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三眼土洞箫
作者 龙符 2005-04-04
原出处:云南日报

  每年桃花盛开、迎春柳绿的早春二月,“三眼土洞箫”,就会在彝族聚居区开始吹奏,如布谷催春,传送春播的喜讯。i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考证,彝族的“土洞箫”,就是流传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埙,是古老的吹奏乐器。多为陶制,故又称“陶埙”。也有用石、骨或象牙制成。其形有球状和椭圆形等数种,音孔一至三五个不等。作为远古时期农耕文化的祭祀遗风,而埙以“土洞箫”的身份,在云南边疆彝家山寨中“活”了下来,成为见证历史沧桑和风雨岁月的“音乐活化石”。凝聚着古老悠久历史和浓郁古朴民族风情的土洞箫,曾经飘洋过海,奏响在异国他乡。i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关地方县志载:三眼土洞箫,即“三孔陶埙”,为文山县追栗街大兴寨彝族特有乐器。用白陶泥捏成球形,掏空内膛,制成“腰粗、底平、嘴尖”的鸭梨状土坯,顶端开一吹孔,后腰部和两侧各开一个音孔,经烧制而成。能吹出四个音,音调高低,随腔体大小而异。“三眼土洞箫”,音量较大,音色圆润低沉。只在每年春耕前铲草烧灰、修田埂时吹奏,入秋后渐息,有祝福五谷丰登的祭祀含义。i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寻访“三眼土洞箫”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堪称“姊妹乐器”的“三眼土巴乌”。彝语呼之为“底哩”。土巴乌以竹为管,上端有节。音色浑厚柔和,多用于男女传情。i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逢金风送爽,秋果累累的时节,阿诺妹(彝语:姑娘)和阿黑哥(彝语:小伙子)们,就会在悠扬悦耳的巴乌声中,汇集在一起,彻夜欢歌,纵情舞蹈。成为彝族普拉诺科支系人们驱除疲劳、娱乐人生的一剂良药。i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果说,三眼土洞箫,是“春之声”的话,那么,三眼土巴乌,就是“秋之韵”;如果说,三眼土洞箫吹的是吉祥调,那么,三眼土巴乌奏的就是爱情曲;春天,吹奏三眼土洞箫,是男人们的特权;秋天,吹奏三眼土巴乌,就是女人们的专利。i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一年一度彝家“火把节”熊熊的火把燃起时,你就会听到古韵悠悠的“三眼土洞箫”不绝入耳,听到悠扬悦耳的“三眼土巴乌”绕梁的鸣响…… i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E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