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灯光熄灭,钟声响起,佝偻的彝族老阿妈抱着柴火蹒跚着挨近火塘,红红的希望燃烧起来了……
2013年09月10日晚上的云南省歌舞剧院梦幻剧场,云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昭通市代表团的大型彝族舞蹈诗《单恋乌蒙》以火塘为开篇,彝族人民在乌蒙大地上鲜活的生活情态和浓烈的风俗人文淡淡地从四季的流转中铺陈开来。春天,美丽的彝族少女在春风春雨里翩翩起舞,三月的春雨滋润着美丽的彝族村寨;夏天,金沙江边的彝族男子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捕获彝族女子的芳心;秋天,彝族姑娘小伙们不仅收获饱满的稻谷,也收获了甜美的爱情;冬天,彝族男子披着披风起舞,展示彝族人民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台下,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副院长、《单恋乌蒙》总编导张嘉涌像一个年轻的父亲细数着《单恋乌蒙》的各种“小”和各种“紧”:《单恋乌蒙》是本次参演的18台节目中最短小精悍的舞蹈诗;表达的内容不是振聋发聩的黄钟大吕,而是彝族人民对乌蒙最执著的偏爱和最日常的小幸福小情感小回忆小依恋;小成本小制作的舞美、灯光、服饰营造出简洁干净漂亮的舞台效果;小演员挑大梁,剧团苗彝回汉羌傣6个民族56名演员平均年龄只有19岁;会演当天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恰好满5周岁。
张嘉涌介绍,剧团刚刚从“百场演出进百乡”归来,马上就投入《单恋乌蒙》构思。从编排到演出只有20天,要把对艺术质量的追求放在首位,如果把原有的小节目拿到全省会演来有些对不住观众,5位编导一合计,决定豁出去,尝试性地做一场原创舞蹈诗。没有脚本,先去永善彝村体验生活;资金紧张,刷编导“脸卡”请来省群艺馆设计师现场指导;没有专业剧场,借市体育中学的篮球场不分昼夜地排练……
归纳《单恋乌蒙》的特色,张嘉涌认为一是选择彝族,昭通是六祖分支之地,彝族是昭通除汉族之外的第二大民族;二是展示在昭通土地上的彝族的生活状态、风土人情;三是展示昭通绚丽多彩的彝族服饰,诸如昭通的瓦片帽、包头帽等。
韵律如诗,意象如诗,《单恋乌蒙》把昭通彝族特有的火塘文化、彝族服饰文化、婚俗文化清纯而浓烈地呈现;江风如绸,情意如酒,50分钟的节目,看尽彝家火塘在生生不息地燃烧,彝家儿女在乌蒙祖祖辈辈地繁衍,火的民族一代又一代在这里谱写着诗般的人文和生命的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