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写完了《鄂湘联中在镇南的日子》一稿,午间空隙我把这篇文章电邮给武汉文华中学,等我午睡起来,就收到了对方的一封回信。如我意料,这篇文章应该是有些价值的。武汉市与南华县,两个陌生人就这样扯上了关系。
南华县作家与武汉文华中学领导在灵官桥合影
尊敬的普显宏先生:非常惊讶、非常高兴地接收到了您寄来的邮件——《鄂湘联中在镇南的日子》。大作填补了我校校史这阶段的不足,极大地丰富了我校校史馆馆藏,在此特代表学校和校史馆对您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准备将此文寄北京校友创作的反映联中八年抗战颠沛流离坚持办学的电视剧《青春长歌》的作者,以丰富该剧素材。在此也代表该剧作者和全体校友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谢!您是怎么知道我的邮箱的,加为QQ好友好吗?敬祝秋安!武昌文华中学校史室袁少运。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袁少运老师现任武汉市文华中学档案室负责人,有《康明德与中国最早的铜管乐队》等多篇文章发表。下面是我们在QQ上的聊天记录。
普显宏:你好!你的回信已收到!
袁少运:我离开了一下,抱歉。
袁少运:你是咋知道我的邮箱的?而且还是文华的我?
普显宏:我想找当年的这几所学校现在是否存在,情况怎样?就找到了你们学校的网站。我当然也查到了你们140周年的校庆公告,觉得我的文章对你们有用,就把稿子发给校庆留下的邮箱里。
袁少运:哦!太好了!北京还有几个联中的老校友,都是年近九旬的老人。昆明的王长烈校友不幸上月去世。
普显宏:太遗憾了!他们的回忆录写到当年在镇南的这段情况没有?
袁少运:有一些,但不多,谢谢您的努力。
普显宏:鄂湘联中当年确实不易,8年间流亡广西、云南、贵州3省,4次长途搬迁,绕道越南,真是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这些苦难的日子应该告知现在的学生们。这能激励学生们勤奋学习。
袁少运:是的,您说的很对,我们的校史陈列室对学生开放。也常请老校友给学生讲校史和当年的故事,学生也很爱听。
普显宏:我原来也不在南华,是去年才来南华社区医院工作的,觉得南华不够重视这些有价值的地方文史资料。我这篇文章原是给我州地方志刊物《楚州今古》写的,看到你们校庆的邮箱就又给你们寄了一份。
袁少运:哦!太好了!以后要是有联中的资料请您传递给我好吗?这说明联中当年的影响力大!
普显宏:好的!但我都查过两部志书,两本地方史料,只有寥寥几句。可能是人们偏见吧,因是教会主办的学校,还涉及美帝国主义,故被人冷落了下来。
袁少运:哦!确实是偏见,不仅是过去,现在的一些人也存在偏见,一说到教会学校就好像是洪水来了一般。
普显宏:其实教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邪恶,很多时候是在传播文化知识。
袁少运:对的,教会学校一点都没错,几十年来冤死了!以至于现在的文华还没得到公正的对待。极左思潮毒害太深太深。
普显宏:你们武汉应该比我们云南开放,怎么会是这样?
袁少运:真是一言难尽!
普显宏:不是又叫文华了嘛,这中间恐怕还是有人知道点历史的,不然就叫三十三中了?哈哈!
袁少运:是我们极力争取来的。1985年我们找到了一个熟悉情况的副市长才拍板同意的。
普显宏:对呀!这就是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如果不是副市长知道点历史,恐怕还真改不了。
袁少运:是的,副市长退休后一度又恢复了33中的称谓。
普显宏:瞎折腾!他们不尊重历史,不懂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把老祖宗的好东西都丢光了!
袁少运:2006年又极力争取才又恢复叫文华中学。
普显宏:做得对,是我也支持这样。
袁少运:是的这也是所谓的中国特色吧。
普显宏:看你比我大几岁,原来做什么的呀?教书?行政?
袁少运:老师。后来就搞资料工作。
普显宏:搞史料工作还是很有意思呢!
袁少运:嗯!但我呢,无所建树,不好意思。
普显宏:查证考证一些历史事件呀?
袁少运:是的!耽误您好久了吧?初次与您交谈很高兴。以后有机会再聊好吗?
普显宏:不急,我业余参与县文联编《龙川江》,到南华就想研究一下南华的地方文化历史,特别是明朝以后的南华历史。
袁少运:哦!那太好了,我们的电视剧要是能成功的话,我一定告诉您。
普显宏:谢谢!今年把郑和在南华的这段历史搞清楚了,南京的《郑和研究》承认我们的研究成果。
袁少运:祝贺祝贺!
普显宏:哪有时再慢慢聊吧?
袁少运:好的。
普显宏:88!
(2013-09-0707: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