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自明:“阿着底”新考
作者 ​昂自明 2024-09-24
原出处:​圭山谣

《阿诗玛》的故事发生地“阿着底”在哪里,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公案。有人说在大理,有人说在曲靖,有人说在罗平,也有人认为在玉溪,还有人认为在石林。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大理说占上风,此后的20余年里则偏向于曲靖、沾益说。
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着底”虽然只是一个文学作品中的地名,但它关涉到彝族支系撒尼人的迁徙史、形成史,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事件、地名、人名的虚实定性等问题,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部分口述汉译记录资料和彝文翻译本有“阿着底”的注解,一些日本、苏联的学者也参与了讨论。国内有的学者著文作过专题讨论,如傅光宇先生的《<阿诗玛>的故乡“阿着底”究竟在哪里》,段尔煜、黄建明先生的《<阿诗玛>中的地名、人名评考》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依据彝老的传述作注解说,有的则是运用彝文古籍、汉文典籍的资料,从撒尼人的源流、习俗、词义学等角度进行考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同意一些学者的如下观点:第一,《阿诗玛》中的“阿着底”就在曲靖、沾益一带;第二,“阿着底”这一地名存在于彝区的许多地方;第三,撒尼人记忆传承中“阿着底”的多处指向与撒尼人的多头来源密切相关。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调查的材料就以上观点再作进一步补充考证。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hilin3.jpg

(图源于  石林风景区公众号)

一、“阿着底”词义辨

“阿着底”一词,从现代撒尼彝语的角度看,可含两个基本义项。“阿着”的读音不同,其义相异。读作a21dzo21di33时,“着”的义为:指人老实、听话、规矩、正直,指畜禽驯顺、乖巧,指川形地貌、物体或线条笔直。读作a33dzo44di33时,“着”的义为“锁”。所以,“阿着”既可作人名,也可作地名。撒尼人中,叫“着娘”、“着娓”、“着妮”、“拉着”、“西着”者,不乏鲜见。作人名时,多含巫术意味。取a33dzo21的,祈愿孩子一生都做一个老实、听话、规矩、正直的人;取a33dzo44的,想用名锁住小孩的魂,不被鬼魔诱骗或抢走,以便得以健康成长。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撒尼彝语地名中,凡山冲、山等、大的沟壑,都要在正式地名后加“着”。如笔者的老家小板田村有“稀米山着”(ʃimrʃædzo)这个地名,义为秧田山等,“稀米”为“秧田”,“山着”为“山菁”。亩竹菁乡糯衣村与西街口乡寨黑村的交界处有一地名叫“安乃着” (ŋæ33ne44dzo21 ),义为长满黑藤(青藤)的山冲。圭山乡戈冲里村有“尼拉戈着”(ni55la31ko33dzo21)这一地名,义为泥土塌方的沟壑。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撒尼人叫“阿着底”为a21dzo211di33或a33dzo31di33。“阿”为词头,无实义。该词头虽无实在意义,但却是彝语名词中常见的,特别是人名、亲属称谓名、支系名等。用作人名词头的如“阿保”、“阿赤”、“阿劳”等。还有将“阿”变为姓者,如南涧县明代彝族土县丞阿氏自阿鲁至阿士伟共传袭20代,均以“阿”为姓。又如明代葉州(今宁蒗县)彝族土知州阿氏从阿的到阿鸿均传袭25代,亦均以“阿”为姓。如上所述,“着”具有多项义。“底”,义为平地。云南有众多以“甸”相冠的地名,便是彝语支“底”一词的音译。被冠以“甸”的地方:都是或大或小的平地。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此可见,“阿着底”这一地名,既有可能源自人名或家支名(有些家支名源自于其首领名),也有可能源自于对地形、地势的描述。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阿着底”的多指向与撒尼人的多头来源有关

