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显宏:彝人天堂“阿咪期苴”
作者 普显宏 2023-04-25
原出处:彝族人网


癸卯年4月15日,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65周年纪念日。早上应邀到雨露参加辉露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以振兴乡村为主题的“南华县首届春耕文化节”,以最快的速度写了篇图文报道,发表在彝族人网上。下午又应邀到沙桥小古山一带采风,人少了一半,只有南华文艺界人士李天永、蔡波、方绍友和我几人前往。到了目的地,看到山谷里彩旗飘飘,歌声飞扬,彝族毕摩摇着法铃,旁边几位披红挂彩的师徒端着煮熟的整鸡及香烛贡果,正在两块高大的立石前举行祭祀仪式。穿着红红绿绿盛装的彝族民众则在公路两边载歌载舞,跳起彝族欢乐的左脚舞,一派喜气洋洋的热闹场面迎接了我们的到来。b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阿咪期苴彝族毕摩在立石前举行祭祀仪式

此次采风,有些突兀,事先并不知晓这里所举行盛会的活动内容,到了这里才看出了些端倪,当然也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到此一访的。原来,这里是龙川江源头第一村——阿咪期苴,位于沙桥镇天子庙坡龙箐梁子下方。天子庙坡是滇缅公路四大名坡之一,最高处海拔2698米。这里林海茫茫,古树葱茏,松涛怒吼。b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咪期苴这个村,我还是知道一些情况的。南华文联原主席李天永的父亲李正刚最早的时候就在该村教书,李天永的母亲就是阿咪期苴村人,是他父亲教的一名学生。李天永的童年就是在阿咪期苴度过的,小学也是在这里读的。那时交通很不方便,每次回外婆家,都要爬一天的坡走很长的路,却快乐无比。2018年,从天子庙坡大山中成长起来的几位公职人员,为了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自发捐款编纂出版了一本《瓦黑井小学校史》,李天永送了我一本,我还写了一篇《七十年的坚守》的评论给予褒扬。2020年初,荆楚大疫,南华民众纷纷捐款支持武汉人民抗击新冠病毒。我到县红十字会采访,获悉阿咪期苴是全县人均捐款最多的村民,共捐款八千多元。b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阿咪期苴村民载歌载舞欢庆“龙川江源头第一村”寨门竣工

2020年6月,为完成“中国乡愁文化书系.南华”《丝路凤山.沙桥》一书的写作,我和李天永曾经沿老滇缅公路采风,这一段上瓦黑井小学、阿咪期苴是采访的重点。回去后,我写了篇散文《美丽的彝族古村落》,发表在《中国劳动保障报》“文化”副刊上。那次我们是从天子庙坡高处经过,今天我们是顺河流从下往上走。就见到了进村的公路两边,新建的寨门旁立起了两块高大的石碑,右边一块阴刻着“龙川江源头第一村”,左边一块阴刻着“阿咪期苴”几个大字。背面则相应刻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等大字。从竣工碑上我看到,这次阿咪期苴人居环境提升改造,是全体村民自发筹资建设的寨门,没有要国家一分钱,自己出钱出工出力。其中致富带头人罗正成、罗清、罗建凯、罗正江、罗雨梵等,每人捐献了两千元,全村共捐款八万多元。今日采风正逢阿咪期苴村委会庆贺村大门落成典礼,全体村民在此聚会,弹琴吹笛,歌舞娱乐;杀猪宰羊打牙祭,大朵快颐。
b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zhaimend-8.jpg

