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开发中国西部的先驱
作者 ​韦安多 2001-12-05
原出处:​《凉山大学学报》2000年 第4期

​提要: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看,彝族在民族大家庭中交融性,持续性和独立性是十分明显的,在其生存发展中毕摩文化起到关键性作用。几千年来,毕摩能抵御外来宗教影响,佛教、道教、基督教对它起不到任何作用。同一历史时期的埃及人早消失在外来民族之中,而凉山彝族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前仍保持着奴隶社会制度和保存完整的古代毕摩文化,这是世界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凉山彝族的奴隶社会是一种奇特的奴隶制社会,它既不同于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又区别于古代西方的奴隶制。在商彝周鼎秦汉碑文,唐宋元明清翰墨和毕摩的史诗经文中均有不同记载,凉山彝族用优秀传统文化勤劳、智慧和文明的习惯法开发了中国西部。
关键词:彝族;中国;西部开发;凉山州;文化;伦理;文明;旅游资源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西跨横断山,东依四川盆地,北靠大渡河,南临金沙江。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彝族近170万人,占全州人口43%。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在美姑。凉山州是我国珍惜动物植物的“基因库”,矿产、林业、水利、农牧资源十分丰富。首府西昌是著名的航天城,海拔1500米,四季如春,她是全世界气候最好的地区之一。由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凉山州形成多元性经济结构。东部大小凉山是彝族聚居地,50年代中叶还处于奴隶制社会。西部木里藏族自治县(全国唯一)在50年代初处于封建农奴制,中部西昌市汉区处于封建社会。这里是彝、汉、藏最佳聚居代表地区,他们虽经不同时期的变革和1956年“民主改革”,但因社会发育不健全,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西昌市形成较大反差。这里虽然经过国家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大力支持有很大改观,但事实上攻坚的“结症”越来越难治理。理论家讲的“输血”与“造血”理论到实践要有许多条件,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看,本来很好的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和人类的活化石,应还其本来面目。虽然一步跨入社会主义,但不一定要把有特色的凉山奴隶制社会制度定位在阶级斗争产物的主线解释这种人文现象。这是时代要求我们大胆对学术研究不提出全新的挑战。去年秋天,《旅游与人类学国际研讨会》给我们提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对旅游业研究和关注在于人类学、民族、礼仪、娱乐和跨文化研讨。建议在2001年在凉山大学召开一次国际研讨会专门请国内外专家对博物馆重新定位。今年夏天,作者与著名的留美哈佛人类学博士林耀华教授求教时,他称,早在三十年代哈佛毕业后,他与同学和国外朋友是在旅游式考察人类学的,其中以观光式的三次深入大小凉山彝族腹地美姑等地。他的学术论文价值很高,他的成功关键在于他区别于一般游客,他以参与、体验和考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以当地人的视角和人类学的观点看问题,善于接受多元化人文互补其存在的现实。我理解出一句话,旅游经济是与文化艺术是互动的,人文含量高的文化艺术是支点。一个真正的学者是要深入实地,把自己的考察结果带回大学、博物馆、研究所成为学术成果和陈列品。在中国西部开发中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加快保护人类文化艺术资源,保持本土特色的原汁原味,千万不要以所谓发达人的眼光改变少数民族的好东西,防止第二次破坏或用意识形态东西强加于人。例如,在中国唯一的凉山彝族奴隶博物馆,可以考虑重新定位。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让中外学者和游客真正了解到1956年民改前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只有用这种办法开发民族资源,既可满足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同时也能充分显示出彝族文化艺术的自身水平。只有用这种思维开发才能促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民族地区的进步繁荣。这才是一条开发自然资源与保护人文资源并重的良策,使凉山彝族的大小凉山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圣地。使彝族腹心地美姑得到“麦加”那样应有的地位。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凉山彝族 孙建生摄)

