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彝族地区,“苏尼”是与毕摩相提并论的彝族民间神职人员的称号,一般译作“巫师”,其意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巫觋”,正如《说文解字》所曰:“觋,能斋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苏尼”与“毕摩”有许多类同之处,他们都是神鬼相交的彝族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中俩种丰满灵动的相得益彰的重要角色,在彝族民间民众的生产生活中,他们都扮演着沟通人类与鬼神之间的使者。在美姑彝族民间,一般将男性巫师称作“苏尼”,女性巫师谓之为“嫫尼”,两者也统称为“苏尼”。彝族先民尚鬼,且相信万物有灵,在他们的意识深处,认为除这个人类生产生活的世界外,还有一个也是这个世界但是凭肉眼所不能目睹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神鬼怪灵,于是产生了巫神文化,巫神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分化为巫祭两大类型,其中祭类成毕摩,巫类则演变为苏尼。当然,苏尼也可以判定为是巫神文化时代的原始歌舞艺术,正如郑玄《诗谱》中所述的巫者“实以歌舞为职”,后来才伴随历史的变迁,而逐渐演变为民间驱鬼治病的巫师,成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使者”,成了驱魔捉鬼、招魂引魄、占卜预言的“能手”。
由于彝族先民认为在生产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种种贫困、疾病、怨恨、仇视、死亡等不幸和灾难的是冥冥中存在的神鬼怪灵在主宰,为了和它们沟通,使诡奇怪异的“天才”神职——苏尼应运而生,击鼓跳神禳鬼治病的苏尼,他们虽然不识经文(当代兼作毕摩的苏尼虽然也有识彝文者,但都水平不高),没有经典,不会画符念咒,且宗教地位也比毕摩较低,然而他们利用说唱诵辞和击鼓跳神等活态艺术形式,进行驱魔赶鬼,招魂引魄,解疑答问、治病救人等活动,使许多人也相信他们能通鬼神,是神的化身和代言人。
象毕摩渊源一样,彝族苏尼击鼓跳神的历史也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彝族经典《祭请地神经》(《穆神动》)记载,最早的苏尼起源于上界史穆玛哈,是一个叫斯乌的人发明了羊皮鼓并进行了跳神仪式。而彝族民间关于苏尼渊源是这样传说的,在远古的时候,昊天之上一片混乱,到处妖魔横行,鬼怪猖獗,当时总管宇空的万能之神昊天古兹为了天上的安宁,特派遣一个叫斯惹嘎诺的神祗专门司职驱魔赶鬼的任务,并传授了咒鬼的咒语和驱鬼的羊皮鼓,斯惹嘎诺是个张口可以吞下一头牛的巨人,妖魔鬼怪看见他就心惊胆战,于是都纷纷逃往人间。可是人间的妖魔鬼怪却越来越多,人们天天祈求上天,但也无济于事。有一次,一个叫穆乌斯吉的兹莫带领一群人到一个叫尼木俄觉的大山上去狩猎,不巧受到妖魔鬼怪的突然袭击,穆乌斯吉的手下都被妖魔鬼怪所吞食,只有穆乌斯吉逃进森林中并爬上一棵大树之上,然而大树已被妖魔鬼怪所包围,不得已穆乌斯吉只能往上爬,当他爬到树梢时,他发现树杈上挂着一面羊皮鼓,于是他拿起一根树杖猛击羊皮鼓,想不到树下的妖魔鬼怪纷纷逃窜而去。穆乌斯吉知道妖魔鬼怪害怕羊皮鼓后,经常用它来吓唬妖魔鬼怪。后来有一次,天上的神祗听到自己的神鼓在人间敲响,便来到人间视察,这时他才发现这些妖魔鬼怪是他从天上赶下来的,于是他把驱魔赶鬼的法术传给了穆乌斯吉,从此人间便有了苏尼。
