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及其传承的教育功能
作者 肖李 2025-02-10
原出处:《红河学院学报》2014年1期

摘要: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阿诗玛》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根据其所改编的艺术形式也多种多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其教育传承过程中对人的德智美方面产生着重要的有益影响,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文化传承;教育功能

fashima1.jpg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是我国目前最美名远扬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自整理出版以来,不断在国内外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流传,又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被撒尼人民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通过塑造两个典型人物阿诗玛和阿黑,表现了撒尼人民对黑暗统治阶级及不合理制度的顽强斗争、追求幸福的坚定信念。在对其进行教育传承过程中,对人的德智美育方面产生着重要的有益影响,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①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产生及发展

《阿诗玛》创作者撒尼人是居住在石林圭山地区的彝族支系,是我国勇敢、勤劳、优秀的民族之一。关于阿诗玛的传说一直流传在石林圭山地区。建国后,有学者在个别期刊上对阿诗玛传说做过部分介绍。后在云南省军区京剧团在对阿诗玛进行改编彩排时,得到了云南相关领导的重视,决定要十分认真严肃地进行《阿诗玛》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就由云南省人民文艺工作团于1953年5月到圭山首先进行发掘工作。②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可以说是读懂彝族撒尼人的一本百科全书。工作组当时共搜集到阿诗玛传说二十份及许多有关的资料,凡是与阿诗玛传说相关的都被大量的搜集到了。任何一个民间传说都不会孤立存在,它必然与各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如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婚姻制度以及其他相关的民间传说、山歌、民谣、舞蹈等。[1]从《阿诗玛》的原始材料搜集到正式着手整理,以至于定稿总共用了半年的时间。因为搜集的材料基本是用彝语记录的,如何将其翻译成不失原意又流畅贴切的汉语就是一个关键问题。此外,整理工作还涉及确定故事发生年代、男女主人公关系、故事结尾问题和字词修改等主要问题。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一经正式出版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首先就受到了国内文艺界的注意,在上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阿诗玛》的出版促进了云南省内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全省多地出现了搜集整理民间诗歌、传说的现象。根据《阿诗玛》而整理改变的音乐、舞蹈、电影等艺术形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等多种语言在海外流传。在日本还被改编成歌舞剧、儿童剧等艺术形式。在国内,《阿诗玛》也被改编成电影、舞蹈及京剧、滇剧、歌剧、舞剧、撒尼剧等艺术形式在各地上演。②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3.jpg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主要艺术特色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结晶,其文学艺术特色鲜明,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点: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纯净、洗练的语言