目前,400余万彝族主要居住在云贵川,云贵的彝族多数对汉语比较熟悉,四川冕宁漫水湾彝族多与汉人共聚。其中不少人被汉化,许多人已遗忘了文字、语言和风俗。但称道的是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腹心地美姑县,彝族人口站98%以上,至今绝大多数人不懂汉话,外来影响较少,深居高山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几乎与世隔绝。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和绚丽多采的音乐舞蹈却完备保留下来了。作者1992年曾在美姑工作生活过一年三个月,1999年底二上凉山工作,主要是被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震撼。作者认为要研究彝族首先要关注美姑。美姑是彝族的“麦加”。美姑是彝语“莫古”的译音,译作“中心”或“腹心地”。中外著名的古代大毕摩阿史拉则等在美姑,还有毕摩的源头在美姑黄茅埂下之著称。据1992年资料初步统计看,全县毕摩6000余人,占全县人口4%。虽经历次政治运动的破坏和损失后藏经书还多达11万册。要认识凉山彝族,就需深入美姑进行研究。这将对二十一世纪的西部大开发,促进凉山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和扶贫开发与人文资源的综合利用找到一个互动的支点。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冷眼看凉山,热点观彝族

随着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外专家学者更加关注彝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今年九月在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召开已说明问题。据史书记载,一千多年前彝族的分支出现,逐步形成了撒尼、拉 、纳西、白族、基诺、傈粟、羌族等族。我国彝族人口和支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自称彝族约130多个支系,包括同名异音45个支系,有大分散小聚居,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但是彝族的古文字核心在凉山,影响较大的毕摩在美姑。凉山彝族奴隶制,又别于古代西方奴隶制。几千年来,从开始到1956年“民主改革”前从没建立过统一的君主政权。而且各家支集团统治越来越明显,但称奇的是他们意识形态却又是统一的。古代东方奴隶制,把奴隶视为“畜民”生前奴役,死后殉葬,刑法残忍,多用火刑、断足、剖心等。然而凉山彝族,兹、莫、毕、诺、阿加、呷西、等级分明,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几千年来家支内没有乞丐和赤贫。有难者家支共同帮助是传统习俗。也是彝族家支内最大疑聚力。关键的得人心的是对逃跑的奴隶不是完全严惩,而多采取吃血酒、钻牛皮,讲道理。呷西好好干可升为阿加,并能取妻和拥有一些私有财产,可买地,垦荒,充许有耕蓄和农具等。有使用权? 胁撇ā4司儆行У卮俳Ψ⒄埂:谝途荒苡氚滓徒峄椋⒓舆任骰橐鲇膳ブ髯髦鳎伊叫源σ曰鹦蹋缭降燃痘橐鲎早恕2豢捎肷系燃锻ɑ椋欠纯古ブ饕λ溃蓖诖λ馈T诹股揭妥寮抑诓浚桓鲎运讲还思抑Ю娴娜耸艿饺嗣潜墒印=饩鼍婪追浅C裰魍峭啡硕ㄆ诨虿欢ㄆ诳帷:苌俣蓝献ㄐ小T缭?60多年前,许多国外的专家学者开始深入彝区,二十世纪初他们成立彝文研究会,而我国学者要比他们晚了近100年。今年初凉山大学成立了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内容定位在1956年以前。同时在在凉山的三大方言区代表地美姑、普格、冕宁、建立教研基地,并有计划地作一些比较认同专题研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地理人文环境,实现教、学、研一体化逐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寻找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结合点,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并培养一批新型的凉山彝族文化艺术资源开发的高级人才。