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得知我被中央民族学院附中高中班(“文革”后首次恢复考试招生)录取后,父亲郑重地跟全家说:二女子就要离开家乡了,最好把她户口上的汉名改回为彝族名字,让她始终牢记自己是彝人。就这样,“安平”就在她年届14岁之后没多久就变成了“巴莫曲布嫫”(实际上我的全名为巴莫阿尕曲布嫫,当时因为户口本写不下7个字,爸爸问我你是想要“巴莫阿尕”还是“巴莫曲布嫫”?我选了后者,就删了“阿尕”二字),至今我的小学同学和初中同学好多都不知道“巴莫曲布嫫”=“安平”。因为“安平”是我出生之际父母给我取的汉族名字,而巴莫家的汉姓为“安”也有好几代的历史了。
但没想到的是,我老爸给我的彝名给我带来了太多的麻烦。比如人们大都管我叫“巴莫”,这其实是在直称我们家的“姓”,也不能说全错。但一直遇到有人“乱断字”,北京口腔医院的一位大夫在候诊的走廊上大叫:“巴莫曲,该你了。”……甚至有人还叫我“布嫫”,这还是在凉山工作过多年的媒体人呢。尤其是在这个电子时代,中国的银行系统、网络系统似乎都不大兼容俺这“奇怪”的姓名,我就不止是有一点沮丧了。
去年年底开始,中国互联网加强管理,全面进行域名审核。我们原本认为学术网站不在审查范围,但终被告知逃不掉,还得重新提交资料。3月初,接到中研网转来的万网通知后,我已经N次去万网提交学会网站的资料,但屡次被“驳回”,其中的理由赫然写着:“您提供的身份证与域名的注册业务信息不一致,请您提供正确的身份证资料”。当时我还以为是我们更换联系人所致,因此又让网站域名的原始注册人高丙中赶紧把身份证扫描件传来。丙中在百忙之中让秘书扫描了身份证,并在第一时间传来,但提交后还是被同样的原因驳回。理由依然是“您提供的身份证与域名的注册业务信息不一致,请您提供正确的身份证资料”。我这就纳闷了,打电话去询问,对方说你们网站的联系人写的是巴莫曲布嫫,应该提交她的身份证。我强调说:从一开始我们提交的就是巴莫曲布嫫的身份证,结果你们驳回的理由说身份证与域名的注册业务信息不一致,我们才提交的原始注册人的身份证。对方也跟着我嘀咕开来:“那是怎么回事呢,不管怎样,请你再重新提交一次巴莫曲布嫫的身份证吧,现在网站的联系人是谁就提供谁的身份证。”只好再次提交我的身份证,让丙中也白忙活了。稍后去查看审批结果,结果依然是“您提供的身份证与域名的注册业务信息不一致,请您提供正确的身份证资料”。整个晕倒!
今天学会秘书果艳打了一上午电话,分别致电万网、新网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反映我们提交材料遇到的实际情况……结果万网却说没有通过的一个原因是注册人“巴莫曲布嫫”和身份证“巴莫”不符,差一个字都不行。果艳大呼:“真是要崩溃了。”
接到果艳的Email后,我也快崩溃了:我的身份证上怎么可能把名字写错呢。
赶紧打电话给万网,转接来转接去,好不容易接通(每回都这样)了,对方态度倒是蛮好,听我说明情况后去注册系统核对联系人的信息,发现注册页面写的是“巴莫曲布嫫”,提交页面则写的是“巴莫”,她问道:“你们的注册人是外国人吗?”,我哭笑不得:“不是,是少数民族。。。是彝族人,就是我本人。”她好像恍然大悟:“哦,我们的系统不能读入4个字以上的姓名。比如欧阳XX我们就能读入,但5个字就不能识别了“。接着立马建议:“那你们换一位联系人吧?”
