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彝文化的使者—— 峨山县文工团传承彝文化纪实
作者 何超 图/文 2018-05-18
原出处:玉溪日报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书籍、碟片,都是峨山县文工团多年来传承彝文化的见证。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作为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峨山拥有众多灿烂的彝族文化。彝族传统火文化、巧夺天工的彝族服饰、彝族山歌四腔、让人心动的彝族烟盒舞、美妙的彝族花鼓舞……彝文化的传承一直是峨山民族文化工作中的重点,峨山县文工团数十年的工作中,便是以彝文化的收集、整理、传播、创作、传承为主。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红歌进村寨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峨山彝族聚居地区的群众,由于生活在彝族语言环境中,对汉语红歌的理解不够深刻。为挖掘峨山彝族文化资源,让红歌的旋律响彻峨山的村村寨寨,峨山县于2017年推出了《峨山县彝族红歌专辑》。在此过程中,歌曲的选择、翻译、改编、配曲、演唱、录制等大部分工作均是由峨山县文工团完成。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峨山县文工团团长李剑锋介绍,彝族群众生来就能歌善舞,因此,他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不仅注重曲调是否和谐,更注重歌词是否优美。汉语红歌虽然曲调和谐、节奏性强,但歌词对于他们来说过于艰涩,故而没有在彝族群众中广泛流传。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用彝族语言唱响红歌,并把这些红歌送进彝族村寨,是彝族群众喜闻乐见的。用了半年的时间,经过整理、翻译、改编、录制后,容纳了《走进新时达》《映山红》《党啊亲爱的妈妈》等12首彝语红歌专辑正式完成,并开始在峨山的电台、电视台、村寨广播中大规模播放。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剑锋表示,以前流传在峨山的彝语歌曲大部分是情歌或祝酒歌,从来没有一首彝语的红歌在这里出现,彝语红歌经过大规模的传播后,已经在峨山形成了良好的影响力。彝语红歌的录制与传播,表现了峨山引导全县人民大力培育、发展和壮大彝文化产业,倾力打造彝文化品牌的信心。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美妙的彝族花鼓舞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峨山,从最偏远的山寨到繁华的县城,从最热闹的节庆活动到普通的婚丧嫁娶,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花鼓舞表演的热闹场景。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彝族花鼓舞,如今已成为峨山彝家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花鼓舞已经成为峨山县的标志性舞蹈。为了花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峨山县文工团多年来致力于挖掘花鼓舞的元素,经过整理与编排后融入音乐与舞蹈中,再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峨山彝族花鼓舞的神奇与美妙。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李剑锋介绍,多年来,峨山县文工团的团员深入各彝族村寨,收集整理有关花鼓舞的源流、唱词、跳法等元素后,再进行创作。2017年,县文工团编排的情景舞《阿波的钩镰》就运用了大量的花鼓舞元素,“这个舞蹈以一把钩镰在一户彝族人家的传承为主线,展现了彝家人守望精神家园的心愿,整个故事的跌宕起伏,都是运用花鼓舞的旋律与动作来展现,巧妙地把花鼓舞和彝族人民的精神融为一体。”李剑锋说。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县文工团编排的花鼓舞作品,曾多次参加各类大赛,并荣获佳绩。其中《花鼓花鼓》在参加第11届中国艺术节表演时,就荣获优秀奖,并于建国55周年时代表云南在天安门广场参加表演。李剑锋表示,多年来,县文工团编排的花鼓舞作品已有多个,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以花鼓舞来展现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把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感悟、对审美的追求与创造等都融入花鼓舞中,使花鼓舞成为彝文化的一个综合载体。而县文工团正在努力把这个集结了峨山人民智慧结晶的综合载体以艺术的方式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3年的坚持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峨山县文工团的团长李剑锋,从1975年进团开始,43年来从未停歇,把彝文化的挖掘与发扬工作当成生活与工作的重心。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采访中,李剑锋表示,文化是能够影响人一生的东西。峨山有很多非常珍贵的民族文化,其中有很多珍贵的文化元素已经流失,虽然流失的部分是无可奈何,但是还存在的部分,就必须要让它存在的更久、流传的更远。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要发扬传承下去,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变成艺术作品。因此,李剑锋常带领团员深入挖掘彝族文化元素,并围绕这些元素进行艺术创造。由李剑锋参与完成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峨山彝族自治县资料卷》,就是他们挖掘彝族文化的见证。在这本书里,详细记录了流传于峨山各地的舞蹈,还有这些舞蹈的源流、人员组成、节奏、寓意等。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剑锋说:“书里关于花鼓舞的部分就是由我完成的,虽然篇幅不大,但这些内容都是我花了几年的时间,亲自到各个乡镇、村寨、家庭去收集汇编的,都是最真实可靠的,它对于我们峨山的文化发展来说是很有价值的。”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把流传于民间的舞蹈变成文字,再搬上舞台,就是县文工团多年来的主要追求,而他们最终的目的,是把艺术作品的文化力量根植于峨山群众的灵魂深处。IT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