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老彝文的传承和新文字改革发展的几点粗浅拙见
作者 ​阿哲鲁仇直 2021-09-25
原出处:《毕摩文化论文集》

这几天因为凉山州同胞艾潸阿苏写的《坚决抵制一字一音的完全表音的彝文方案》一文和大家交流了不少,其中也有几位持反对态度的凉山同胞,从这些同胞的言谈里看得出来都是一些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彝族文化工作者或者说是爱好者,从这一点来说我是不能和他们比的。尽管我已是四十五岁的人,只是我出生并生活在彝族大寨子里,对自己的民族一直情有独钟,我不允许在我的眼有侮辱我们彝族的行为出现,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大家应该都是有默契的。说实在的,我不是专门的彝族文化研究者,我一直就是喜欢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罢了。对于大家对新老彝文的说法呢,从主观的层面来看是很积极的,都是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彰显,这一点毋庸置疑是值得发扬的!
Y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Y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过我们讨论的主体可能相互间是有些跑调的,作为一些同胞提出来的要保护老彝族文字的倡议我想是很好的。我们不是要向世人证明我们彝族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吗?的确我们彝族是一个在史前就有着旷世文明的古老民族,而支撑这些文明的依据是什么?其实就是老彝族文字!我们这些同胞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倘若再过几十年上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知道自己民族引以为荣的文字吗?甚至于将来的社会还会承认我们彝族曾经在历史上的文明地位吗?Y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苗族吧?苗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但因为其在历史上把文字搞掉了,最后是在**传教士斯莫莱、法国传教士贝尔特海、英国传教士伯格里等人的帮助下才得以重新创造文字的,所以苗族文字在社会认知上是稚嫩的,人们只知道“苗族文字的创造时间还不到两百年”这一说辞,看看这是个多么让人伤心的话语!现在的人们没有哪个会关心苗族文字的历史问题,都觉得在历史上这个民族没有文字,当然就更谈不上曾经的文明——你们说这公平吗?作为我们彝族是万不该重滔复撤的,因为我们的老彝文还没有被历史湮灭,我们的文字还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闪着熠熠的光辉。Y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正如不少的同胞所说的那样,在新彝文字的传播上他们花费了三十年,的确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小事,更不是说说笑笑就能了事的。就单在这一个层面上来说他们是应该累了,而作为我们要怎样看待他们?难道就仅仅是冷嘲热讽?尔后是相互间唠叨不休?其实都不应该这样——我们更应该用一颗热忱的心去安慰他们!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该放的地方,这样我们才可以上对祖宗下对子孙,也才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知道对于传承和发扬好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大家都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Y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彝族的父子联名谱是很悠久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吧,要是将来有朝一日有其他民族的学者要看我们的父子联名谱,倘若给他们看的恰恰是新文字版本的,而你却告诉人家说你的历史有多么多么古老多么多么悠久,大家应该想象得到人家会怎么想!——你这不是新创的文字吗?能记录那么古老的历史吗?你们彝族的历史真的那么古老吗?……想想吧,要是真的让那一幕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那么我们还怎么向逝去的老祖宗们交代?Y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然同胞们所说的也并非全错,汉族文字的确是经过几次改进了的,但这些同胞们还是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的文字和汉字在运用层面上不可比!大家看看,这汉字是在若干朝代来就一直占据着官方位置的,以主体文字的身份在社会上传播并运用着,而我们的文字在传播层面上是客体是处于劣势的,也就不可避免地欠缺了认知度。新文字固然在一定的区域里是被推行开了的,这里面的确也是耗费了很多前辈的大量心血,因此这些老前辈们是值得我们尊重的!Y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然而事物都是在变化着的,我们大家都不是先知先觉,我们也有预见不了事态发展结果的时候,那也就有了被现象迷糊了双眼和思维的空间,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要一下改正过来也并非易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当然我这样说也并非于这个事是毫无转机可言,只是我们要假以时日,不是说棚柴火焰高吗?这就要看大家都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的勇气了。当然同胞们所说的文字是在不断地改进中发展的,这个观点我是很支持的,的确没有发展就难以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首先把属于我们彝族老根本的彝文传播好了,把老彝文推向她应有的历史地位,之后我们才坐下来商讨将来彝族文字的走向,这样既不影响我们发扬传承老文字的意愿也不会妨碍将来文字的发展,当然这样一来我们彝族曾经辉煌的历史就更不会被掩埋。大家说说吧——这是不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YB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杨永祥,男,彝族,彝名(笔名)阿哲鲁仇直,大专文化,助理工程师,生于1967年元月,贵州省赫章县人,慕卧格妥阿哲(水西)嫡传后裔。当代作家协会会员,当代文学艺术中心作家委员会会员,新国风编辑部特邀诗人,赫章县彝学会理事。住赫章县可乐乡政府宿舍,喜欢彝族历史文化研究及诗歌创作,永恒不变的信念是:当太阳和月亮落下山那头,当索玛花美丽的身影飘落逝去,我依然有着深深的眷恋!电话:13595742786,邮编:553204。
原载:《毕摩文化论文集》
文字来源:中国彝族网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