《阿诗玛》的语言简洁洗练、自然淳朴、又具有诗歌本身的韵味和音乐美。其中的很多词句如同随口说出的话,又像顺口唱出的歌,弥散着一种“天然纯净”的味道。例如在进行铺垫描述后写阿诗玛的出生“天空闪出一朵花,天空处处现彩霞,鲜花落在阿着底的上边,阿诗玛就生下地啦。”又如诗歌中对阿诗玛化身成岩石的描述:“天生老石崖,石崖天样大,天空放红光,石崖映彩霞。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好姑娘,她是天空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可爱的阿诗玛呵,耳环亮堂堂,银镯带手上,眼睛放亮光。”这些语言描述如顺水推舟般自然朴素,又韵脚鲜明,流淌着明净的音乐美,而这种音乐美则正是诗歌普遍具有的语言特征,又与简洁洗练的语言融合于全诗。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比、兴手法与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首先是比兴与比喻的巧妙结合[2]。对于主人公阿诗玛的出场,诗中并没有开门见山的介绍,而是先写“老鹰落在高山上,好花开在清水旁,阿黑的妹妹阿诗玛,是个可爱的姑娘”。用落在高山上的老鹰起兴,让人联想到阿着底阿黑的妹妹阿诗玛,就像开在清水旁边的一朵美丽的花。起兴的前两句诗,将自然中的老鹰、花朵与后部分现实中彝族姑娘联系起来,渲染了后两句诗的表现力。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各种修辞手法的交替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在对诗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画上都运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都多为自然界动植物或日常生产生活情景,使其形象更加的鲜明。例如在写阿诗玛的成长过程中,就运用到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小姑娘日长夜大了,长到三个月就笑了,笑得像知了一样”;“长到五个月就会爬了,爬得就像耙齿耙地一样”;“长到七个月,就会跑了,跑得就像麻团滚一样”。对阿黑的比喻则称“格路日明家,儿子叫阿黑,他像高山上的青松,断得弯不得”。展现阿诗玛与爹娘骨肉难分的亲情关系,就用“甜不过蜂蜜,亲不过母女,吃饭离不了盐巴,女儿离不开妈妈”。用“甜不过”比喻母女间的“亲不过”,突出了后两句的“离不开”。媒人海热则“黄鼠狼的头算尖了,海热比它还要尖,黄蜜蜂算会讲了,海热比它还会讲”。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比手法方面。长诗开篇就将故事发生地的地理环境以及穷富两家人的差异做了简洁的交待,对比中也融有比喻、寓情于景等手法。住在“阿着地”上边的格鲁日明家是“花开蜜蜂来,蜜蜂嗡嗡叫,忙着把蜜采。 院子里的松树直挺挺,生下儿子像青松;场子里的桂花放清香,生下姑娘像花一样”。而住在“阿着地”下边“有财有势”的热布巴拉家则“这家人没有良心,蚂蚁都不敢进他的门。 热布巴拉家,有势有钱财,就是花开蜂不来,就是有蜜蜂不采。场子里的树长得格杈杈,生下个儿子长不大,他叫阿支,阿支就是他,他像猴子,猴子更像他。”在故事发生的高潮“比赛”一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加鲜明。如阿黑与阿支比赛对歌:阿支“唱了一天一夜,阿支脸红脖子大,越唱越没有劲,声音就像癞蛤蟆”;而阿黑“唱了一天零一夜,阿黑从容面含笑,越唱越有神,声音就像知了叫”。在“拔剑”中,热布巴拉家动员“全家来拔剑,箭像生了根,五条牛来拖,也不见动半分”,可阿诗玛却“拔剑就像摘下一朵花”。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夸张手法的运用也很出彩。例如诗篇通过媒人海热之口来炫耀热布巴拉家的富有,称其“银子搭屋架,金子做砖瓦。左门雕金龙,右门镶银凤,粮食堆满仓,老鼠有九斤重。黄牛遍九山,水牛遍七山,山羊遍九林,绵羊遍七林”。房子的砖瓦都用金子做,家里的牛羊都遍布山林,连老鼠都有九斤重,这些夸张手法就形象鲜明地呈现出了这家人的“有势有钱财”。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外,长诗中还大量运用了拟人、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在形象刻画和典型塑造方面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数”、“字”、“句”的反复重叠,渲染了诗的音乐美

《阿诗玛》与彝族《梅葛》、《查姆》等创世史诗中,三、五、七、九等奇数词被大量运用和反复重叠,被认为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无穷无尽”含义的表达,又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并用其来彰显彝族原始先民创世造物的艰辛与功绩。数词“三”是全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数词[3]。长诗一开篇,数词“三”就被大量反复:“有三块地无人种,三所房子无人烟。 那三块地留给谁种?要留给相好的人种; 那三所房子要留给谁住?要留给相好的人住。没吃过的水有三塘,塘水清又亮,三塘水留给谁吃?要留给相好的人吃。没有人绕过的树有三丛,树丛绿茸茸,三丛树留给谁绕?要留给相好的人绕”。此外,数词“三”几乎贯穿于诗篇矛盾冲突的高潮——“比赛”一章中。阿黑砍树,“一斧头砍下三大块”;接树“一连接了三大块”,播种“一口气撒了三大块”,拾种也“一口气拾了三大块”结果,“一个土塘三颗种”,阿黑拾的细米种还“少了三颗”,他向“山上叫三声,山下叫三声”,才发现山腰一颗树梢上,“站着三个灰斑鸠”,从三个斑鸠的嗉子里,“吐出三颗细米来”。宣告阿黑首战获胜后,阿布巴拉父子放出三只老虎企图害死阿黑。是阿诗玛“含起口弦来吹三调”把消息告诉了哥哥。最后,阿黑向着热布巴拉家射了三支箭。这样的三次反复重叠,只在一个“三”字上,使诗的层次层层推进、起到了步步紧凑的效果。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字的反复重叠主要有“沪西出的盆子,盆边镶着银子,盆底嵌着金子,小姑娘赛过金子、银子。”“ 脸洗得像月亮白,身子洗得像鸡蛋白,手洗得像萝卜白,脚洗得像白菜白。”“梭子从昆明买,机架从陆良买,踏板索从曲靖买”等。有的重复一个字,有的重复几个字。同一个字每一次重复包含的意义和引起的联想不尽相同,不但不显得单调,重复,反而读起来朴素自然,音韵和谐,呈现了一种动人的韵律。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诗句的反复重叠不胜枚举。当阿诗玛刚出生时,“撒尼人民,一百二十个欢喜,撒尼人民,一百二十个高兴。”写阿诗玛成长的诗句中,爹娘“爹爹喜欢了一场,妈妈喜欢了一场”这一组诗句在诗中重复了五次,但由前面写阿诗玛成长的年龄阶段不同,喜欢的内容也就不一样,所以每一次重复,就把情绪表达得更浓烈,感情与气氛表现得更强烈一些。写阿诗玛的爹娘、兄嫂不愿意把阿诗玛嫁给热布巴拉家,觉得“嫁得一瓶酒”、“一条牛”、“一蒲萝饭”、“一束麻”,都不能“喝”、“使”、“吃”、“织”一辈子。仅这一组诗,诗中反复重叠了四次。把亲人那种万般的不舍表现得跃然纸上。这种反复重叠手法,不仅构成了形式上的美,也造就了内容上的美。不仅具有了音韵的回环美、歌声的回环美,同时也是情绪的回环,诗意的回环。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浓郁的民族风格