撒尼人记忆传承中的“阿着底”,指向有三个地方,一是曲靖、沾益一带,二是大理,三是罗平或云、贵交界处。另外,四川西昌、云南巍山和玉溪等地也有“阿着底”这一地名。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撒尼人的记忆传承中,同一个地名何以指向相距数百里的数个不同地方?主要缘于撒尼人是融合了三个群体——石林土著和从大理迁拓东城(昆明)后再迁到石林一带、从黔西北和滇东北迁徙而来的群体。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记忆,但都在接受了《阿诗玛》后,把“阿着底”指认为自己的故地。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落蒙部”故地早就生活着彝人

196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明镇等专家来石林县(原路南县)考察,在红土坡、山冲、青山口、小矣马伴、羊脚迹、白石岭、马料河等处发现了旧石器遗址,采集到石片、石核20多件。1984年2月,又在羊脚迹村北坡头一处深4米的沉积层中,挖出有明显打磨痕迹的石核3件,尖状器、利削器各1件。还在该地附近一个坍塌的土层中,发掘出70件石器。说明,远在旧石器时代,石林一带就已生活着包括撒尼人先民在内的原始人群。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石林籍著名史学家李诞先生《路南县沿革大事系年要录》一文载:石林汉初以前为同邑地。汉初设谈蓑县,隶洋舸郡,两晋、宋、齐隶建宁郡。梁、陈为婴部地。唐初置陇堤县,隶郎州。宋大理国时,为乌蛮三十七部落之落蒙部。又,《元史·地理志》曰:“路南州,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吕,黑舞蛮之裔落蒙所筑,子孙世居之,因名落蒙部。”陇堤、路甸为撒尼语lw55di33之音译异写。“撒吕”即叟尼、撒尼。现代的彝族支系阿细人,仍称撒尼为或。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陆良州》曰:“夷语以县为部。”可见,唐宋时期,撒尼人便有了落蒙部这一“部”级的行政建制。“撒尼”的称呼,也已在这一时期固定了下来。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部分撒尼人从大理迁来

虽然石林与大理相隔千里之遥,但在部分撒尼人中对大理还有着依稀星点的传承记忆。杨知勇等收集整理的《阿诗玛》根据20世纪50年代初彝族的传说对“阿着底”作了注释:“‘阿着底’,据说即现在的大理县。传说撒尼人原住大理,后迁到昆明碧鸡关,因反抗租佃压迫失败,最后才迁到路南圭山区。”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笔者翻译的撒尼叙事长诗《诗朗弱与舒日玛》中,有关于主人公逃难经历的叙述。第一次逃难的历程依次为:陆良莲花寨→母鸡山→宜良大山口一→宜良大石桥→昆明大丫山→姆海桥→阿着底。第二次逃难的历程依次为:阿着底→小河边→昆明山(昆明城边)→金马山→阳宗海→宜良木头桥→当日玛山→路南阿机格→阿腮罗→老圭山。据长诗的演唱者高应丰、普正邦解释,“姆海桥”就是洱海附近的天生桥,“阿着底”就是大理坝。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圭山乡糯黑村何姓历来有聚族三年两祭祖的习俗。据传说,何姓原姓杨,为“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的族胞。后晋天福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元929年2月4日),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白蛮)“遂借兵东方黑舞,三十七部皆助之,众至洱河尾……遂逐杨氏而有蒙国,遂改国号日大理”。兵败亡国后,部分杨氏一路从大理逃到昆明,再逃往石林。途中,在过宜良南盘江时,由于慌乱,“脑司”(祖灵牌)不慎被河水冲走。为使子孙不忘此事,也为了藏匿身份,杨氏改姓为何(河)。后来,部分又恢复了杨姓。对此事,已故毕摩金国库收藏有一份名为“杨段大战”的彝文古籍,笔者于1984年时曾抄录过一份,但又散佚。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一些撒尼人是由南诏国建立初从大理迁到昆明,南诏亡后又从昆明迁到石林的。《蛮书》载:“河蛮……及南诏蒙归义攻拔大釐城,河蛮遂并迁北,皆羁制于浪诏。贞元十年,浪诏破败,复徙于云南东北拓东以居。”另,凤伽异建拓东城,为南诏东都。为安全和便于役使计,迁一些同族来拓东,也是可能的。中央民族大学的彝族学者何青女士对撒尼的“细乐”(有词牌的古乐)作过专门研究。她认为:撒尼人中有南诏宫廷乐师;撒尼“细乐”,源于南诏宫廷音乐。此二说还有待于进一步作实证研究。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部分撒尼人来自黔西北、滇东北

