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名村马游坪保护与开发规划刍议
作者 ​戴国斌 2024-07-12
原出处:彝族人网

摘要:姚安县官屯乡马游村是彝族长篇史诗“梅葛”的发源地,是著名的民族文化名村。2006年,“梅葛”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村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本文就马游的保护与开发规划作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规划;马游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社会生活长期发展积淀的产物和宝贵的财富,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姚安县官屯乡马游村是彝族著名长篇史诗“梅葛”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彝族文化和浓郁的彝族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依托这一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保护与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对保护和传承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村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马游村基本情况

马游又称马游坪,曾写作“马油坪”,现简称马游。位于姚安县西北部山区,村委会驻地距县城约30公里,行政隶属于姚安县官屯乡。全村面积58平方公里,总人口2175人。其中彝族2073人,占总人口的95.3%,汉族100人,白族2人,汉族和白族占总人口的4.7%;据史料记载,马游坪的彝族历史从南宋(约公元960年)源始,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该村由于历史悠久,加之地处深山,长期与外界阻隔,比较封闭,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彝族文化。这里的先民不仅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彝族著名史诗“梅葛”,而且还保留了非常丰富的彝族民间文化,是目前彝族民间文化保存比较完整和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梅葛”的独特艺术魅力和马游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2006年“梅葛”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村也同时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随后,楚雄州和姚安县人民政府又将该村确定为中国彝族梅葛文化生态区﹑滇西旅游线和南永经济带上的民族文化景区以及中国彝族梅葛文化的传承地和民族文化名村。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ypimage001.jpg

(彝族长篇史诗“梅葛”发源地马游村)

二、关于“梅葛”和“马游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认识

1、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葛

“梅葛”是一种彝族曲调名,译成汉语,“梅”是“说”的意思,“葛”是“古”的意思,“梅葛”就是说唱远古故事。彝族人把自己的历史用“梅葛”这个曲调演绎传唱,因此被称之为“梅葛”。它发源于马游村,广泛流传于附近的左门、三角、黄泥塘、葡萄以及大姚县的昙华、永仁直苴、南华岔河、牟定腊湾等金沙江流域彝族聚居地区。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ypimage003.jpg

(马游村梅葛文化展示壁画墙)

马游坪口传彝族“梅葛”分为“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四种类型。“老年梅葛”也叫“赤梅葛”。内容有开天辟地,创世立业和劳动生活,调子和内容相对较固定,一般由中老年传唱。“中年梅葛”主要是青年男女所唱成家后生产生活的艰难困苦,内容曲调比较凄婉忧伤。“青年梅葛”也叫“山梅葛”。主要反映彝族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生活,属于情恋山歌性质,主要有相好调、传烟调、戴花调、诉苦调、离别调和喜庆调,内容一般不固定,演唱中即兴发挥,比较随意。“娃娃梅葛”是彝族的儿歌,俗称“娃娃腔”。一般由成群结伙的彝族青少年和儿童对唱,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梅葛”传唱无文字记载,全靠一问一答口耳相传,一般来说,宗教祭祀场,婚丧嫁娶,节日村头,火塘边就是传承场。马游坪彝家人特别喜爱演唱梅葛,每逢过年过节或结婚竖柱上梁等喜庆之日,都要不约而同聚拢来或围坐火塘边,或相聚庭院、村头篝火旁唱上三天三夜。1958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和昆明师范学院组成“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深入马游搜集、整理和翻译,最终集成《梅葛》一书,于1959年1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32开,236页,5770余行,分为“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四个部分。其中创世部分又分为开天辟地、人类起源两节,造物部分分为盖房子、狩猎和畜牧、家事、造工具、盐、蚕丝等六节;婚事和恋歌分为相配、说亲、请客、抢棚、撒种、芦笙、安家等七节;丧葬部分分为死亡、怀亲等两节。反映了彝族先民独特的世界观和对事物的丰富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及婚丧等习俗,被称为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大百科全书。1984年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将其译为英文在美国和欧州发表,随后又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多个国家发表。1987年应邀到日本演出,受到日本学者和观众的广泛好评。2006年5月8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ypimage005.jpg

(马游村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牌坊)