叙事长诗《阿诗玛》中,大量的彝族文化细节融于其中。例如,故事发生地“阿着地”就是撒尼先民曾经居住的地方,是彝族撒尼先辈的故土。诗中所涉及的九十九、一百二等都是撒尼人生活中形容多数的数字。“床头拿麻团,墙上拿口弦, 口弦阵阵响,姑娘去公房”, 口弦是撒尼人常用的一种乐器。诗中所说的公房则是指撒尼青年在十二岁以后到结婚前都到公房集中住宿。小姑娘住的叫女公房,小伙子住的叫男公房。每晚青年男女可以在公房中唱调子,吹笛子,弹三弦,拉二胡,尽情欢乐。公房就是他们谈情说爱的场所。另外,当阿诗玛被洪水冲走后,诗歌中写到:“告诉我的小伴,每次出去玩耍,不论是端午还是中秋,不论是六月二十四还是三月初三,吹着清脆的笛子,弹着悦耳的三弦,你们来叫我,我就应声回答。”其中涉及到“三弦”是彝族重大节日必不可少的乐器,男子手持小三弦边弹边跳,女子则边舞边双手拍掌和用脚踏地这种歌舞形式被普遍的称为“跳乐”或“打跳”。几乎每一个彝族人从小都在“三弦”歌舞中熏陶成长。诗中提到的六月二十四日是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在六月二十四的前后三天,在山野中举行盛大的斗牛及摔跤大会。会后,青年男女即在山野中尽情欢乐,谈情说爱,一直到深夜。而三月初三主要是青年的节曰,每年逢这一天,路南附近几个县的撒尼青年,都穿著崭新的衣裳,到老圭山聚会,这是青年找寻爱人的好机会。可以说整部《阿诗玛》无不彰显着彝族撒尼人特有的民族文化氛围,是了解撒尼人非常好的一部“百科全书”。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m-2.jpg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传承的教育功能

