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映像》中的彝族舞风
作者 孙素涵 2010-12-04
原出处:中国艺术报

  民族舞蹈园中千姿百态的彝族民间舞蹈,通过对彝族人民现实生活的写照,向我们折射出一个对理想和信念不懈追求的民族形象。大型原生形态歌舞集《云南映像》中就充分运用彝族民间舞蹈,展现了这个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Pa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Pa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印象》剧照 

  神鼓舞风的震响Pa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混沌初开的人们无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于是把各种自然物都附之以神灵。绿春县牛孔乡彝族的神鼓,便被巧妙地运用到《云南映像》第一场的祭祀火神的表演中,一群少女手上敲着轻快的鼓点,脚下踏着鼓点跳起丰富的舞步,而后的男生擂鼓,虽然击鼓动作较为单一,但鼓声震天,撼人心魄。这种神鼓是彝族人民祭祀火神的祭品,彝族人赋以鼓之灵性称神鼓,跳神鼓舞的时候,大鼓齐鸣,鼓点难度大,变化快,打鼓前更要祭鼓。编导把彝族神鼓安排在第一场的最后一个节目,既在开场彰显了神鼓在民族宗教信仰中的神圣精神内涵,又通过击鼓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剧情,由神灵引导,人类开始了自己的繁衍生息。Pa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载歌载舞的欢畅 Pa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众多的民间文化当中,彝族歌舞浑然相融的特点在《云南映像》中得到极大的强化。太阳升起来了,月亮升起来了,土地和天空分离开了,人们在土地上欢快地跳着、唱着。第二场中,一群花腰彝姑娘出现在舞台上,他们欢快地踏歌起舞来表达无限的喜悦之情。花腰彝唱的是海菜腔,又称“石屏腔”、“倒板浆”等,流行于云南红河州石屏一带彝族人民居住地区,因该地盛产海菜而得名。舞者们唱三拍,跳两拍,手击一拍,载歌载舞,充分展现出花腰彝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乐业的欢快心情和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Pa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生命情调的绽放 Pa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空出现了,土地出现了,人们开始在土地上生殖繁衍,于是便有了对女性生殖繁衍的崇拜。在“生命”这一篇章中,编导主要使用了彝族烟盒舞。10男10女手拿烟盒,跳起烟盒舞的基本动律,生动地描绘出男女嬉戏打闹的场景。跳烟盒舞是云南石屏、建水、峨山一带彝族尼苏支系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活动。舞台上彝族男女青年围在篝火边,谈着四弦,唱着海菜腔等曲子,在正弦的伴奏下,开始斗蹄壳(鞋子),互相用脚去碰对方的脚,进行试探,看对方是否对自己中意。聚会的高潮会跳一种模仿各种动物交尾的舞蹈,如仙人搭桥、倒挂金钩等,是男女恋人谈情说爱的方式,暗喻了人类生殖繁衍之意。《云南映像》比较巧妙地利用了烟盒舞的表演特点,表现了在开天辟地之后,人类开始生殖繁衍的场景,在烟盒舞的尾声部分更是出现了一对夫妻手里抱着一个婴儿的画面,人类正是有了不断的生殖繁衍才有了生命的生生不息。Pa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天与地的出现到人类生命的延续,《云南映像》充分利用彝族民间舞蹈在彝族人生活中的作用和寓意,既充分展现了彝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又在作品发展中起到联结剧情的作用,使我们在欣赏《云南映像》的同时,又饱览了丰富的彝族民间舞蹈文化。Pa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7蹈学专业学生)Pa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茅草人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