阿咪期苴村委会干部在“龙川江源头第一村”立石前留影

龙川江发源于南华县沙桥镇天子庙坡龙箐梁子,是金沙江南岸一级支流,流经南华、楚雄,禄丰、元谋四县市,全长246千米,相对落差1600多米,是楚雄州各族人民的母亲河。阿咪期苴是龙川江源头第一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彝族古村落,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彝风彝情和传统的歌舞服饰。村里有跳歌场、姑娘房、土主庙、山神树、世袭毕摩、祖宗灵牌位等民俗祭祀场所。正月初一家家到庙里祭拜土主,他们所拜之神是几个自然村的共同老祖宗,一个名叫罗阌瑜的汉族军士,是他们罗氏门宗的老祖宗。二月初八为庄稼叫魂,即举行“摆赛得哩”节。秘境彝寨阿咪期苴,秀山丽水,被南华作家们誉为21世纪的彝人天堂,养生福地。b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咪期苴是龙川江源头第一村,这是二十多年前楚雄文史专家张方玉,徒步实地考察天子庙坡得出的结论,也是他回去后写考察报告的标题。再加之我们南华作家这么多年来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沿用这一表述,如今在南华民众中已形成了这一共识,并以此为自豪。毕竟是第一嘛!听着就是爽。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前辈张方玉先生,于2022年12月29日在成都逝世,享年89岁,未能目睹今日龙川江源头第一村立碑纪念的盛况。衷心感谢这位出生于山东淄博的张方玉先生,退休后访遍彝州的山山水水,致力于楚雄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的考察、开发、挖掘和研究;用尽毕生精力和心血,著述出版相关书籍10本200多万字,为楚雄地方历史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b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家族隐居于大山中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这就是龙川江源头第一村阿咪期苴这块土地的神秘之处。位于天子庙坡的阿咪期苴,说来十分有趣,全村人都姓罗,同为一个老祖宗的后代,自称“罗罗颇”,意为虎的民族。阿咪期苴是彝语,说起这村名的来由,还有一个动人凄美的故事传诵至今:明末清初,三藩之乱,云南战事连绵,社会动荡,灾荒不断,九府通衢的镇南深受其害,地处蜀身毒道的沙桥天子庙坡时常有大军通过。有一天,一个名叫罗阌瑜的汉族卫士不知何故,掉队后来到了这天子庙坡的茫茫林海之中。疲惫不堪的他,又饥又渴又累,一步路都走不动了,就靠在一棵松树下绝望地闭上眼睛等待死神降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当他休息一阵缓过神来,感觉自己靠着的这棵松树上有幼鸟“啾啾”的鸣叫声。原来是树上有个乌鸦窝,刚孵化出的几只雏鸟就在窝里面。他就爬上去把小乌鸦捉来烧吃。乌鸦是彝族人的神鸟,充满智慧极具灵性,关键时刻却救了这名汉族人的性命。“烧小乌鸦吃”,彝语叫“阿乃左”,汉语地名用了直音,叫成了“阿咪期苴”,这一地名一直传承至今。当时,大山上人烟稀少,豺狼出没,只住着一对彝家母女,是善良的母女搭救了落难的罗阌瑜,并入赘彝家与女儿成婚,生了五个儿子。五个儿子长大后分为五支,就定居在这个较为隐蔽的天子庙坡丫叉箐中。经过300多年十八代人的繁衍,罗氏家族已形成五个村寨一千多人的民族大家庭。大儿子在新建村,彝语叫“开系苏”,二儿子在阿咪期苴新村,彝语叫“开嘞玛苏”,三儿子在新建村背面的半山腰,彝语叫“起么谢搏”,四儿子在大龙潭村,彝语叫“宽老苏”,老五搬迁到郭家山,彝语叫“检咯”。可以说,今天阿咪期苴村委会六个自然村的所有居民,都是同一个老祖宗,全部姓罗,青一色的“罗罗颇”,都讲着一口纯正的当地彝族话,都是罗阌瑜与彝家女的后代。整个罗氏家族辈份清楚,同宗同族不通婚。这其实是一个可供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专家学者们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活化石、活标本。b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桥镇文化站的罗正成热衷于地方文化建设,喜欢摄影,是楚雄州摄影家协会会员。多年前他曾陪同我们到沙桥瓦黑井、石桥河、天申堂、石星等地采访,算得上是老文友了。罗正成本人就出生于沙桥阿咪期苴村委会,这个“龙川江源头第一村”的寨门立石就是在他一手策划下实施完成的,今天的竣工庆典也是由罗正成主持的。彝村一家人 团结促振兴!彝人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的良好村风,使得这里的村干部一声号召,全体村民就一呼百应。我们南华文艺界人士的到来,也为这场乡村盛事捧场,增添光彩。b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阿咪期苴的妇女不用煮饭,尽情在跳歌场上欢乐