据彝文古籍记载,滇东北是彝族经历“洪水泛滥”后的发祥地。彝族先祖阿普笃木的六个儿子,繁衍成了武、乍、糯、恒、部、默六大氏族。“笃慕是在洪水发生后由蜀入滇的,落点在云南东川(会泽)乐尼白。笃慕妻三房,子六人,由此分居各地,向四方发展。长房生子慕雅切、慕雅考,向‘楚吐以南’发展为武、乍两个支系,分布于滇西、滇中、滇南一带,是当地彝族及其他彝语支的一些民族之祖。次房生子慕雅热、慕雅卧,分布‘洛博以北’,发展为糯、恒两个支系,在云南昭通和川西、川南一带,为今昭通、凉山、盐源、古蔺等地的彝族之祖。么房生子慕克克、慕齐齐,向‘实液’中部发展,为布、默两个支系,为今云南会泽、宣威、曲靖和贵州毕节、兴义、安顺、六盘水等地区以及广西隆林等地的彝族之祖。”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部分撒尼人即为布、默两个支系的后裔。主要证据如下: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石林撒尼人的彝文古籍《指路经》,大都把祖先的亡灵送往滇东北。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石林圭山乡海宜村立有三块彝汉文合璧的石碑,是20世纪30年代由石林、弥勒、泸西、宜良四县的昂姓撒尼人和阿细人阖族而立的,彝文有“由贵州郎岱府迁移而来”等内容,汉文有“路南西能村后裔移址多列记载于后”标题和一百多个参与立碑的各户家长的姓名。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传说,滇东南的昂姓彝族与贵州水西的安姓彝族同为一支,其中的一部分因战事失利进入滇东南。至明初,水西彝族崛起,被明王朝任命为“贵州宣慰使司”,位列贵州各土司之首,洪武年间,蔼翠陇弟入京师国子监就学,改彝名为汉名,叫安的。从此,“贵州宣慰使司”的嫡系及部分族亲,便以“安”为姓。“安”即安抚、安定、臣服无叛之意。所以,《大定志·水西安氏本末》有“朱元璋赐蔼翠陇弟为‘安’姓”之说。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在同一时期,逃避入滇东南的这部分彝族也在艰难中崛起了。明洪武十四年,族人首领普德任广西府土知府。继后,有其子孙昂觉、昂保、昂贵袭任。有意思的是,除“普德”是彝名外,其子孙均依汉制取了汉名。相传,昂氏土司极富反抗意识。当年,看到故地的亲族甘心姓“安”,顺服朝廷,便在与同宗同音为姓的前提下,以“昂”为姓,以示尊严。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述种种证据表明,“撒尼”之名最先是称指南诏、大理国时期号“落蒙部”、筑“撒吕城”的黑暴蛮。有学者认为,“吕”可能是“尼”的误写,其实不然。现代阿细人称撒尼人,有的称sɒ21li55phɒ21,也有的称sɒ21ni55phɒ21。所以,“撒吕城”即“撒尼城”。现代撒尼语中对“路南”的称呼,亦远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就已出现。“陇堤”、“路甸”,均为的异写lw55di33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代撒尼人,是以落蒙部后裔为基础,融合了由大理东迁、由黔西北和滇东北南迁的两支彝族而形成的。他们虽然已成为了密不可分的人们共同体,但却一直保留着古老的互称。落蒙部后裔被称做“暴毛”,来自黔西北和滇东北的被称做“山毛”,来自大理和昆明的被称做“底毛”。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撒尼人来源的多头性,致使“阿着底”有了多头指向。影响“阿着底”多头指向的因素可能还有:其一,具有“阿着底”地形特征的彝区不止一二,皆可命名为“阿着底”;其二,传承记忆的歧误,《阿诗玛》作为具有深刻而广泛影响力的民间叙事长诗,人们自然地会将其与自己的先民联系起来,从而把“阿着底”指向自己的故地。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阿着底”得名于“阿佐赤”家支