少数民族文化是维系族群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马琳洛夫斯基认为:“一切文化要素,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4]研究一种文化,就首先要从分析它的功能开始。彝族民间文学《阿诗玛》作为一部传承千百年的文学作品,凝聚了彝族撒尼人民的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蕴含着独有的文化气质,在其传承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本部分主要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其教育功能。民间文学《阿诗玛》传承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对德育的影响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高本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的丰富材料[5]。作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作品《阿诗玛》以其闪光的主题思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本身就能给予人一种正确的思想引导,提高热爱本民族的自信心与增强对正向规则的遵守。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道德,就其本质来讲,是对符合集体利益规范的遵守。千百年来有关阿诗玛的传说都是经过口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的,《阿诗玛》叙事长诗有一千五百行,在对其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心无旁骛认真聆听传诵者对长诗的讲解,否则一方面既不能达到出口成诵的水平,也掌握不了其深层的思想感情。这就无形中对学习者遵守学习秩序以及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其次,撒尼人早已把阿诗玛和阿黑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古语有云,文以载道,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就宣扬了某种好的价值观念。就长诗所表现的内容来说,阿诗玛这一主人公形象尊敬父母,友爱同伴,忠贞爱情,而阿黑则不畏权贵,坚强勇敢、性格刚烈。这些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诉求,对学习者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例如长诗中对于阿黑的描写,把他比做青松,“青松断得弯不得”、“万丈深渊不怕寒”,这种对于人格品质的描写与孟子所说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不谋而合。在学习这两位主要人物的光辉形象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着重要的道德影响。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对人的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力应该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景或社群中所展现出来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他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以及他后来补充的自然观察智能[6]。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对《阿诗玛》的传承中,对人智力因素的推动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有助于语言智能的发展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我国学校教育史中可以看出,从最开始的学校教育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就作为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例如《诗经》、《春秋》,以及后来的《论语》等,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能起到一定的道德熏陶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文学作品是提高语言智能的最好方法之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叙事长诗的《阿诗玛》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部叙事长诗是撒尼人千百年的集体创作,其语言具有简洁洗练,又不失诗歌本身具有的建筑美和音乐美,千百年来通过一代又一代撒尼人的传诵流传下来。学习《阿诗玛》,首先就需要人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才能对其进行基础性的理解,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仅能增强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也能在其所体现的各种文学特色中进一步提升语言文字能力。例如,《阿诗玛》用词准确贴切,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排比、夸张、比喻、象征、顶针等修辞手法,另一方面,对长诗的传诵,需要开口朗诵作品,这些都是关乎语言文字的艺术,必然有助于增进人的语言智能。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有助于音乐智能的发展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音乐智能是指能感知、欣赏、或创作音乐的能力。《阿诗玛》的流传,并不是以书籍的形式流传了千百年,而是以歌唱的形式传诵的。此外,长诗中字、句以及数词反复重叠所具有的回环韵味就具有音乐美的特质。这就涉及到了音乐智能的方面。在结婚与丧葬仪式上,一般都会唱诵《阿诗玛》,歌唱时没有乐器伴奏,一般都是五字句,基本音符由四个音组成,整个歌可视为叙事调,就其内容可分为“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等等。曲调繁多,调中有调。也是撒尼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同的音调就代表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与人物心理状态。所以,《阿诗玛》的歌唱形式,必然地就会对人的音乐智能提出一定的要求和考验,也就无形中影响和提升了人的音乐智能。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有助于内省智能的发展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内省智能是指能正确的反思自我,建构自我,并根据这些认知做出适当的行为的能力。曾子也说:“吾当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撒尼人民高兴了会唱《阿诗玛》,以此散播快乐;悲伤了也会唱《阿诗玛》,以此宣泄情感,也从中寻找力量。这早已经融入到撒尼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遇到人生困境的时候,撒尼人民相信《阿诗玛》就能为自己带来力量,其实这种力量也就是在阿诗玛的人物命运中找到反思自己心理状态,对自己的现在的处境进行内省与思考,这是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找到思想基础。这种难能可贵的内省能力在学习《阿诗玛》中体现了出来。以此而见,《阿诗玛》是有助于人的内省智能的发展。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有助于人际智能的发展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际智能主要是指善于觉察并区分他人的情绪、动机、感觉,具有有效与人沟通的能力。《阿诗玛》的能流传至今,基本上是靠一代又一代的萨尼人传唱的,并不只是纸上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在节庆习俗,传唱阿诗玛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时候是一人领唱,有时候又是众人一起唱。人们集体在传唱阿诗玛的同时,需要注意自己唱的部分与集体的唱调是否和谐一致,这提升了对别人活动的察觉能力。由于传唱阿诗玛是撒尼人民生产生活重要方面,撒尼人民会时不时的通过唱诵阿诗玛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同的唱调方式表达不同的情感,或悲或喜,这也有助于对他人情绪、感觉的注意,理解他人,从而为有效地进行人际交往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助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有助于自然观察智能的发展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对自然景物以及对生物的注意力和分辨力。《阿诗玛》的艺术魅力主要是来源于撒尼人民的生活实际,这主要涉及到了故事发生地阿着底的自然环境。长诗中的许多比喻、借代修辞等修辞手法都主要涉及了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例如,描写主要人物形象时,诗中写到“格路日明家、儿子叫阿黑,像高山头上的青松,断得弯不得……万丈青松不怕寒,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拉弓如满月,箭起飞鸟落”、“阿着底上边,没有了阿诗玛,像春天的草木不发芽!像五月荞子不开花”这简短的两句描写中就涉及到了野兽、飞鸟、满月、青松、草木、荞子等自然动植物、自燃现象及其特性,例如,草木春天发芽,荞子五月开花,青松直又高,万丈不怕寒等。再加之阿诗玛的传唱也存在于田间地头等日常生产生活等环境中,所以长诗中本身散发的这些浓郁自然风格都有助于提升人对自然环境的注意力与观察力。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有助于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数学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数字进行假设和推理的能力。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世界中,经典的诗句总不乏数字的身影,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聊聊数笔,巧妙借用数字,就展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诗人所展示的思想意境。最著名的莫过于卓文君因思念司马相如而作的《数字诗》,每一句诗按照顺序把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嵌入诗句中,用数字的方式来表达特定情感,堪称数字与诗歌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由此可见,数字与诗歌也是可以巧妙融为一体的,诗歌中也是可以包含数学思维的。在叙事长诗《阿诗玛》中,数字几乎散落在诗歌中的所有章节,以一、三、九为最多,例如数词“一”就贯穿于说媒章节中,阿诗玛的父母兄嫂对阿诗玛的不舍。数词“三”则贯穿全篇,同时与其它数词构成或多或少的数量关系。在一些章节中的数词存在着反复的等差数列或倍数关系。例如关于为阿诗玛做满月酒的两段描写:“这天请了九十九桌客,坐满了一百二十桌,客人带来九十九罐酒,不够又加到一百二十罐。全村杀了九十九个猪,不够又增加到了一百二十个。亲友预备了九十九盆麦疙瘩饭,不够,又增加到一百二十盆。”这里的九十九和一百二是彝族撒尼人经常形容数量多的数字,且诗歌中反复的一百二和九十九存在明显的等差关系。又如在描写哥哥阿黑牧羊中的诗句“笛子有三节,烙通七个眼,一眼对着口,手指来回弹,五音弹得全”这里一、三、五、七等数词也呈现等差排列。阿黑在前往解救阿诗玛的途中“打马七十二下,就到十二崖子脚”,这里七十二和十二也存在着倍数关系。阿黑“两天路程一天追,只见树林往后飞,五天路程两天赶,只见山坡朝后退”这里的两天的路程一天走完,两天走了五天的路程,也暗含着时间、速度与路程的数学关系。阅读这些蕴含数字的诗,不仅能让人们的思维更加的开阔,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某些数学知识,提升学习者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对美育的影响