正当我专心致志拍摄视频的时候,罗正成过来与我打招呼,说了些什么其实我一句也没有听明白,只嗯嗯嗯地答应着,就继续我的拍摄工作。没料到这时来了五六位彝族大美女,拉住我的双手,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又有几位美女抱起我的双脚,将我悬于半空中,一齐奋力向前、向上抛去,吓得我一阵惊呼,连连求饶。四周围拢的人群也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但就是这样她们还不尽兴,一次次反反复复把我在空中甩来荡去,直到把我荡得头晕眼花,分不清东南西北,才有人轻轻枕着我的头颅,将脚放到青松毛上,把我扶了起来。b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彝人天堂阿咪期苴张灯结彩迎客人

我问一彝族美女,这是什么游戏?这么刺激!她抿嘴一笑,说:“甩倮倮啊!”说完就跑开了。我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彝族,从没听说过这种奇特狂热的迎客方式,不知它是怎么传承下来的呢?后来还是罗正成告诉我:这是阿咪期苴特有的迎客游戏,汉话叫“甩倮倮”,彝语叫“缀犁头”。他说,过去阿咪期苴这个地方女的多,男的少,每当外地来了个“阿尼诺”,即彝家小伙子,彝家姑娘就会热情地上前搭讪,你拉我扯的,都想让“阿尼诺”成为自己的心上人,入赘当上门女婿。后来这种风俗就在阿咪期苴一带演变成了今天这种奇特的迎客方式。那些调皮的彝家阿表妹,喜欢搞恶作剧,“缀犁头”时掀起你的衣服塞些松毛、鸡蛋或小礼物之类的东西在你衣裤里取乐。如今,也只有那些远道而来的贵客,才享有这种“缀犁头”的待遇了。b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uxhd-2.jpg

热情好客的彝族村民以“缀犁头”游戏迎接尊贵的客人

罗正成这么一说,我就有了发现:今天的跳歌场上,也是女多男少,女的服装穿着艳丽,十分引人注目。吃饭时又有人悄悄告诉我,今天的饭都是男人们做的,女人尽管去歌场上跳左脚舞,唱调子自行快乐,这里的彝族女人真有福气啊。阿咪期苴的村长也是女的,非常能干,是个能说会道的女强人,在公路边上盖起了一大幢房子。今天的聚餐伙食,也是在她家里办的。就连县城烤鸭店的两个大烤炉也请上山了,正在“嗞嗞嗞”烹烤着美味。全村人集中在她家院子里“打平伙”,吃坨坨肉。我似乎一下子就看到了三百多年前,接受了汉族军士罗阌瑜的那一对彝族母女的身影,她们善良、勇敢、宽容、强势的行事遗风,至今仍然在阿咪期苴存留。b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阿咪期苴彝族左脚舞乐器除了月琴、三弦、二胡,还有竹笛

阿咪期苴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备受村人尊重,全都是好烟好酒好茶招待。他们虽然跳不动左脚舞了,却个个都怀着喜悦的心情,坐在那儿目不转睛观赏大山中这盛况空前的场面。我惊闻他们中有一位百岁老人,职业敏感告诉我,这就是很好的新闻素材啊,深入采访或许还能写出一篇养生文章呢。可惜我在人群中找到阿咪期苴的这位百岁老寿星时,她听不懂我说的汉话,只会说我们听不懂的彝话,交流多有不便。幸好有她的三个儿媳过来给我们当翻译,才采访到了一些细节。老人姓罗名阿伍,属猪,今年满100岁进101岁了。新村人,原来姓周,嫁到阿咪期苴后改的夫姓。老人不抽烟,不喝酒,一辈子勤劳节俭,豁达乐观。八十多岁的时候还上山放牧牛羊,高兴时就在山上唱民间小调。老人很少生病,一生极少吃药,感冒时至多房前屋后扯把凉药泡水喝。老人看上去面容清癯,目光炯然,神情坚毅,平时那种强势的威严仍挂在脸上。她生育四儿三女,七个儿女都还健在,身体安康,最大的女儿今年已83岁。在我看来这就是老人家的遗传基因好,加之大山中空气清新,环境无污染,故儿女身体均健康。更令人敬佩的是,百岁老人罗阿伍虽有三女四男,却不愿意麻烦儿女们,至今仍固执地一个人独立生活,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b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我采访到的阿咪期苴百岁寿星罗阿伍老人

彝人天堂,阿咪期苴!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愿上苍保佑彝人们平安吉祥,物阜年丰,福泽后代。愿阿咪期苴的人们,健康,快乐,长寿!b5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3年4月17日于家豪小区)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