以促进凉山彝族的扶贫开发和提高旅游文化的人文含量。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称“东方曰夷”。夷,春秋后多对中原以外各族蔑称。在殷时,夷方为东方民族居住的地方。汉称“背弓箭之夷为鼎彝”。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西起河南,南接湖北,北入河北,东到东海统治约470年。夷夏诸邦首领臣服于夏。只因夏五子争立叛乱,奴隶抗争,东夏乘机攻其都夺取夏王朝。在此段历史中特别要提出夏帝孔甲“好方术鬼神事”并以 “粘高粱”酿酒。孔甲之后100年商(殷)灭夏后都由山东迁殷,世袭近500年。殷的社会经济、文化比夏进一步发展,青铜器手工业发达。文字(甲骨文)相当完善,汤后约100年,帝太戊用宗教头目辅佐总管神事,并支配军政事使汤复兴,诸侯来朝。汤200多年时帝祖乙时兰夷解除东南夷人之威胁,但多次进攻东夷。汤虽然对潍河和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和统一国家有贡献,但长期战争商亡。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商亡西周建立,西周是我国奴隶制最鼎威时期。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史书记载:夏有万国,商侯三千,周八百侯,春秋七雄割据,秦统一中国。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不断强大,疆域不断扩大,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加上“丝绸之路”外来影响,使文化艺术增添了新内容,同时华夏文化在民族艺术水乳交融中繁荣发展,同时各民族生产技能和文化艺术也不断地影响着华夏民族。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的存在靠市场经济,靠真才实学

中国的彝族文化艺术,从东土到西域,她在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的内涵中相互辉映。在这里,与毕摩为代表的毕摩文化艺术穿透了时间与空间,可以认为是古代华夏文化艺术的重要灵魂。毕摩文化为什么至今犹存?主要靠“市场经济”买方市场。据考毕摩从不主动上门作毕,而是根据主人需要来请,毕摩从不计较报酬。毕做的好,请的人就多,主动酬劳他的东西也多。做毕是彝族人精神信仰的特殊需要,由于毕摩对彝族人民文明贡献大而受到人们普遍尊重和爱戴。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社会是由兹(君)莫(臣)毕(学者)三位一体统治的。彝文经典说:“兹的知识用石量,莫的知识用斗量,毕的知识无法量。”中外学者专家对毕摩下了多种定义都各有千秋,我认为毕摩可比作当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毕摩文化艺术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哲学、风俗、伦理、天文、医药、农学、军事、法律、歌舞、音乐、美术、工艺等方面创造和继承的传播者。主要父子间用仪式、经书和口述形式单传。毕摩沿革是原始社会的巫术演变的奴隶社会原始宗教形式传播文化艺术和技能经典的大学者,据美姑县毕摩起源和经书所述大毕摩石子石德相传至吴奇龙和已有120代。中外著名的的阿史(苏)拉者生于1157年,子孙时代是毕摩。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代巫和毕摩以神事为主外重要的是在想法子记事,制度习惯法、设法典等来记载人类的活动。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和巫本质上有明显区别

我们知道巫是文字的创造者,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的卜词,中国的神化也是以巫术为根基的。又如:医学是人类文明之一,世界各国最早医师都是巫师,在中国古代也是如此巫和医不可分割《黄帝内经素问》天师是巫师,然而在凉山彝族中毕摩和苏尼虽然都作神事但是有本质区别的。毕摩是有地位的人,有文化的智者,会举行繁杂议事和懂得典籍而且时代相传,作毕时身着法器,戴斗笠、手摇铃铛和扇子,讲经文时系统化正规化。苏尼则是无地位,不识彝文、不相传,贫民化辅以歌舞无规则地施巫术。可以这样认为巫是毕摩的原始的初级阶段,毕摩代表着彝族文化的最高阶段。这里需特别提到的是凉山彝族有女毕摩,彝人称莫尼。她被人们认为是有见识有文化的灵女。毕摩在凉山彝族文化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研究毕摩是研究彝族文化艺术等的金钥匙,毕摩经书是经典的百科全书。毕摩文化穿透了时间和空间的文化,它是古老华夏文化艺术的重要灵魂。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优秀的彝族史诗经典

