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
作者:李祥林
字数:360千字
开本:710mm×1010mm 1/16
出版单位: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第1版
定价:118.00元
地处亚洲的中国是多民族共居的国家,古往今来,多民族色彩绘就了中华版图,成就了中华文化。从多民族视角切入中华美学研究,是本书秉持的学术理念。当初由作者独立承担的“多民族融合视野中的中华美学与艺术”,属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ZD02)的子课题,历时三年独立完成。《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即是在上述基础上调整、充实、完善后形成,书中凝结着多年来作者在这方面的学术思考。在中华版图上,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既“和而不同”又“不同而和”,既“你中有我”又“我中有你”,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汇通、融合成为中华文化整体。
多民族并重理念下的中华美学与艺术研究,涉及多民族中国统一国家意识下多边参与、区域交流、族群互动、文化混血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审视、梳理、解析、思考呼应着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国情需要,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着眼区域交流和文化混血,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分界的中国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决定着审美意识差异,由此影响到南北文学、艺术、美学、文化的差异。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有南北差异,也有东西划分。从东到西,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层层递增的三级阶梯式中国地貌决定着文化的多样存在和丰富呈现。纵观中华审美意识发展史,东西文化、南北趣味又不断交流、渗透及融合,在各自主流中也吸纳、融入对方某些元素,这种充满活力的互动融合推动着中华美学与艺术向前发展。着眼内外互动和族群往来,中原审美趣味与周边其他民族审美趣味的交流、融合,乃至包括在更广阔空间里中外文化、美学、艺术的交流、融合,也推动了中华审美意识发展并铸造着中华美学体系。关注整体的同时留意个案,考察个案的同时重视整体,这对本课题研究是一体之两面,缺一不可。费孝通先生视汉族和其他民族单位构成的中华民族为“多元一体”,称各民族之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影响我、我影响你。他倡导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及“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为我们研究既多元一体又一体多元的中华美学提供了参考,也是我们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立场。
五十六个民族有机地维系着中华大家庭,因多民族交汇融合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格局,中华美学与艺术的全部丰富性和完整性正是在其他各民族美学与汉民族美学的多元互补、共同发展中呈现出来。尊重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不能不看到在此多元互补、兼容并蓄、协调发展的共同体文化中,蕴含着当今中华美学体系建设可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基于这种理念,本书在既“和而不同”又“不同而和”、既“一体多元”又“多元一体”、既“你中有我”又“我中有你”的中华文化大格局中,结合传统与当代、主流与民间、文献与田野,对中华美学与艺术的思想、概念、命题、符号、事象等进行多角度和多层面的考察、梳理、辨识和探讨。既有整体观照也有个案研究,既有理论思考也有事象考察,既尊重“人所已言”又追求“人所未发”。国情使然,研究中华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离不开多民族观念和多民族视野,务必重视多民族并置立场,始终秉持当代人类学倡导的“文化平等观”。这种平等观,不是以某种刻板尺度裁定所有对象,而是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
全书共十九章,开头两章从学科反思切入,第三至八章将目光投向主流美学以及多元视角下文化的传播、交融,并就中华美学的若干概念、范畴、命题、意象、符号、原型等进行梳理、辨析,接着数章考察中华一体格局下的多元族群及文化,最后三章论述多元族群及文化构成中的中华一体,从而在这种双向也是多维的观照中完成全书。各章行文,或着眼整体,或聚焦个案,力求多面审视,彼此相辅相成。从地域和族群看,本书论述对象涉及汉、藏、彝、羌、侗、苗、瑶、壮、傣、回、满、纳西、土家、拉祜、傈僳、朝鲜、蒙古等民族以及敦煌遗产、西域族群、外来佛教等,或详细或简略,总之是以跨地域和跨族群视野就多民族中华文学、艺术、美学、工艺、文化进行探讨。本课题研究面向现实,关注民间,着眼古今,兼顾中外,既有纯学理的思索,也有接地气的考究,并且在治学上时时注意采用纸上文献、地下文物、田野事象并重的“多重证据法”。整体言之,《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以多民族理念考察和研究中华美学艺术,纵观全部篇章,有学科思考,有田野考察,因前者而走向田野面向实际对象,因后者而立足学科深化理论思考,双向切入,相互补充也相互成就。
2023年4月2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安徽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中华美学精神”丛书发布会暨中国古代美学的当代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由华东师大朱志荣教授主持、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美学精神丛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以及国家“十四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其研究成果凝结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中华美学的意象理论》、《中华美学的感兴精神》、《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和《中华美学的现代转型》六部专著。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对这套美学研究丛书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
对于这次美学会议,《文汇报》、《中国艺术报》、“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重要媒体以“‘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度探寻”为题相继进行了报道,称六部美学著作“以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现代转型的视野,既有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研究,也有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嬗变轨迹、民族融合、现代转型和影响价值的探讨,通过回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渊源,建构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体系,彰显出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面貌,为构建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提供支持”(《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