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电影《老人与经书》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彝族社会在现代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文化断层与信仰危机。通过剖析影片的制作背景、故事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所引发的深层次思考,全面阐述彝族毕摩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处境,深入揭示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宗教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平衡,以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关键词:《老人与经书》;彝族文化;毕摩文化;文化传承;信仰危机;现代社会发展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传播媒介,能够生动地反映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生活与思想状态。《老人与经书》这部由成都九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于2022年12月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的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电影,为我们深入研究彝族社会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状况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该电影由阿尼阿斌执导并担任编剧,依伙伍呷、马海比刚、何勇、胡正友、张嘉兴等演员主演。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彝族社会在现代浪潮冲击下的文化传承困境与信仰危机,这一现象在当代多民族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深刻的研究价值。
二、《老人与经书》的制作背景与彝族电影市场
(一)影片的制作背景
《老人与经书》的诞生有着特殊的文化与社会背景。彝族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彝族社会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成都九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文化现象,决定出品一部反映彝族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冲突的电影。阿尼阿斌作为导演兼编剧,以其对彝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独特的艺术视角,构建了《老人与经书》的故事框架。
(二)彝族电影市场现状
近年来,凉山地区的彝族电影市场呈现出一种活跃与复杂交织的态势。一方面,电影、纪录片和短视频的创作数量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彝族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自我表达欲望和文化觉醒意识。然而,另一方面,在众多作品中,真正能够登上院线进行正式发行并且在内容和质量上达到较高水准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老人与经书》的推出面临着诸多挑战与质疑。从制作团队来看,没有启用专业演员,而是选择依伙伍呷、马海比刚、何勇、胡正友、张嘉兴等当地演员本色出演,编剧和导演阿尼阿斌并非电影科班出身,这使得外界对影片的质量和市场表现难以抱有过高的期待。但正是这种看似“非专业”的制作模式,却蕴含着一种对本土文化原汁原味呈现的潜力。
三、《老人与经书》的故事内容与文化传承危机
(一)故事梗概与文化元素
电影《老人与经书》围绕着一位年近80岁的毕摩展开。毕摩在彝族社会中是宗教祭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而毕摩经书则是彝族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故事中,这位老毕摩在儿子因车祸不幸去世后,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与忧虑之中。他的两个孙子都不愿意学习经文,这意味着家族世袭的宗教神职将面临无人继承的局面。这一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彝族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毕摩文化包含着彝族的历史、宗教信仰、民俗传统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年轻一代对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意愿逐渐淡薄。
(二)文化传承危机的深度分析
现代社会的发展给彝族文化传承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从社会结构的变化来看,随着大小凉山封闭状态被彻底打破,人口大量外流,彝族年轻人更多地接触到外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传统的彝族村落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年轻一代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现代生活节奏和价值观念。现代学校教育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现代科学知识和主流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彝族传统文化教育相对薄弱,导致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降低。这种文化传承的危机不仅仅是毕摩文化的传承问题,更是整个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困境的缩影。
四、《老人与经书》的艺术特色与成功之处
(一)故事的情感共鸣与深度刻画
尽管影片在制作初期面临诸多质疑,但上映后的反响却令人惊喜。其成功的首要因素在于故事内容的情感共鸣与深度刻画。影片通过细腻入微的叙事手法,深入挖掘了老毕摩这一角色的内心世界。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老毕摩在失去儿子后的悲痛、对毕摩文化传承无人承接的忧虑以及他在传统与现代观念冲突中的挣扎。这种深度的情感传递使得观众极易与角色产生共鸣,仿佛置身于彝族社会的文化传承困境之中,从而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许多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禁潸然泪下。
(二)真实自然的表演风格
演员们的表演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依伙伍呷、马海比刚、何勇、胡正友、张嘉兴等当地演员的本色出演为影片带来了一种真实自然的表演风格。由于他们本身就是彝族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承者,他们在影片中的表演不是对角色的刻意塑造,而是基于自身生活经验和对彝族文化的深刻理解的自然表达。这种表演风格没有表演痕迹,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可信度,让观众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之中,仿佛在观看一部真实发生在彝族村落中的故事。
(三)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与希望的暗示
影片的结局设计巧妙而富有深意。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老毕摩面临着重重困难,家族内部对他传承毕摩文化的行为不理解,外界现代社会的冲击也使得毕摩文化的传承之路看似充满绝望。然而,影片的结局却出人意料地给观众带来了希望的曙光。这种情节的反转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它为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暗示。它向观众表明,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彝族传统文化依然有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传承与发展道路的可能性。
(四)音乐制作对影片氛围的烘托