尽管“阿着底”出现于多个不同的彝区,其得名可能与地形、地势有关,但就《阿诗玛》中的“阿着底”而言,笔者认为是由家支名演化为地名的。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佐赤”,又译作“阿仲赤”或“阿佐俦”,可简称为“阿佐”。“阿佐赤”家支,可简称作“赤家”。“阿佐赤”家支,曾经显赫一时。“彝文文献称:‘吐俄阿仲赤,诺俄毕播勒’,译成汉意即:白彝之君以阿佐赤为大,黑彝之君以播勒为大。”然而,由于“阿佐赤”家支是白彝,在“黑贵白贱,以黑彝为正宗”的传统观念的支配下,其世系不见于彝文典籍。有关“阿佐赤”家支的史迹,只是零星地见诸于各种彝文典籍中。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知道其大致的情况: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阿佐赤”家支活动的时代

《西南彝志》载:“……阿于德之地,阿佐赤接壤。赤家势力强,九十骑勇士,向彝裔七姓,到处去宣扬……默之阿于德,四方去寻找,寻来善辩者,向赤家答辩……赤家九十骑,无言可对答,服德额之论,杀牛而议和……”说明“阿佐赤”家支在阿于德任阿于德部首领时代便已兴盛、活跃了。而阿于德与济火(又名妥阿者)均为六祖之一的默部始祖慕齐齐的后裔。《西南彝志》载,阿于德为慕齐齐的的23代孙。《重修雄书安氏谱系》载,济火为慕齐齐24代孙。阿于德与济火为同时代人无疑。《安氏家传》、《贵州通志》、《炎徼纪闻》、《黔记》、《黔志》等文献都记载有济火助诸葛亮南征的事迹。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云:“济火,为群舸郡帅,一名济济火,善抚其众。时闻诸葛武侯南征,通道积粮以迎,遂命为先锋,替武侯以平西南夷,擒孟获。及归,克普里仡佬氏所与争雄者,拓其境土。武侯以昭烈命,封有罗甸王,即令安氏之祖也。”由此推之,“阿佐赤”家支与阿于德部的争斗辩论,发生在汉末三国之际。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至慕齐齐第39世孙阿纳笃节(阿于德之裔)时,“又杀牛议事,谋攻阿佐赤……‘此阿纳笃节,要征服我们,要奴役我们’……”阿于德之君,君乃阿纪勒;阿于德之臣,有阿纳笃节……阿于德战胜,乘胜以进攻。占赤家林地,充德家林地;占赤家荒土,充德家荒土”。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烈蒙能马的叙述》又说:“在姆吐采钟,和省额采钟,此两地之间,开不成亲戚,就攻打赤家;后在堵能脱,和苟额德钟,赤根为德灭,赤去德来居。”曾雄踞一方,实力强大的阿佐赤家支,最终还是被阿于德部灭了。叙事中,出现了笃节阿宗这个人物。笃节阿宗是阿于德的第17世孙。如以每代20 年计,则阿佐赤部灭亡距三国时代有340年,约为南北朝时期。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阿佐赤部的地望与势力

