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昆明——从历史中寻找彝族神鼓
作者 beley工作室 2010-12-04
原出处:昆明广播电台

  《彝族神鼓》 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海内外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我是尹莉。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2:大家好,我是阿迪,欢迎收听新一期的《走进昆明》节目:《从历史深处寻找彝族神鼓》。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彝族神鼓》。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这震耳欲聋的鼓声是舞台上几十名身着彝族服装的男青年一起擂动十二个直径近一米的大鼓传出来的。在激昂的鼓声中,一群彝族少女随鼓点而舞蹈,她们身穿黑色绣花短裙、头戴缀满银饰的帽子,而几十位小伙子手持鼓槌,敲击着身边大大小小的彝族神鼓。鼓声整齐激昂,动作洒脱有力。随着舞蹈的进行,舞台中心燃起一堆熊熊的篝火,当然这篝火是灯光和布景共同打造的杰作。鼓声大起来、鼓点密起来,这个时候,一位扮作“火神”的俏丽女孩单手倒立从“火堆”中慢慢升起,双腿不断变化,就像燃烧跳动的火苗一样,但她的身体却纹丝不动。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2:这个场面真够精彩的,它让在场的观众都为这位舞蹈演员捏了一把汗。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其实,这个舞蹈不但看起来精彩,而且这个名为《彝族神鼓》的舞蹈后面还有更为精彩的文化积淀呢,它是从彝族人民的“祭火拜天”这个传统习俗中演绎而来的。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2:是啊,在中国云南,生活着二十六个少数民族,可以说,云南是全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灿烂的地方。在云南,有很多少数民族都会用当地特有的传统来祭拜各自民族的神灵,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天地的崇敬和感激。而彝族人民用的是神鼓和舞蹈的方式来祭拜火神天地。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昆明市东川区曾经是彝族先民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之一。在彝族先民的观念中,“神灵”不但无处不在,而且具有超凡的神力。彝族人民自古就崇拜火,在他们看来,火是自然之物,它可以造福于人,但又会给人带来灾难,更重要的是人们无法战胜火,所以在彝族的传统观念中,火也是神灵。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2:是神灵就要祭拜。“祭火神”就是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规模很大的一种祭祀活动。东川彝族先民祭火神时,在族中最有威望(也是村里最受人尊敬的长者)的毕摩的带领下,全体族人身着节日盛装,团团围住场中的大火,一边敲击大鼓,一边高声唱歌,围绕火堆尽情舞蹈。这个时候,毕摩会恭恭敬敬地请出“火神”,并请“火神”赐福于彝族人民,保佑彝家山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山寨的“跳舞墙” 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祭火神”的时候,彝族男女青年跳的就是神鼓舞。跳鼓舞的时候,大鼓齐鸣、震耳欲聋,鼓点难度大,变化快,没有真本事,就敲不出“祭火神”鼓舞的鼓点子。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2:我想,彝族的男女老幼喜欢把鲜艳红色穿在身上,戴在头上,可能就是因为喜欢火、崇拜火的缘故吧。“祭火神”鼓舞是彝族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展现的是彝族人民对火神的崇敬,更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力与美。  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彝族神鼓》这支舞蹈,凭借着彝族神奇大鼓的威力、凭借着演员原汁原味的表演、凭借着神秘厚重的彝家文化,在去年底荣获了“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2:能获得这样一个奖项是中国民间艺人的最高荣誉,就像中国传统戏剧“梅花奖”、电视剧“飞天奖”、舞蹈“荷花奖”、音乐“金钟奖”一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中国政府对民间艺术的最高表彰。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获得最高表彰的是昆明市东川区歌舞团。他们为什么要排演这样一支以彝族“祭火神鼓舞”为原型的舞蹈呢?这还要从四年前说起。2002年,东川区歌舞团几名年轻演员去昆明参加《云南印象》的演出,《云南印象》是由中国著名的云南籍舞蹈家杨丽萍排演创作的一部原生态舞剧。所谓“原生态舞蹈”就是这部舞剧的大部分演员都来自云南各个少数民族村寨中,在舞台上,他们唱着各自民族的歌曲小调,跳着从祖辈传承下来的舞蹈,展现的是乡土、本真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随着《云南印象》这部舞剧的创作和不断演出,推动着云南的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走上了中国的舞台,走上了世界的舞台。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2:这些参与《云南印象》演出的东川演员在演出中渐渐感受到,自己的故乡昆明市东川区也居住着不少的少数民族,而且他们的舞蹈和歌曲同样丰富精彩。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他们有责任把这些民族民间舞蹈整理出来,发扬光大。正是有了共同的“理想”,他们放弃了在昆明公演《云南印象》的机会,全部回到了东川区歌舞团,开始全心全意投入集体“创作”。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收集整理东川区彝族民间文化的工作正式开始了。2002年6月,昆明市东川区歌舞团团长黄永坚组织了四个工作队走进山区中的彝家山寨,歌舞团的团员们六次深入到法老和阿旺两镇的彝族村寨去,一边感受彝家人的传统生活,一边收集整理素材。彝家山寨的山歌调子特别好听,很多都是彝族男女即兴创作的,他们就用录音机录下了这些转瞬即逝的歌声,用纸和笔记录村寨中代代相传的神话故事。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们干脆在田间地头随时向彝族老乡学习,他们有一个心愿,就是尽可能把“原生态”的彝族歌舞文化原汁原味地带回城市里。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2:东川区歌舞团的演员们在阿旺和法老镇的彝族村寨住了两个月,收集整理了很多“第一手”素材,有彝族服饰、歌舞、民族习俗等等。