我想了想,换谁都需要重新去扫描身份证,忒麻烦了,而且又不是我们的错干嘛要换。随后便坚定地回答她说:“不是我们的问题,是你们系统的问题,责任在你们。请想办法解决。”结果对方答应立马去请示上级,还好不久就得到了同意,她立马到后台手工将联系人修改为5个字。我跟着她一同回到提交页面,见到注册人从“巴莫”终于变回为“巴莫曲布嫫”,连忙说“谢谢”。再次重新提交,现在又进入等待审批结果的状态中。。。
这件事儿让我想起两个相关的事儿来:
一是本人的经历:我在中国工商银行的工资卡和在中国建设银行的账户,长期不能转账,转出转入都不成。因为他们的数据系统显示出来的账户信息为“巴莫曲布”而非“巴莫曲布嫫”,而且银行柜员都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数据系统只能写入4个字。”就因我身份证上的姓名是5个字,对不上就不给我转账,害得我每次都要去所里开具诸如“‘巴莫曲布’等于‘巴莫曲布嫫’,是本所在职员工”之类的证明才能转账。每次都让人很无奈:我的身份证从来都写着5个字,开户的时候却从来没有因为姓名超过4个字就不给开,而且柜员会在存折上用笔加上最后一个“嫫”字,并盖章,但到了转账的时候就不给转了。这姓名带给我和家人的麻烦,一直持续了多年。比如,2007年购房首付,不得不仰仗家人的资助,我母亲几次给我汇款都被退回,原因就是因为她写的收款人是“巴莫曲布嫫”(身份证上的姓名)而非“巴莫曲布”(银行系统的显示)。大概后来这两家银行的系统也都“升级”了吧:建行解决得比较早,工行是去年才彻底解决的,而且让本人持所里的证明和身份证跑到开卡的支行去重新确认才算完事。所里的其他同事也遇到过此类麻烦,包括户口、护照,他们的姓名有的比我还要长出许多个字节来,至今也有没完没了的麻烦。
二是一则报道:1998年4月,有关国际信息处理标准的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召开。在参观微软公司时,比尔·盖茨好奇地问彝族学者沙马拉毅:“中国人的名字都是三个字,为什么你的名字是四个字?”拉毅笑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彝族人名大多数四个字,藏族人名有五个、十一个字符的,维吾尔族人名有七个字符的……”盖茨旋即对他的副总交待:立即将按三字定格处理中国人名的程序改为多字式。(此据《光明日报》报道:沙马拉毅:大凉山走出的“文明之虎” )
盖茨能当机立断,做到“知错就改”,不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微软的“大当家”,而是他有一种态度,一种对不同文化抱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但我们国家的银行系统、网络系统往往会规避责任,把麻烦推到用户一方,甚至一推就是多年。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用多字符的汉字标注少数民族的姓名早就见诸史籍,更甭说现代传媒。但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IT界就能长期地熟视无睹吗?应当说,这是文化尊重问题,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不足所致,不是技术跟不上趟的问题,因为顶多就是修改一个数据段的字符数而已。
絮叨了半天就是希望那些有权定义数据段的技术部门多少了解一下各民族的姓名文化,那些事关民生的IT企业、金融系统,那些事关信息规制的政府部门,都能从尊重文化自主权、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层面上来对待中国少数民族的姓名,让定格为“四字符”的姓名“标准”早日更新为不加限定的“N字符”格式,让这种漠视民族文化传统的所谓“标准化”早日终结。
【沙马拉毅简介】彝族,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为彝语文的现代化、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让古老的彝文进入了现代化信息时代。多年来取得科研成果13项,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3项、国际标准1项,获国家专利1项,主要专著4部。研制的“计算机彝文输入法”被应用于计算机彝文激光照排系统,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信息处理的一项空白,该成果被王选院士命名为“沙马拉毅输入法”。研制的“中小学汉彝对照电子词典”和“彝文文献全文数据库研究与开发”,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研制的“彝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和术语库”,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彝语和汉语的平行语料库和术语库。与北大方正合作开发的“彝文书版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出版领域。同时,在电子终端设备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探索,如彝文手机的成功研制。个人先后获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励,以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此据《四川日报》报道:沙马拉毅:让彝文插上现代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