2、马游坪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马游坪是一个四面群山环绕,中部丘陵起伏,河箐纵横的高原盆地。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山区传统农牧业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的彝族群众不论男女老幼,都能歌擅舞,逢过年过节或喜庆之日,都要吹奏葫芦笙,吼梅葛,跳芦笙舞通宵达旦,被誉为“梅葛故地”、“彝舞之乡”;该地彝民勤劳纯朴,心灵手巧,男女传统服饰均为自制,制作精巧,黑蓝相间,尤具民族特色;传统住房有“土掌房、垛木房、茅草房、麻桔房”。特别是“姑娘房”别具风格;这里的彝族群众喜酒好客,保留了很多古代农耕,猎守时期的饮食文化特点。因拥有丰富的彝族文化资源和浓郁的彝族风情。2006年5月8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保护区类马游坪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ypimage007.jpg

(马游彝族梅葛文化景区标牌)

三、马游坪村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刍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很多正面临着被遗弃、损毁、消亡、流失的危险。我们既有责任把祖先留下的这一难得资源保护好,完整地传给子孙后代;又有义务将其开发好、利用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广大人民群众。马游坪能完整地保留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对当地,就是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一笔宝贵财富和难得资源。一定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在抓好保护传承的同时,有序地推进开发,使其发扬光大。笔者认为马游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应从强化规划入手,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仟作: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科学编制规划,使保护与开发有据可依。

规划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一项基本职能,是统筹一个地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稍有不慎就会使之损毁或消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在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做到有据可依,健康有序发展。一是要认真编制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加快一个地区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要把它纳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把保护与开发的相关内容通过规划的法定形式固定下来,使之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得到合理开发,并通过有序的开发利用来推进保护,努力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和谐统一;二是要科学编制好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规划。要在认真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好保护区的范围、保护的内容、开发利用的项目等,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要切实做好村庄布点规划和特色设计。马游坪作为一个传统彝族聚居区,村寨风貌有其自身特色,但村庄布点是在长期以来无规划的情况下形成的,随意性很大。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外界思潮对这里的冲击和影响较大,群众的生活、建筑等各个方面都渗透了不少现代元素符号,特色正在消灭,彝族韵味正在变淡。因此,必须加强村庄布点规划和特色设计,通过规划和设计固定好村庄风貌和建筑个性,才能形成优势,长久地保留这里的特色和魅力。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ypimage009.jpg

(马游村军民共建梅葛文化广场标牌)

2、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传统民居建设和发展。

民居建筑是体现一个地区民族特色最直接的窗口与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马游原有民居建筑主要是土掌房、垛木房、茅草房、麻桔房四类。同时,因受汉族文化影响,也有一些土木结构的瓦顶房。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出现了少数贴瓷砖的砖混房等。土掌房、垛木房、茅草房和麻桔房都是在过去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期出现的产物,结构简单,建设简陋。但它又是最能体现该地区特色风貌的建筑文化元素。要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就既不能让最能体现这一地区特色的固有建筑形式消失。但又不能为了保护而让人民群众长期居住在简陋的建筑物里。因此,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严格按照村庄布点规划和特色设计要求,在保持固有传统房屋建筑外观形式色彩,内部装饰不变的前提下,在结构和功能上引入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使之既保持本地区的建筑风貌和民居特色,又适应群众的现代生活需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研究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把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安置、地震民居安全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宣传引导、政策鼓励、资金扶持、规划控制等多种手段推进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建设,突出特色风貌,促进其健康发展。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切实抓好史诗梅葛的保护与传承。

梅葛是国内知名,在国际有一定影响的中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长篇史诗之一,是彝族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和瑰宝,是马游彝族传统文化区的精髓和灵魂。它不仅是马游人民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一定要认真抓好梅葛史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对史诗梅葛的保护与传承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马游梅葛文化站,恢复了一年一度的梅葛文化节,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梅葛的保护和传承依然面临着严竣的挑战,能演唱的老艺人越来越少。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切实行可行的保护传承规划,认真扎实地做好梅葛的保护和传承。一是要进一步抓好梅葛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宣传工作;二是对目前演唱梅葛的老艺人给予适当补助,提高他们的生活地位和传承梅葛的信心;三是在当地学校开设梅葛演唱课,培养传承人,把梅葛文化传给下一代。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ypimage011.jpg

(马游村集中统建点村庄一角)