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认为:“阿佐赤,即汉代的诸此国,在今云南东北部,中心在沾益,是一家白彝土府。”余宏模先生说:“白彝之君阿佐赤的统治范围,在今云南曲靖地区。”傅光宇先生作了进一步的考证:“阿佐赤家虽是白彝,但也曾显赫一时,土地宽广:‘阿佐赤这家,如参天大树,群鸟也飞集。有很多金银,在果米夺俄,洪鲁壳液间,管山川土地,乃一方之主,果真如此呢。’这里提到的‘果米夺俄,洪鲁壳液’,指哪里呢?翻译组注云:‘果米、夺俄、洪鲁、壳液,地名。其中洪鲁,指乌蒙山;壳液,指北盘江。’这里对‘果米夺俄’未指出系何处。按:北盘江即古‘江’。彝语称白彝为‘阿果’,住地为‘米’,‘果米’为白彝住地之意。‘夺俄’即沾益之彝称。彝文古籍《六祖分支》中说:‘朵朵幄地方,阿召呈家住。阿召系白民,他家乃居于,耐咪阿找高;彝家称此地,叫做朵朵幄,汉族称此地,叫做沾益府。’此处之‘朵朵幄’即‘夺俄’之缓呼读音;‘阿召呈’即‘阿佐赤’之异写;‘白民’即白彝之意。”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沾益在今宣威市境内。阿佐赤部的首领无疑应住在今宣威境,而其地望应为宣威、沾益、曲靖一带和周边一些地区。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对阿佐赤部的强盛作了如此的描述:“阿佐赤家的,九十骑勇士,又发言回答:‘那林中之鸟,由我家来找,那青鹞之鼻,由我家来套;那白雁之群,由我家来分,那獐鹿兔麂,由我家来辨。我家用铁链,套山中虎豹。那怕一棵草,还是一滴水,得缴给我家。’”“白彝的根底,得把它说明。在六祖宫中,有白彝执政,如明星闪烁,嵌在天空里。阿佐赤这家,如参天大树,群鸟也飞集。有很多金银,在果米夺俄,洪鲁壳液间,管山川土地,乃一方之主,果真如此呢。”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试想,一个曾接受过汉王朝“诸此国”封号,一个与赫赫有名的阿于德部争斗了数百年的阿佐赤家支,不留下一些历史的痕迹是不可思议的。人们把阿佐赤家支的主要领属之地,叫做“阿佐底”(即“阿着底”)应是顺理成章的事。需要指出的是,从长诗中出现的相关地名看,《阿诗玛》中“阿着底”的范围,包括沾益、曲靖和陆良三个相连的坝子。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着底”是一个区域名,而非一个具体的聚落(村庄、城镇)地名。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热布巴拉”即“雨布播勒”

