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受朋友之约,我去三里河美术馆看画展。大厅正面,一副栩栩如生的大熊猫画《盼盼》,一下子映入眼帘。我一眼就记住了这幅画,也记住了这幅画的作者沙马拉毅,一个来自四川的资深画家。
《盼盼》符合我对画的一种理想,一种对我们身边日常生活的充满深情的描述和赞美,让人觉得接地气,觉得亲切,因而愿意走近。这样的画里有着一种久违的特有的中国艺术的气息,那就是一种“抒情性”。
众所周知,由于徐悲鸿等过于强调绘画艺术要做客观科学之研究和描绘,过于重写实轻写意,因此,单是工笔写实的作品均让人觉得有距离和隔膜,觉得不很亲切。这一情况目前终于有所改观,依赖很多优秀画家的努力,给绘画注入中国的艺术基因和人文精神,不满足于个别元素的调整和融合,而是以一种新的绘画方式来理解和反映世界。 沙马拉毅的成功,我认为就是他强调了艺术的“抒情性”,在绘画中注入中国艺术中最核心,也是最精髓的特征——“抒情性”,为中国画找到了一条新路线,即工笔兼写意的独特技法,可谓功莫大焉。
艺术史家喜欢说中国艺术强调写意,究其内在意思,中国艺术其实是强调“情”,写意不是胡乱描写,是先走遍千山万水,然后化千山万水于一心,了然于心,才能画好一山一水,将全部情感凝聚于一山一水。说“胸中自有丘壑”,说“胸有成竹”,都是这意思,是这些艺术家已将所绘之物彻底融入自己情感里,融入心中,所以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古人早就有大量关于艺术源起于情的论述,如“道由情出”、“道始于情”、“情动于中而发于言”等等,因此,抒情乃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学者王德威称“抒情”是中国文学艺术最悠久最深厚最强大的传统,这种抒情性是非常个人化自我化的,到了现代则与主体意识有着契合;沈从文也倾心于这种抒情性,他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也是常态,毁灭是常态”,但唯有有情的文字或艺术,是唯一可能为历史留下意义的媒介,“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远的空间,让另外一时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转,无有阻隔”……确实,唯有情感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隔代流转,并感动后世,传承创造与文明。
沙马追寻的就是这样的路子,由他的绘画看得出来,他深爱世界,热爱生活,对家庭对他人及周边事物充满情感,他将那些最熟悉、早在心中模拟无数遍的场景、片段、细节记录描绘下来,以表达他内心的真实感受。沙马尤其擅长一种夹杂回忆与当下感受的抒情方式,上面说的《盼盼》很有代表性,《盼盼》画的是一只熊猫独自坐在空空荡荡的石头上,似乎在听什么,等待什么,盼望着什么?抑或是同伴,孩子归来,家乡的眷念,斯人的脚步?
熊猫的神情,盼望的眼光,心绪万千。她此时此刻,在自己的故乡,凝望着远方,想念从四川背负历史使命到台湾的同胞兄妹“团团”和“圆圆”。《盼盼》盼望两岸兄妹同胞早日团圆,早日相聚。背景是寥寥几笔青竹叶,表现出背后还有无限丰润的竹叶。盼望着同胞兄妹早日回到故乡,回到祖国的怀抱。整个画面充满凝重而自信。还有一幅画作《母子情》,在空空荡荡竹林里,一只大熊猫亲吻着一只小熊猫,表现出一种伟大的母爱,小熊猫在母亲熊猫的掩照下,表现得多么温暖娇柔、得意自信。据说这是来自雅安大地震后一个熊猫家庭的真实场景,珍惜生命,重建家园,让人悚然一惊……沙马拉毅的这些画,细腻细致,每一笔每一画似乎都倾注了画家浓郁的情感。
沙马拉毅说自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想起以前的一切,一花一草,一椅一木,便细致画来,以补追忆之情。所以他很注重细节,他的画带着相当强烈的写实写意味,在细节里灌注情感,其作品中的情感含量和浓度都很高。 沙马拉毅的这种追求背后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来源,他传承着源远流长的悠久艺术传统,而他的师从名家,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得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近距离接触观摩名家,发扬光大一种绘画抒情风格。他的油画作品《寻觅》就有着很浓的抒情情结。画中,小熊猫在旷野中寻觅到一只小昆虫,小熊猫与小昆虫彼此友好相处,充满了亲切、热情、温馨之感,表现出大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天地人和的自然法则。这幅画和众多画家的作品有着某种一脉相承的美学风格。
上世纪70年代,沙马拉毅先知青在中学当美术课教师,后又到县文化馆绘画。多年来,沙马拉毅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到处寻师访友,先后到州文化馆,四川美院,各大博物馆、美术馆观摩,广泛学习,开阔视野,努力吸取国内外艺术精华……这些,都促使他越来越成熟,最终寻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和沙马拉毅在不同场合见过几次,属于由作品及人一见如故。我曾和他开玩笑说,一看你就很有艺术气质, 一看就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这样的人往往是朴素和节制的,是严谨和注重精神修养的。在熟悉他的作品之后,我更坚信自己的直觉是对的,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异数,带有艺术圣徒的气息。我相信沙马拉毅绘画作品的价值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必将成为我国当代绘画艺术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