在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召重新吹响的时候,我从许多史料中得出一个结论彝族是开发西部的祖先。从凉山彝族三部史诗《勒俄特依》、《玛木特依》、《尼木特依》,她从人类的发展,迁徒英雄说,又从教育,伦理,礼仪,习惯法等,还从十几万册祭祖,经书,道场等经书来全面反映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历史,人文的全貌。在民歌经典《阿莫尼惹》、《阿惹妞》《嘎莫阿妞》、等反映彝族人民的真实生活、爱情和世间的真善美。每当人们看到这些东西时,真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用博大精深描述最为贴切,它不是“经”而是经历、经典。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史诗中记有“彝族起于东方,走向西方”凉山彝族有个古老的风俗,几千年来人死后无论是停尸,还是火葬。尸体头部总是向着东方。意义为不忘本。古谚语中说“人死头向东摆,迁徒脚向西行”。凉山彝族修建房屋大门都是朝西的。夏商周时的东夷是否是凉山彝族一支暂无法考证,但400万聚居西部云、贵、川的彝族和分支是千真万确的。他们祖先早在湖北、安徽、江南和山东是有史可签的。中外著名的阿苏拉则是美姑龙门大毕摩,生于1157年,享年80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中的塑像头戴大斗笠,手拿法器的毕摩就是阿苏拉则。他曾在西昌邛海北岸的吉牛呷吉的地方住过作毕。有史资料记载:“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主要著作《指路经》,(解放后在龙门的藏经楼中发现)。凉山 是他开发的,经过他多年实地查勘,他认为凉山地理位置好,有山有水,有江作外围是个宝地,有开发价值,是个安全地带可安居乐业建立家园。”可见阿苏拉则对凉山彝族发展和特殊的历史地位奠定起很重要作用。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始的文明和初级的伦理的精髓

凉山彝族在没有完全掌握现代化科技和文化时,完全靠自身的力量在崎曲的道路上缓慢地发展着,彝族的繁诞主要也靠一种自身原始文明和初级伦理,道德维系着。更重要是利用家支头人的权威和血统保证生态平衡,传统的文化艺术形成一种共同体价值观,在特殊思想、道德、礼仪和习惯为奴隶制严格的等级秩序服务时提倡主仆等级差外之爱护。提倡相互间礼仪和忠孝。提倡白彝孝忠黑彝。在当代人类道德危机,文明日下情况中,凉山彝族那种朴素严肃的道德观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其价值所在。教育经典《玛牧特依》是彝族道德文明和家庭教育的重要遗产,使凉山彝族文化传统具有价值取向。比如:“父母善言教,子女言谦和,行为美的人到处都体面,言语美的人到处是朋友。”“亲友面前要善良,敌人面前要凶狠”。“十个朋友不算多,一个敌人不算少”。“贪饭莫偷食,贪肉莫偷鸡,贪色莫奸幼”。长幼关系和不奸幼女成为全民族行为准则,尤其是“不奸幼女”是凉山彝族思想道德精华之一。违背两性关系,法礼要求处火刑,并“耻辱子孙后代无人问”。“人活图名声,虎死一张皮”。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尊重女人,获得猎物后,先祭神,然后将兽肝,腰子,兽肉在火里烤好给女孩子吃,表示对猎神的尊敬,他们认为猎神是三位女神。当任何妇女受伤害时,均以家支出面追究其责任。往往要求男不和女争,战争不杀女,好色莫奸幼。如爱情史诗《阿莫尼惹》(妈妈的女儿),《阿若妞》(我的幺妹)反映爱情的真善美和婚姻保证贵族、家支血统的真实写照。此外,凉山彝族提倡晚婚25岁左右才成家。订婚后不进洞房,往往要再等二三年才结婚,否则要人耻笑。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懂得的天人和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思想。凉山彝族头人有禁止砍伐森林的要求,当火灾,或认为大面积砍伐后,头人要领全家支举行仪式共饮血酒,封山,违反誓约者将认为被神灵抛弃,并受家支惩罚。毕摩作毕往往要一箕泥土,毕完他会及时把泥土归还原处。