。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晓渡英武关,石径云中立。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鸠高树鸣,雷雨转呼吸。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平畴响流泉,紫芝行可拾。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兹亡况恒肠,欢声动蓑笠。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4年的夏天,几个叽哩呱啦的日本商人来到我们云南考察野生菌,他们开着车沿滇缅公路来到南华县城的野生菌交易市场,在那乱麻麻的各种杂菌中寻觅到了本地人叫“药鸡枞”,后来叫松茸,学名叫松口蘑的野生菌。也就是在这一年,南华的新鲜松茸坐飞机漂洋过海出口到了日本,赚取外汇。Dh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