又据苏尼在颂尼中叙述苏尼渊源时,说远古时有一个叫穆尔甘罗的神人在作苏尼,而后又有一个叫乌撒拉曲的人作苏尼,后来苏尼主要有三支:一是穆乌·斯吉·色吉·阿普·且吉·阿体·毕体支,一是穆乌·斯吉·色吉·俄祖·喇嘛·阿拾·俄界·阿独支,另外最出名的一支为穆乌·斯吉·色吉·斯依·色依·拉木·拉此·俄郡支(系补约兹,住牧于斯木补约),其子孙世代传承苏尼职业,谱系为俄郡·木娜·顺惹·勒惹·吉且·阿史·克波·约呷,据传说约呷世已迁往金沙江南北沿岸并十分出名。另外苏尼著名者还有吉谷甘洛的甘嫫娘娘(据传为与阿苏拉则齐名的一代宗师阿格说祖之女,又传阿格说祖既是毕摩又兼作苏尼),迪依山下的阿洪约则穆果(据传此人作尼水平已达到神的境界)以及阿呷兹尼(她是个尼的唱调十分悦耳的嫫尼,引诱鬼怪吃食的发明者)、穆尼社洪、吉支吉苦三大苏尼等。兹莫作苏尼者主要有吉谷甘洛的尼迪兹莫家(岭氏)和勒支安抚的安抚兹莫家(马氏),最出名者为液史甘甘等。
美姑彝族苏尼的法具主要为羊皮鼓“者”和法铃“子尔”。苏尼在作尼时通过摇击羊皮鼓和带动系于鼓上的神铃发出声响来与自己的护法神“阿萨”和其它神灵沟通。羊皮鼓为双面手鼓,一般由竹片或木片做成鼓圈,由山羊皮或羚羊皮绷成双面,在双面鼓边上用皮筋相互缝连,使之紧绷于鼓圈上,鼓呈圆形体,直径约 厘米,边高约 厘米,另用柏枝弯成鼓柄一把,以皮条(嫫尼用彩色布条)连成三角形系于鼓圈上,鼓柄头部雕成龙头、羊头等图案以作装饰,颈部上下穿一孔,上为珠子一颗,以绳系之,穿过颈孔,下垂二至三个法铃,珠上系五色布(线)条若干,鼓内装浣子(一种野生植物的果核),另有鼓槌,用桑枝经火燎弯成,上部呈S形,有的还要用连毛的羊皮包着鼓槌头,并用牛皮筋作鼓穗,底端用略长于伸开两手的皮(布)条系于鼓圈上。美姑彝族苏尼的服饰一般上着蓝黑相间的布料素服,中式边襟,无领,衣边和袖口及小臂一节镶嵌以黄绿红色布条以作装饰,下穿男黑相间裤脚宽约八九尺的大裤腿裤子,头上一般留有天菩萨,不戴帕。嫫尼一般上着饰有各种花纹的青色布料上装,下穿色彩耀眼的百褶裙,头戴展翅欲飞的荷叶帽。
苏尼的护法神叫“阿萨”,每个苏尼都有自己的不同的“阿萨”,据说有些为先天为神的天神地祗演变的“阿萨”,但较少。大多是死去的先辈、亲人和主子、好友等的灵魂所变成的“阿萨”,但必须是成为“尼神”的“阿萨”,占绝对多数者为家支中曾经做过苏(嫫)尼的先辈或其它家支有与自己有某种姻缘关系的已故苏尼所变的“阿萨”。“阿萨”前来给苏(嫫)尼护法时,又多化身为雕、鹰、虎、熊等凶禽猛兽,有疾风暴雨、雷鸣电闪等现象。当“阿萨”应招前来附体时,苏(嫫)尼便会进入痴迷、颠狂状态,此时即可跳神做法。
苏尼的传承既不是世承家学,也不是拜师学艺,而是无师自通的,是神授的。当化为“尼神阿萨”的司职神灵选中某人并依附于此人身上后,会使此人长病不愈、言行反常,或常有幻觉(意为有了通神之眼),或梦见飞行,或梦见鹰鹞,或梦见虎熊,或梦见神人等现象,经毕摩卜算为“阿萨”作祟,无法以用囚刹、诌媚等方式禳解后,要进行几次祭祀“阿萨”即“祭尼”仪式。此仪式要请两个毕摩进行,一个毕摩在门前院内用一小猪驱鬼,并插除秽神座为一应用物和第二个毕摩及助手们除秽,该毕摩作完除秽仪式后,即便离去。而后由除过秽的毕摩和助手们将一应用物搬到屋内行法(此项仪式凡没有除秽之人均不能参与),毕摩在火塘上侧“祭祀阿萨”神座,放一应用物于其间。然后按程序放烟火(不同于平常毕摩在作毕时只在屋前放一处烟火,而要在屋前屋后放两处烟火),烫净石,诵经,绕匝,捏牲(不能击杀),将牲尸平放于神座前“触水纳员”,毕摩击鼓并诵苏尼源流语录,呼请天神地祗先辈亡灵,阅诵《苏尼源流经》。这时如果有“阿萨”神附临当事人,则当事人会从毕摩手中抢过羊皮鼓,用嘴将牲尸叼起,或叼起甩向背上,开始蹦跳作法,口呼神语,然后穿屋顶而出(不能从门口出去),或跑入邻家继续蹦跳作法(如此则邻家应该用一只鸡让其当埸做驱鬼仪式),或跑入高山深壑(据说是去找寻鼓柄或采摘神铃),如此则要将神枝等用物收藏起来挂于里屋,法鼓也要收藏待用。从此以后,这个当事人就正式成为苏(嫫)尼了,其神职职业也得到民间社会的认可。倘若没有“阿萨”附体,则不会有异常举动,那就将接着进行一埸“囚刹”仪式,将病魔囚刹到深山密林中去,或等到时机进行第二次祭祀仪式。
苏尼一般都与彝人所信仰的鬼怪打交道,其法事也主要为驱鬼活动,然而有各种方式,因此,手段和法事也有所不同。
