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7日晚,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个人单项决赛进行最后角逐。经过精彩、激烈的三轮比赛,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贫困山区的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凭借优美的海菜腔一举囊括金奖,首次实现云南选手在青歌赛上金奖零的突破,这也是青歌赛历史上第一对夺得金奖的姐弟。面对成功,姐弟俩禁不住喜泪横流……
27岁的李怀秀和21岁的李怀福姐弟俩来自云南省石屏县异龙湖畔的麻栗树村。这里流行的海菜腔是闻名中外的彝族民歌精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石屏没有海,只有一面湖,清澈的湖水里生长着海菜,传说祖辈们捞海菜的时候,即兴喊出高亢的调子,调子丢到水里,和着波浪一起一伏,当地人把这山歌称为海菜腔,海菜腔高亢迂回,高高的调子扬起来,似乎要划破天空,在高处突然迂回,弯弯绕绕没有定型。一首曲子有4句,28个字分别嵌入到7个大调里唱出来……
姐弟俩的父母都能歌善舞,特别是母亲,歌声圆润响亮,在当地小有名气。李怀秀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学唱歌、跳舞,虽然声音奶声奶气,但她唱起“海菜腔”来却像模像样。上小学时,学校组织活动,都少不了她的“压轴歌舞”。而李怀秀的每一次演出,都少不了一个铁杆的观众:年幼的李怀福。在李怀福的眼里,姐姐是一个“能人”……
1993年,著名音乐家田丰先生在昆明创办了“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从云南乡村请来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如后宝云、施万恒、阿家文、王里亮等当老师(这4位艺人均获得省政府授予的“云南民间艺术家”称号),并找来一批有艺术天赋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在传习馆中学习独特的云南民间歌舞。
因为从小能歌善舞,所以,当“云南文化传习馆”招第一期学员时,便从村里挑中了李怀秀。其实,传习馆的学员生活与家里干农活差不多,也要种田、养猪,只不过每个月有10元的津贴。李怀秀很快学会了彝族的海菜腔、三药腔、五三腔、四腔这“四大腔”,还能熟练地表演纳西、哈尼等民族的歌舞。说起最拿手的海菜腔,李怀秀滔滔不绝:“流传至今已经有六七百年历史了,唱的时候,要把28个以情为核心的字,均匀地嵌在7个唱腔段中,难度很高呢。完整的海菜腔,可以唱将近1个小时。”李怀秀可以一口气不换,演唱高腔部分的拖声长达50秒钟,据说如今还无人可比。
2001年6月,作曲家田丰因病去世,传习馆陷入难以维持的困境。那时,李怀秀虽然是三好学员,每月的全部津贴也只有240元。一些歌舞团体来挖人时,对她许下了月薪1500元的承诺。她有点动心。但是,田丰老师说的“你们一定要把民族艺术传承下去”的遗言,又时常在她的耳畔响起。她决定留下来,和几位老学员一起边招生边教学。
李怀福在家排行老四,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喜欢唱歌跳舞及演奏民族乐器。2000年他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姐姐所在的“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李怀福在馆里不仅学习了烟盒舞和以“海菜腔”为首的“滇南四大腔”,还跟李文艺老师学习了红河歌舞。在老师和姐姐的帮助下,李怀福的歌舞技能越来越好。几年之中,他曾多次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交流学习并与他们同台演出。
经历了艰辛困苦,姐弟俩也逐渐小有名气了。2004年1月,李怀秀曾和她的老师施万恒一起,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西部民歌大赛中获得原生态对唱组金奖;同年8月,李怀秀和李怀福一起参加了在山西省左权县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西北民歌擂台赛,一举摘得“中国民歌王”桂冠。接下来就是一次次地参加全国的大型文艺演出……从2004年起,全国的观众就开始认识这对来自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的姐弟,开始认识“海菜腔”。
而人们真正开始注意到“海菜腔”这种原生态民族唱法却是在2004年第11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当时李怀秀和李怀福姐弟俩曾以一曲原汁原味的演唱艺惊四座,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热烈的掌声,但是由于他们的演唱打破了音乐界传统的评价标准,没能进入决赛。这在当时引起了全国声乐界的一场大讨论,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也正因如此,2006年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特别设立了原生态唱法组。
2006年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金奖,不仅让观众记住了这对彝族姐弟,更记住了“海菜腔”。有的观众说,我们就像他们身边的树木花草,听他们在大山上自由地歌唱,那歌声天然而清澈,自由而开朗。有的观众说,他们的歌声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让我们领略了一种有些陌生的民族风情,让都市里的人感受到一股久违的清新之风。
今年5月,应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邀请,在国家民委和香港特区政府共同支持举办的“中华民族文化周”活动中,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作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特邀演员受到邀请。在文化周活动项目之――“多彩的家园――大型民族歌舞汇演”中,姐弟俩再次凭借海菜腔大放异彩,令香港观众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