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彝族聚居区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作者 毛福林 2010-05-26
原出处:《教育界》2009年4期

摘要:目前四川凉山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已达30万人左右,他们都接受汉语、彝语双语教育。而在甘孜州,还没有实施彝族聚居区汉语、彝语并重的教学体制。当地的彝族人多数只会用彝语沟通,而不会运用本族的文字,虽然部份彝族人在后来的汉语教育中发展迅猛,但对本族文字的淡化,将导致古老的彝族文化在本地区发展过程中逐渐丢失。实施以汉语教学为主,辅以彝语文教学,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这种体制最大的好处是能保护与传承正逐渐消失的彝族古老文字。彝汉双语教学不仅是学会另一种语言,而且是引导思维,学习另一种文化。从教育手段入手,完善教学体制,加大投助彝汉双语教学才有利于彝区的脱盲与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甘孜彝族;双语;教育

一、 简介彝族文字的历史

彝族文字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长斗争、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几百代人的艰辛努力,逐渐创制而成的。因为有了这种文字,几千年来,彝民族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彝族社会才越光辉灿烂,丰富多彩。彝族是中国几大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结合部的崇山峻岭中。位于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有180万彝族人口。原始的彝族人大多把文字刻在羊皮、木头或石头上,以便代代相传。彝文,汉文史志称它为夷文(字)、韪文;凉山彝族称彝文为muosu-bburma,读为“诺苏(彝族)补玛(文字)”,“补玛”有文字之义,还有图案、图象之义。说明彝文起源于象形符号,在初创阶段是象形表意文字 。彝文属单音节文字,是“形、声、意”统一的表意文字。它的起源十分古老,有各种传说。其中“彝文最早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半坡文化时期,与其出土陶器上刻划符号同出一母体”的观点得到了部分佐证。西安半坡出土陶器碎片上的怪异刻划符号所表达的意思一直是考古界的谜,但这些刻划符号被云南、贵州、四川的彝族祭师认出了其中的20多个字。oo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在解放前的凉山彝族社会里一直得到经常的使用,表现在:一是彝文书写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作品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二是彝文宗教祭祀经典一直在祭司毕摩中间世代传授;三是民间书信等一直使用彝文;四是地方政府向彝民发布的布告、土司衙门对下的公文等一直使用彝文。oo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基本的传承方式是靠文字。文字乃民族之本质也,文字与民族文化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文化的没落意味着这个民族的衰落,文字的消逝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在许多地方,几乎是彝族都会说彝语,可是懂得彝文的却寥寥无几。甘孜州彝族主要分布于九龙、泸定两县,九龙较集中,泸定较分散。据老一辈的人讲,甘孜彝族来自于凉山,因为打“冤家”(家族与家族间的械斗)避祸而迁徙至此,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一)、缺乏双语人才实行双语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师资问题。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语言水准,只有这样,双语教育才会有成效。彝族地区的教育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双语人才更是缺乏,推进彝汉双语教学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甘孜州彝族聚居区虽然小学建设发展很快,但没有一所是彝汉双语学校,如泸定发旺村,一个上千人的彝族聚居区,小学教师除一个是彝族教师外,其余全是汉族教师。而唯一的彝族教师,彝语还行,但彝文一窍不通,就从整个村来说,能掌握彝文的人,寥寥无几。要让外界对彝族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识,必须靠大家的努力,但更应该靠的是彝族人民自己本身的努力,把彝族自己的古老文明介绍出去,把彝族文化传颂出去,而彝汉双修文化是目前我们必备的条件。一个彝汉双修的建设者更有利于彝区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对外的沟通与引进,他将更全力以赴地全身投入自己家乡、自己民族的建设事业。(二)、彝族聚居村寨区域内缺乏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双语教育搞得很好的一个民族地区。他们的双语教育只有一种模式,即各学科都用朝语教学,加设一门汉语文课的模式,这种模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得益于上级的高度重视及所创造的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甘孜州彝族地区普遍为偏远的高寒山区,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人的整体素质低,人才短缺,在彝族聚居区,人们平常交际时都使用彝语,这些地区除妇女、儿童和部份老人不懂汉语外,一般都能说双语。,而在汉彝杂居区,彝族无论老少,均使用彝汉两种语言。有的以彝语为主,汉语为辅。没有领导的重视,没有专职的彝语教师,当然谈不上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oo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加强甘孜州彝族地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我认为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oo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甘孜州彝族地区应开展彝汉双语教育,把培养人才提高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而加以落实具体情况。oo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仿效贵州“民族行政管理”三校式的寄宿制度来落实彝汉双语教育,政府应高度重视并负担大部份学习、生活费用。oo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选拔一部份彝族初高毕业生到专业学校深造,调聘部分双语教师到彝族聚居区任教,这样才可能早出、快出好的彝汉双语人才。oo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对于大力支援彝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创造相适应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他们安心地为彝族地区的发展和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oo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 张芳欣,《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2. 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
3. 朱文旭 肖雪,《彝族地区双语教育类型现状研究》

作者:毛福林,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