由于各地的撒尼彝语在语音上存在着一些差别,也由于记录者的辨音能力不同,还由于没有对音译名词的用字作过统一规范,《阿诗玛》的数十份翻译、记录资料中,人名、地名出现了异音异字的现象。如阿诗玛,有译作阿斯玛的;格路日明,则有格尔依尼、格里衣尼、格鲁日明、给路日命等别译;热布巴拉,被也曾译为伊布拜来、底布巴拉、基布巴拉;格底,也曾被记为勾定、革底、仡底、哥底、哥敌等。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实,《阿诗玛》中的每个人名、地名都有其实在含义。经过认真辨析,笔者作如下解析: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应读作a33si3333。撒尼人以生日属相取名,是惯常习俗。阿诗玛出生于蛇年蛇月蛇日,即占三个同属,实属特异。民间认为,这样的人将会非同凡响。出生于具有浓烈巫文化氛围之楚国的屈原,在《离骚》篇首要特别强调自己寅年寅月寅日的属相,便是一例。所以,取名为“阿诗玛”,具有祁愿和祝福的性质。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格路日明,应读作gw21lw55zi33mi33。gw21为大雁,lw55为喜爱,zi33为水或湖,mi33为地方。组合起来,意思便是“大雁(鹤)群集的水泽之地。”系以地名代称人名。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热布巴拉,应读作zi33bu335533。zi33bu33义为水岸,可引申为河岸、湖岸、水边。bæ5533为家支名,即播勒。系以居住地加家支名作人名。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格底,应读作qw33di33,直译义为“平地的尽头”。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播勒,又作播乐、呗乐、宓呗勒、巴南等。《安顺府志·普里本末》载:“普里之先,出于昆明,罗殿、普露,皆昆明也……濮君克,则普里、乌撒之祖也。克字德溥,子孙为德溥氏。齐字德实,子孙为德实氏,齐之子曰虎,俗谓为火,齐或作济,昆明之法,子连父名,故相传为济火也。济火助武侯有功,后主时,又受命征普里革僚有功,赐镂银鸠杖。普里者,谈指之里名也。既平革僚,以其地赐火,火让位于其兄之子柏墨,柏墨自濮徙居之。夷谓普里为播勒,宗为主,主为革。柏墨者,火之宗,故呼普里为播勒大革。柏墨又使其别子著居濮之西北,今宣威是也,著之后传至于物叔,并乌君之故地,是为乌撒。柏墨之长子居普里者,累传至于唐世内附,唐为之置普宁州,今安顺府南七十里羊武寨,有土司故城,即其地也。天宝中,南诏叛唐,南诏出于哀牢,亦昆明种也。故昆明争附之,于是罗殿、普里诸部,咸属南诏。”(按:克,即六祖之慕克克;齐,即六祖之慕齐齐。慕克克之后裔,世称德布,慕齐齐后裔为德施。播勒之地,得之于慕齐齐的助诸葛武侯南征之功。慕齐齐又让位于其兄慕克克之子柏墨。又按:应为柏墨所属的德布支系,因为柏墨是慕克克的第18代孙,慕齐齐不可能将位直接让于他),所以播勒世系为德布氏。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西南彝志·德布根源》载,柏墨即播勒世系中的默歹阿仁,他还有个兄弟叫默歹各易。默歹阿仁留居娄娄俄格(贵州安顺),默歹各易则分掌苦古俄格(云南宣威),这说明宣威的苦古俄格部与安顺的娄娄俄格部同宗都可以以播勒称之(播勒之名在慕克克之世便已出现(《安顺府志·普里本末》所谓“夷谓普里为播勒”是也)。苦古俄格部从慕克克始,至额陀阿古,共传66代1300余年,即传至明末。《西南彝志·播勒世系》载,从默歹阿仁到濮罢阿甫,共传了50代。加上慕克克至默歹阿仁18代,则共传了68代1400年左右,传至清初。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也就是说,播勒家支在贵州安顺和云南宣威、沾益、曲靖一带存在了 14 个世纪左右。其间,世事沧桑,情有多变。随着播勒家支统治地位的式微,其影响力已逐渐下滑,但一些痕迹还向后人昭示着曾经的存在。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沾益城东北40余公里处,有个叫“播乐”的村镇,现为乡政府所在地。笔者访问过一些当地彝老,他们肯定此名为彝语无疑,但解释时或说是指山凹,或说是指山虎。而笔者认为,此地应是播勒家支的一个故地。据曲靖市民委离休彝族干部毕昆讲,沾益还有个村叫摆来溪(音),村旁有小溪。他认为,摆来即播勒,是一个彝名加汉名的村名。