苏尼作尼的内容主要有:一是盖鬼,彝称“略茨哈”,把鬼怪引诱到某地,然后用盖具将其盖住;二是赶鬼,彝称“略茨果”,把作祟于主人家的妖邪鬼怪赶出去;三是捉鬼,彝称“略茨余”,把作祟的鬼怪捉住装进坛子里埋葬;四是插鬼,彝称“略茨拖”,跟上作祟的鬼怪把它撵到它的坟地用神签把它钉牢;五是宴鬼,彝称“略茨扎扎”,用引诱、谄媚的方式宴请作祟的鬼怪,然后引诱它离去。此外,苏尼进行的法事还有分魂(彝语叫“液伙”)、找出符咒物(彝语叫“勒格余”)、找出火葬时变化的余骨残炭(彝语叫“席骨席吉余”)、驱赶妇女踩死的小鸡所变的鬼(彝语叫“瓦曲尔惹余”)、捉“惹”(彝语叫“惹余”)等,同时也可以做招魂、指路等仪式。
苏尼在驱鬼治病活动中,大多以杀山羊祭神为主,这可能与鬼的起源有关。另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人被人砍了首级,尸体弄回家时已无头,他的亲戚在无奈之下寻一山羊头当作首级和尸身一起火葬了,后来,此人便成了鬼怪,经常作祟于年轻力壮的人。于是凡给年轻人驱鬼治病一般都要用山羊祭神。其实,在现实民间群众生活中,苏尼的牺牲用物不限于杀山羊,鸡、猪、绵羊、牛均可作牺牲来驱鬼治病,唯在祭祀“阿萨”仪式中必须用白色的公鸡和白色的阉绵羊来祭祀,因为白色者最为纯洁。
苏尼说唱的唱词内容主要为叙述苏尼源流、呼唤前辈亡灵和过往神灵附体助法,词句大多随心所欲,如果是知识渊博的苏尼,也可以招兵经、指路经、招魂赎魂经等比较古典的辞赋作说唱歌词,可唱三天三夜而不重复。苏尼唱腔也因人而异,有些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唱腔来呼唤神祗,有些只用一种唱腔。然而苏尼的唱腔一般都情深意长,悲凄感人,清丽柔和,婉转动听,优美撩人。据传著名的阿甘兹尼,就是以唱腔而出名,她演唱时连妖魔鬼怪也不知不觉中入迷而被她所捉,于是她发明了以唱腔惑鬼诱鬼就食而捉之的作尼方法。
苏尼的动作以鼓上的铜铃声、鼓内沙沙声和鼓槌轻重缓急的敲击声,配合着刚劲、娴熟而轻盈的舞步,配合全身的头部、肩部、臀部、脚等在鼓点的指引下展开有节奏的动作,这种动律特征形成的技艺,是一种十分精湛的民间舞蹈艺术。苏尼一般以双脚移动、甩动臀部、肩部、头部的全身动作为典型的基本动作。而嫫尼则以踏左脚,同时抬起右后脚,呈25度状,再放下右脚,无限反复,右手握皮鼓和鼓槌不停地往身体左前至右后摆动,其击鼓和舞动都没有苏尼激烈,且动作缓慢,幅度较小,以摇头为主,不强调肩部和臀部甩动。
苏尼动作主要有盘腿坐地击鼓、跪坐击鼓、全身颤抖、弓步跳、脚跳、单脚原地跳、单脚吸腿跳转、左右错步、左右错步转、起伏碎步转、摇鼓转跳、躺身地下转、头顶鼓转、头顶火把转等。苏尼还掌握有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和略似杂技的高难技巧动作,例如头顶火把(酒碗)转是将点燃的火把或盛有白酒的酒碗顶在头上一边击鼓同时向右碾转;火把烧身是边跳边走边用燃烧的火把在前胸、后背、脖颈和面部而无灼伤;吞食火苗是在跳神中将火把之火苗吞入口中;口叨羊(牛)转是将用作牺牲的绵羊或牛犊之尸用口从脖子上叨起,带着牲尸跳跃或转圈;赤足踩铧口是赤足踩在烧红的木柴或烧红的铧口上;招草莓是苏尼边用鼓在空中挥舞,边用牲血作法,鼓放下来后面上装满略似草莓的物质。此外,苏尼还有呼酒、招石子的技巧,据传有些苏尼能用空碗在空中向各处挥舞一下,就可以把某家珍藏的酒招到他的碗里,事后某家之人回去一看,酒已减少。又传苏尼击鼓念咒后可以将一石子一把把打击屋里,打在众人的头上,捡起来一瞧果然为河坝之石子,如主人家同意,苏尼招来的石子会象冰雹一样,把房顶的瓦都打烂。苏尼就是用这些特技,竭力制造一种紧张、神秘和恐怖的气氛,显示他驱鬼治病的威力。
彝族地区民间存在的苏尼是非常神秘的,而苏尼作尼的许多作法也是不可解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