面对丰富而珍贵的原始素材,大家又犯难了:如何把这些原始的素材整合重构才能够把彝族民间文化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舞台上,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比起最初到彝族村寨中收集原始素材,这项工作似乎显得更加困难。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东川区歌舞团里的演员、编导,分组对素材进行总结、提炼、加工……最终他们作出了决定:就是将彝族服饰和刺绣及民间祭祀舞蹈“祭火神”鼓舞集中展现在舞台上。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2:东川的彝族服饰和刺绣具有很深的民族文化底蕴,在当地,姑娘们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做针线,绣花、缝衣服,每个姑娘都要为自己缝制一套嫁衣,这套嫁衣要做四、五年时间,上面的花纹图案、纽扣、装饰品都是姑娘们一针一线制作的。到了出嫁的时候,彝族姑娘就穿上这套亲手缝制的美丽衣服,不会绣花缝衣的姑娘在彝族山寨中是嫁不出去的。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在参加“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比赛的时候,《彝族神鼓》中的女演员们穿着的舞蹈服装都是由彝族姑娘们亲手缝制的。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2:对。而在表演的时候,擂鼓的小伙子们身上的服装是“火草褂子”,这“火草褂子”也非常有特色。昆明市东川区的彝族小伙子在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的时候,都会穿上一件能够显示自己勤劳和智慧的火草褂子。制作这火草褂子的火草,是彝族山寨特有的植物。每年夏秋之间,高高的山坡上和深深的箐沟里都会生长出火草,只要将它的叶片根部一层极为柔软的白色纤维毛轻轻地剥离下来,就能捻成细细的线,然后把它织成布,最后就可以缝制成一件火草褂子了。这种褂子保温性能很好,穿起来柔软而舒服,而且十分的牢固。从采集火草叶片到缝制成褂子,大约需要经过20多道的工序,难怪彝族青年们并不把它仅仅看作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把它视为表现自己勤劳品质和聪明智慧的象征。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彝族人民爱跳舞,他们说:“为人不跳舞,白在世上活”;“有嘴不会唱,有脚不会跳,俏也无人要”。还有:“太阳出山来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湿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脚”……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2:没错。跳舞简直就是彝族人生活的一部分了。夜晚,彝族男女青年围在篝火边,弹着四弦琴,唱起嘹亮的曲子。之后,男女青年开始斗“蹄壳”(鞋子),互相用脚去碰对方的脚,进行试探。青年男女的传统舞蹈有“扭麻花”、“蜻蜒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鹭鸶拿鱼”……这些热闹喜庆的传统舞蹈,反映的是彝家平静和谐的农耕生活。他们在生活中创造舞蹈,用舞蹈来表现生活。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听见四弦响,腿杆就发痒”。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为了真实地演绎出彝族人民的“祭火神”鼓舞,寻找既有一定舞蹈基础又热爱彝族鼓舞的演员成为了这次演出的关键。2003年10月,东川区歌舞团招收了20多名学员来到团里进行专业培训和辅导。表演《彝族神鼓》的演员招来了,可是鼓还没有着落。“神鼓”是这次舞蹈的主角,更是彝族人民祭火神的祭品,所以“神鼓”一定要出彩。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2:买不到彝族传统的祭火神鼓,歌舞团的演员们就动手制作。他们买来材料、请来师傅,在教室里白天排练、晚上做鼓、鼓架,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三十多面鼓做成了。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经过反复练习,演员们的表演越来越接近彝族先民的传统舞蹈了。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2004年3月,东川歌舞团精心打造的《彝族神鼓》出炉了,初次亮相,就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一场鼓打下来,舞蹈演员李雪瑶说: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然很累,但面对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我觉得心里还是非常高兴,再苦、再累也是觉得值得。”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2:来自法老乡蚂蟥箐村的彝族演员苏照祥说: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来到这里,从不懂到喜欢,现在已经爱上了打鼓的生活,每一次演出下来都有新的收获。”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2:《彝族神鼓》首演获得成功后,昆明市东川区歌舞团的演员们还在不断地完善这个舞蹈。经近半年再加工,《彝族神鼓》参加第二届昆明国际民族民间鼓舞大赛,获得了第一名。2005年10月17日,应邀参加山西的鼓舞大赛,获得山花奖,同时获得了优秀节目奖两项国家级奖。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观赏了《彝族神鼓》的表演,昆明市东川区宣传部长马玉琼高兴地说: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东川彝族神鼓获得全国大奖,我们都非常激动,这不仅是东川人的骄傲、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大省的骄傲。”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人1:海内外的听众朋友,今天的《走进昆明》《从历史中寻找彝族神鼓》到这里就结束了,采编唐起容、播音尹莉、阿迪、责任编辑静怡感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对我们的专栏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来信告诉我们,我们的地址是:北京565信箱,或香港铜锣湾邮政局30788信箱,您也可以把信寄到:中国云南昆明市丹霞路昆明新闻中心12楼“昆明人民广播电台”都市调频《走进昆明》节目收。感谢您的收听,再见。23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茅草人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