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4年8月,在曲靖市民委副主任李红昌的陪同下,笔者考察了离曲靖城数公里的雨布村。雨布村村民中除了少部分外面嫁来的汉族妇女外,全是彝族。“雨布”,彝语义为河岸、水边。盘江支流潇湘河流经村旁。村中有建于清代的一座寺庙,寺名叫安澜寺。《安澜寺碑记》载,该村地势平缓,地处河道旁,常有洪水冲、漫之灾,故建寺镇之。“雨布”之名,与此种境况不无关系。石林县月湖北岸也有个彝族村叫“雨布宜”。“宜”字在当地汉语中读若“尼”,彝语义为居住。“雨布宜”,义即为住在湖岸上。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们如果要将雨布村的播勒家和住在其他地方的播勒家相区别,只要冠以村名便可确指无误。到现在为止,以娘家村名附上称指女性的词尾“摸”,来称指外村嫁来的妇女的现象,在石林撒尼人中还较为普遍。如前所说,“热布巴拉”系“雨布播勒”之异写,义为住在河岸(湖岸、水岸)的播勒家。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又据村老讲,直至民国前,无论官居大小,若要经过雨布村东的河堤路段,均要下轿步行,这是世代相袭的习俗规制。从前,雨布村住着一家势力强大的彝族,此规就是他家定下的。以此推之,播勒家支的头人曾住在雨布村,是有可能的。抑或说,《阿诗玛》里的热布巴拉家就住在潇湘河沿线与雨布村类似的某个村。这是无端的巧合,还是历史的真实,值得再作进一步探究。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格底,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地名,有人认为在弥勒县的竹园,有人认为在曲靖一带,而笔者认为就在陆良县的勾定。弥勒县的竹园,撒尼彝语叫qw55di33,义为布谷鸟啼鸣的平地。陆良县的勾定,撒尼彝语叫qw33di33,义为平地的尽头。勾定村位于龙海山脚,为陆良坝东南方向的尽头,其地名与地理形势相符。qw55和qw33尽管声韵相同,但声调不同,词义也相异,彼qw55di33非此qw33di33。“格底海热”,撒尼彝语为qw33di33he44zr33。“海”为黑彝的姓氏之一,现分布于滇东北、滇东南和楚雄州。据余宏模先生考证,海姓为播勒家支的后代。”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前解析,阿诗玛的父亲格路日明,准确的撒尼彝语应读为gw21lw55zi33mi33,是以地名作人名。从有沼泽(海子)、大雁(鹤)的景状看,此地可能就是指陆良板桥至陆良与曲靖相交的响水坝一带。处于自然状态的南盘江,十年九泛滥,沿江两侧水浸地占十之三四。南盘江的洪泛,到20世纪60年代才得以根治。现代撒尼语地名中的“日安间”(zi33ŋædzi33,义为野荷湖)、“摘夺底”(dle33do44di33,义为长满牙齿草的湿地)等地名,都指这一带地方。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代的沾益、曲靖、陆良坝子,并非田畴相连、路径纵横,而是森林密布、沼泽遍地、荆棘丛生之地,连片大规模的开发始于元代。宋代以前,陆良通曲靖、沾益的道路,以坝子东西两侧山脚一线为便。这两条线路,沿途有林、山、崖,与《阿诗玛》中所描述的从阿诗玛家到热布巴拉家的路途景物相似。以距离而言,两地直线虽不及100公里,但古时必定只能依势辟路、避艰就易、绕山绕水而行。《阿诗玛》中三天行程的描述,既有虚构夸张的成分,也是古代途塞路阻状况的写照。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结语

以上的证据和分析进一步说明《阿诗玛》中的“阿着底”即“阿佐底”,“热布巴拉”即“雨布播勒”(住今曲靖城边),媒人海热即今陆良勾定人……阿诗玛的家住在陆良与曲靖之间的铁据密证,但彝文典籍、汉文文献提供的滇东北、黔西北古代彝族的史迹资料,现存的地名对应,的确又可以和《阿诗玛》中出现的地名、人名、物象相套接,可以作对号入座的推绎,这又让人不得不相信它的真实性。虽说无巧不成书,但那么多的契合毕竟难以置疑。所以,我相信,有关《阿诗玛》故事发生于“阿佐赤”故地的论证会不断深入下去,直至得出公认的结论。93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源:微信公众号-圭山谣;文稿校对|毕淑倩;图文编辑|普仙;图文审核|谢俊敏。原文标题:“阿着底”新考。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