4、突出民俗特色亮点“姑娘房”的保护与开发。

“姑娘房”是马游地区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是这里彝族群众婚恋观念的具体体现和最具特色的民俗亮点。所谓“姑娘房”就是在主房大门外连着厢房或院墙建盖一间小房作为建筑体的一部分。姑娘长到14岁举行成人仪式后即搬出主房到姑娘房居住。夜晚村里和附近的小伙可到姑娘房里与姑娘一起居住,谈情说爱,交流接触,天亮前离开,但姑娘房里不许有越轨行为。姑娘在姑娘房里通过几年接触找到满意的小伙后,既向父母提出,按程序举办婚嫁仪式。解放以后,姑娘房这一古老的婚恋形式逐渐减少,目前只在部分村寨保留,在传统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中,要认真做好“姑娘房”的保护开发规划,推进“姑娘房”这一特色建筑形式的发展和特色婚俗的传承。通过特色婚俗亮点的开发,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促进本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挖掘服饰文化内涵,展示独特彝族服饰风彩。

衣着服饰是一个民族审美价值观的具体反映,服饰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马游坪彝族自称“倮倮颇”,即老虎后代的意思,在彝族分支中属黑彝支系。男女服饰均以黑色为主色,有大包头、对襟衣、摆裆裤等。特别是披毡,火草衣,麻线衣,羊披褂,麂皮兜肚、蓑衣等传统服饰,完全用本地野生或自产植物、皮张制成,做工精良,有自已鲜明的民族特色。除服饰外,还有荷包、裹背等工艺品或生活用品。图案喜好色彩鲜艳的红、黄、绿等颜色,内容有虎、竹、箐鸡等吉祥物。在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中,要积极研究本地服饰文化特色,培养民间刺绣人才和传统服饰制作人才,传承制作工艺。并结合当地服饰文化特色,不断开发游客喜好的纪念品等,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之既服务经济建,又推动传承和保护。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ypimage017.jpg

(人与自然和谐的村庄)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认真做好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

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饮食文化。马游地处高寒冷凉山区,饮食品种中有小灶酒、米酒、砣砣内、肝生、酸菜、菌子淹菜、蛇范科淹菜、包谷米饭、菜叶烧脑、骨头生等。大多数原料是自己生产的产品,很多还是采自深山的野生品种,并按传统古老的方式制作而成,有其独特的品质和味道。要认真对饮食文化进行研究和梳理,将其纳入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内容加以保护,同时要结合乡村彝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把传统特色饮食文化推向市场,对其进行开发利用。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实施生态建设,提高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是人类活动和一切文化形式存在的基础。马游尽管地处山区,但由于开发较早,长期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使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恶化的情况较为突出。因此,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内容,不断改善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结合马游的地形地貌及水文地理等相关情况,一是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林权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将周围面山的的林权落实到户到人,鼓励群众封山育林,植树种草;二是针对马游属高原盆地,区域内山冲小箐和丘陵多的实际,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培植,发展彝族文化乡村游等结合起来,在山冲小箐中大力种植核桃等相关经济林果,开办以彝族特色文化为主的乡村游,既培植产业,促进发展,又恢复生态,改善环境。努力实现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良性性循环和互动。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ypimage013.jpg

(自然村村庄标牌)

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归根结底还是要让这份遗产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不好就无从开发,不进行开发利用,就难于实现持久的保护。马游坪作为一个深山彝族小村,拥有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里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必须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条件,真正把资源转变为经济。一是要依托这一特色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开发步伐,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保护;二是要改善进村交通条件。马游距县城30公里,进村公路主要是民国时期修建的原西祥公路(西昌至祥云)。因该路已废弃较长时间,目前,仅为土路,要尽快实施该路的路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通达条件;三是要加强村寨间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展示马游整体特色的旅游线路;四是要加强水、电,接待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接待条件,要依托资源优势,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量力而行,分布实施的原则,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把马游培育成拥有浓郁民族风情,最具彝族特色的精品旅游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ypimage015.jpg

(新建的道路设施)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马游坪作为两个物质文化遗产梅葛发源地和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要做好保护工作,就必须认真做好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坚持保护与开发的辩证统一,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更大发展。cm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梅葛》,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1月。
2.《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姚安县文体局编,2007年6月。

备注:本文原载于云南省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云南城市规划》。
作者简介:戴国斌,男,倮倮颇彝族,中共党员。姚安地方历史和彝族文化学者、诗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生人。曾当过教师、记者、行政领导、刊物主编等职,现任四级调研员。参加工作数十年间,已有2000余件新闻、信息类作品在省、州、县各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刊播;有100余篇各种题材论文刊发于各地的各级各类报刊和杂志。其中: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方面20余篇;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方面40余篇;民族文化研究方面20余篇;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方面30余篇。地方区域经济研究、党的建设及其它题材方面30余篇。有60余件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零星刊发于地方各级刊物和书籍。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