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显宏: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作者 普显宏 2024-06-25
原出处:彝族人网

自认为写了篇好稿,可稿子成篇后,投何种报刊,却也叫人伤脑筋。不是文章写得好就会有人给你发表,也不是所有的好文章都必须见诸报刊,这里面变数太多了。市场经济把编辑的权利也变成了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使我们这些投稿者更没有了底气。
DL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按理,一篇稿子写成后,应该根据文章内容,先投给本地报刊的相关栏目,这样的发表要容易一些。因为自下而上,越往上稿件质量要求越高,发表难度也更大。如果你的稿子连本地报刊都不肯用,要上省级、全国的报刊概率就太小了。但这年头不合常理的事情随处可见,投稿也不例外。我的稿子就这样,外地常发,而本地的报刊却一篇都不肯发,或本地报刊少容量小之故。能上《云南日报》、《新民晚报》的稿子,却上不了本地的一张《楚雄日报》,这恐怕就不是写得好不好的问题了。DL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u-1.jpg

作者与著名作家张昆华

给本地的报刊、熟人投稿,那是最让我掉价且尴尬的事情。稿件若不用,肯定是没达到选稿者的用稿标准,自己除落得个没趣,还打击了仅有的一点自信心;若稿件刊用了,又觉得自己差人家一个天大的人情,千恩万谢,说不定那天你还得还,发表的喜悦也因此大打折扣。人情不经济!这样算下来,给本地的报刊、熟人投稿,稿件用与不用,不是损失心情就是损失感觉,算计下来都不是很合算。似乎只有不给他们投稿,我才不会有一丁点的损失。DL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于是,我更乐意向那些对我陌生的报刊,从未谋面的编辑投稿。稿子合适就用,不能用拉倒!就这么简单。稿件若不能用,我也没什么难堪的,编辑以为我是刚出道的基层小作者。再说那是有一定级别的报刊,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上稿的,上不了也正常。就算编辑势利,用稿不公,我似乎都能理解。没有了那么多的顾虑,再也没有了心理压力,仿佛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自由了许多。要是作品被编辑百里挑一选中,最后经总编签发刊登出来,那就是一份不折不扣的惊喜。这样的惊喜让我心里感到踏实,并能不断增强我的写作信心。DL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样投稿的次数多了,连我自己也能感受到那些报刊的编辑用稿相对公允,今后有稿仍可以投给他们,或推荐其他博友投稿。而那些报刊的编辑有私心或偏心眼,或只发名家、富豪、美女的文稿,不发我们穷乡僻壤小单位小人物的作品,写得再好也是白费力气。DL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还常常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看文友们的用稿记录,就是看他们的什么文章上了什么杂志,内容是写那方面的,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存稿。用他们发表的文章作参照物,我就能判断出自己写的那篇文章也能上那本杂志,这本杂志的编辑也应该是很开明的,结果一试,我真还把这些刊物一一攻克下来了。如兰州的《丝绸之路》、杭州的《茶博览》,深圳的《焦点﹒风土》等,就是在看到我们云南凤庆作家许文舟的文章之后,才把自己的作品投过去的,结果与我判断的八九不离十,我的作品大多都被发表了。DL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u2.jpg

作者与著名作家段瑞秋

最好的景况,就是研究一下自己文章的风格特点,再熟悉几家相关报刊的办刊风格及编辑所喜好的文笔,把投稿的报刊相对稳固下来。通过稿件来往,首先让栏目编辑认可自己的文字,记住自己的姓名,取得编辑对你的信任或赏识,这样对自己的写作要有利得多。许多基层的无名作者,都是这样通过稿件与报刊和编辑熟识起来的。这样成功的事例我也有过。我从1984年起到2006年,一直在给《云南科技报》的副刊写科普文章,几任总编及版面编辑都熟悉我的文笔,他们尊重我的思考和劳动,经常向我约稿;我也尊敬他们甘为人梯、为人作嫁衣的精神,一写出好稿就先投给他们,不负他们重望。这种互动是良性的,作者与编者的感情因为有了这些来往而变得深厚。二十多年来,《云南科技报》共计发了我六百多篇文章,也让我获过很多奖,其中有3次是获全国优秀作品奖。上海的《食品与生活》杂志,从2004年我给他们第一篇稿件,至2009年,主编吴春签发过我六十多篇美食散文,一直到他退休。有一年几乎期期都有我的作品露脸,有几篇还上了刊物的头条或扉页的寄语,让我成就了一本书——《美食如玉》。有那么四五期,每期都选用我两篇散文,这样的待遇,就是那些名作家也不多见。我与编辑部的来往,除了我那些恣意张扬的文字,就连信件来往也没有,我也不可能到上海与编辑们谋面。文字似乎是我最好的敲门砖。最主要的,是我今生遇到了一个赏识我的好主编,一群认可我文笔的好编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缘”了吧。只可惜,这么好的缘分,可遇而不可求,一辈子也难得有几次。DL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我第三次上稿《新民晚报》了,前两篇上的是美食周刊,都还发的是版面头条,稿费也可观,是看到博友刘少林发表作品后才投过去的稿件。这次上稿的是“夜光杯”文学副刊,意义又有所不同。上这样的文艺副刊,要说难也难,毕竟他有些档次;要说不难也不难,关键是看稿件质量,作品能否使编辑眼前一亮的感觉。不同的是,大地方的大刊物,编辑也显得大气大度得多,可能没有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小刊物中那种小肚鸡肠的东西,让投稿无门的你我,感受到其中开明和进步的地方。(2012-05-0515:08:15)DL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