毕摩认为,挖土不归,地神要惩罚人类的,坚持森林,土地,江河与人的关系是“围墙”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屏障。经典说“杉与竹相伴,竹梢不受霜,竹与杉相临,杉根不受风”。“马、狗、耕牛与人同源,人与鸡同祖”。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尊老爱幼是凉山彝族几千年成为天经地义的法理,这是彝族性格和伦理道德融为一体的表现,晚辈对老人非礼就会遭到家支所有人谴责并处家法惩处。他们格言是“父亲话象钉子钉下,母亲的话象手上的黑汁”,“不要和父母顶嘴”。作为每一个青年人的准则。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尊重勇敢、学识高、能干的聪明人。凉山彝族社会,为了夺取更多的山地、森林、通过血缘,家支联姻共同抗御外侵,以及镇压起义,逃亡。兹为贵族统治阶级素有习武,勇猛善战不怕牺牲精神,每次战争他必须率先赴汤蹈火,身先士 。否则会被家支看不起。贵族血统世袭,但头人是众望所归是众人推举出来。他们尊重毕摩的威望,佩服诺的学识和勇敢。对照我们现在有些干部应汗颜。经典记载“官吏受贿,威信自然降,头人受贿,说话无人听”。“人间知识学不完,鱼儿摸不完”“勇与怯是胆识,美与丑是容貌,穷与富是知识”。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从祭鬼到驱鬼是伟大的思想进步。从古代东方奴隶社会到西方奴隶社会多采取人祭人殉。椐甲骨文记载,奴隶比牲畜便宜,(五奴抵一马和束丝)奴隶主们认为杀人比杀牲畜合算。然而凉山彝族认为鸡和人同宗。马、狗、耕牛是人类的同源,当许多民族在奴隶社会坎人头祭丰收时,凉山彝族毕摩做毕时用杀鸡代之,这是他们率先提高了祭鬼的奴隶地位。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别族用人祭鬼时,凉山彝族人开始用杀鸡驱鬼,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几千年来,凉山彝族人死后,不留尸,不修坟,均采取火葬,这也是彝族高度文明的表现。这是对鬼的一种藐视。毕摩作毕时,口念驱鬼经,手摇树枝 ,十分灵验。据考,《山海经》有桃枝驱鬼之说,鬼畏桃,令桃梗长许七、八寸求福避灾。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文化是凉山彝族文化的精华,几千年“火把节”流传至今,就说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破除等级,不分贵贱,与民共乐平等的活动。经典说:“驱散黑夜留住光明,赶走寒冷留住温馨。”有唱火把为证“……点上蒿枝火把,来呀耍火把,古老彝家习俗,兹莫过节祭骗牛,富家子弟祭阉羊,穷人儿女祭白鸡,单身汉祭鸡蛋,寡妇祭荞耙和辣子汤。……烧吧,烧尽害虫,燃尽灾祸,燃吧,燃尽饥饿。”火把节是凉山彝族创造文化,实践自己理想的佳节。火把节最突出表现是诗歌、神话、民歌,艺术,装饰,头饰,饮食文化,酒文化等,其实也是创造文化发展继承文化艺术,展望未来增进团结友爱作为的永恒主题,丰富了彝族文化艺术的内涵,这也是古代英雄点燃了民族精神的火把。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优秀的人文精神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古为今用。旅游经济与文化艺术是互动的,人文含量高的是开发旅游经济的支点。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的事,但迫在眉睫的是加快保护人类文化艺术资源,不能急功近利,防止第二次人文破坏。我们老祖先留下最后一处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得到应有地位,让凉山成为世界级的人文旅游的圣地。kF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李清萍 尹承林编 中国历史帝王志 吉林文史出版社
2.刘君祖 中国历史之迷 台北故乡出版社有限公司
3.美姑县文化艺术专集及1992年油印本
4.雷波县文史
5.美姑县有关大量问世资料 油印或手抄
6.普格县有关史料
7.喜德县有关资料
8.凉山民族研究(1992-1999年)
9. 肾君 中国彝族通史纲要 云南民族出版社
10. 张福三等 原始人心目中世界 云南民族出版社
11. 凉山民间文学集成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2. 林耀华 凉山彝家 商务印书馆
13. 袁 珂 中国神化通论 巴蜀书社
14. 方国瑜 彝族史稿 四川民族出版社
15. 林克明 鬼域世界 厦门大学出版社
特此向图文原作者致以敬意和感谢!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