彝族著名歌手贾巴阿叁担任音乐制作,这为影片增色不少。影片中的音乐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是营造影片氛围的关键元素。贾巴阿叁凭借其对彝族音乐的深厚造诣,为影片打造了独特的音乐风格。音乐旋律融合了彝族传统音乐元素,如悠扬的彝族山歌旋律、特色的民族乐器演奏等,这些音乐元素在影片中适时出现,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还进一步烘托出影片的情感氛围。例如,在表现老毕摩内心的孤独与忧虑时,低沉的音乐旋律如泣如诉;而在展示彝族传统节日或文化仪式场景时,欢快而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则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音乐成为了影片与观众情感沟通的重要桥梁。
五、影片引发的深层次思考
(一)毕摩文化传承中的矛盾现象剖析
1.文化保护与宗教认可的矛盾
影片中老毕摩坚决不肯卖掉经书,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毕摩经书承载着彝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内容,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彝族毕摩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彝族民间信仰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尊重。然而,毕摩教作为一种民族宗教却未得到广泛认可。在知识界,宗教与科学常被视为对立关系,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毕摩文化宗教性的正确认识。学术界将毕摩信仰归入原始宗教范畴,这种分类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学术依据,但却忽略了毕摩信仰在彝族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教育界则将毕摩信仰当作封建迷信加以排斥,这反映出不同领域对毕摩文化的不同态度。这种矛盾现象导致毕摩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缺乏全面而正确的社会认知环境,进一步加剧了毕摩文化传承的难度。
2.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
从价值观念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毕摩文化强调宗教信仰、家族传承和对祖先的敬畏,这些价值观在彝族社会中传承了数百年。然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年轻一代在接受现代教育和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往往更倾向于现代价值观念。这种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在毕摩文化传承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影片中的孙子们不愿意学习毕摩经文,他们更关注现代社会中的职业发展、物质享受等方面。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使得毕摩文化在家庭内部的传承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现代社会发展与文化断层、信仰危机的关系探讨
1.社会变革对文化传承的冲击
随着大小凉山封闭状态被彻底打破,彝族社会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人口大量外流使得彝族传统村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城市中寻求发展机会。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不仅改变了彝族人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也使得传统的彝族文化在城市环境中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现代学校教育的普及为彝族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但同时也削弱了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接触和学习机会。这些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志性现象共同作用,导致了彝族文化断层现象的出现。
2.文化断层引发的信仰危机
文化断层与信仰危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毕摩文化与彝族的宗教信仰紧密相连,毕摩在彝族宗教信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主持宗教仪式、传承宗教教义等。当毕摩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断层时,彝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也受到了影响。年轻一代对毕摩文化的陌生和不理解,使得他们对彝族传统宗教信仰的认同感降低。这种信仰危机所带来的心理焦虑在彝族社会中逐渐蔓延,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迷茫、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困惑以及在文化认同上的矛盾心理。信仰危机不仅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也对彝族社会的稳定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关于精神信仰的本质思考
1.人类对精神信仰的需求本质
影片向观众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不是毕摩世袭的神职能否传承,而是关于人性与社会层面更深层次的思考,即“人”是否需要一种精神信仰?从人类的本质需求来看,精神信仰是人类在面对未知世界和复杂社会生活时的一种内在需求。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人们能够运用科学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然而,科学的认知仍然存在局限性。面对死亡、疾病、灾害等不可抗力,以及社会不公和人心不古等复杂社会现象,人们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无法仅靠科学来消除。宗教信仰在人类历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超越现实的解释框架,满足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对心灵慰藉的需求。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宗教信仰,这些信仰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
2.彝族毕摩教信仰的独特价值
彝族毕摩教信仰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毕摩教相信人有灵魂,人死后毕摩念指路经送亡灵归兹兹普乌与亲人团聚,这种信仰给予彝族人独特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观念,更是彝族人民在面对生死问题时的一种精神寄托。它让彝族人在面对亲人的离世时,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缓解内心的悲痛,同时也让他们对生命的延续和灵魂的归宿有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理解。这种信仰在彝族社会中传承了数百年,成为了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彝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精神信仰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研究