美育,主要是指培养人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育主要包括自然美、艺术美、形象美、意境美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阿诗玛》在长诗的内容方面,通过描写方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阿诗玛、阿黑等鲜明光辉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颂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目的,这些人物形象对人的思想情操和意志性格具有巨大的熏陶感染作用,是为作品在审美方面的形象美。在作品最后,阿诗玛化作回声,以及亲人和乡亲对她的思念,其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和回味空间是为在美感方面的意境美。长诗中大量优美的比喻、比兴等艺术手法,都将各种自然景物作为比喻的对象,使作品的自然美遍布全诗。《阿诗玛》在传诵的方式上具有不同的唱腔,以及其长诗本身的韵律,因此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音乐美,即艺术美。人们在传唱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人的的立体思维,不仅感受到文字以外的美,其传唱也带有自己浓烈鲜明的个人感情,或悲或喜,也都属于创造美的能力。由此看出,《阿诗玛》在美育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的美育文学作品。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记忆[7]。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正是阿诗玛独特的文化传承,造就了撒尼人难能可贵的优秀品格,也不断塑造着与民族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一代新人。TB7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注释:
① 中国政府网:www.gov.cn, 2006年6月2日。
② 中国石林网:www.shilin.cn,2008年2月19日。

参考文献:
[1] 赵德光.阿诗玛研究论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 赵德光.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4] 马琳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联出版社,1987.
[5] 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6]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普丽春.袁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主体及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12,(1).

项目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12YJA850020)
作者:肖李(1988—)男,四川南充人,硕士,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
原载:《红河学院学报》2014年1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