1.宗教信仰对社会规范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来看,“人”是否需要有敬畏之心以及社会是否需要有行为规范和道德底线也是影片引发的重要思考内容。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提供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彝族毕摩教信仰中,毕摩不仅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也是道德规范的传播者。毕摩教的教义中包含着许多关于善良、公正、和谐等价值观的教导。当人们相信存在一种超自然力量在监督和评判自身行为时,他们会更自觉地遵循这些价值观。例如,在彝族传统社会中,人们遵循毕摩教的教义,尊重长辈、关爱他人、维护社会和谐。这种宗教信仰所提供的道德规范对彝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现代社会中法律与宗教信仰的互补性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但宗教信仰所蕴含的道德力量依然不可忽视。法律通过明确的条文规定人们的行为底线,对违法者进行惩罚。而宗教信仰则从内心深处引导人们的行为,通过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宗教教义的遵循,使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例如,在彝族社会中,法律保障着彝族人民的基本权益,而毕摩教信仰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则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两者共同促进了彝族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的平衡策略
(一)正确认识宗教信仰的价值与内涵
1.消除宗教与迷信的误解
为缓解彝族社会的文化断层和信仰危机,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宗教信仰的价值。不应简单地将宗教等同于迷信,而应看到宗教信仰在文化传承、道德规范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彝族毕摩文化这种民族宗教信仰,我们应深入研究其宗教教义、仪式和文化内涵,区分其与封建迷信的本质区别。毕摩教在彝族社会中传承了数百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价值,它是彝族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在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彝族毕摩教作为一种民族宗教信仰,有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文化特色。我们应尊重彝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选择,保护毕摩教在彝族社会中的合法地位。同时,也要促进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借鉴其他宗教在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有益经验,推动彝族毕摩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宗教信仰引导中的作用
1.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正确引导宗教信仰观念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对于彝族地区的学校,应增加彝族文化课程的设置,如彝族历史、语言、民俗、毕摩文化等方面的课程。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不仅有助于彝族文化的传承,也能够让年轻一代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
2.科学引导宗教信仰观念
同时,教育也要承担起科学引导宗教信仰观念的责任。学校应开设宗教文化课程,以客观、科学的态度介绍世界主要宗教的起源、发展、教义和文化影响。对于彝族毕摩教信仰,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文化价值和宗教意义,区分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界限。通过教育,让年轻一代学会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宗教信仰,使他们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对待宗教活动,避免盲目跟从和极端宗教思想的影响。
(三)文化创新与现代社会融合的实践路径
1.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彝族文化若要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就需要进行文化创新,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可以将毕摩文化中的元素,如音乐、舞蹈、传说、宗教仪式等,通过现代艺术形式进行创新表达。例如,将彝族传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彝族特色的流行歌曲;将彝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编排理念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彝族舞蹈作品。通过这些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不仅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彝族文化,还能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2.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
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也是彝族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有效方式。可以开发以彝族毕摩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如参观毕摩文化博物馆、观看毕摩宗教仪式表演、体验彝族传统村落生活等。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让游客深入了解彝族毕摩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同时也为彝族地区带来经济收入。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毕摩文化的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的破坏。
七、结论
电影《老人与经书》凭借其独特的故事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深刻地揭示了彝族社会在现代转型进程中面临的文化断层与信仰危机。这一现象并非彝族社会所独有,而是许多少数民族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我们应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承与宗教信仰的价值,通过教育、文化创新等多种途径,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平衡。教育方面,要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比重,以科学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本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其能够理性对待宗教活动,避免极端思想的影响。文化创新上,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项目,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和商业运营模式相结合,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构建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彝族毕摩文化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彝族社会的稳定、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积极探索适合毕摩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例如建立毕摩文化传承基地,培养专业的毕摩文化传承人才;加强毕摩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利用数字技术对毕摩经书等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播;鼓励社区参与毕摩文化传承活动,提高民众对毕摩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通过这些努力,确保毕摩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为彝族社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