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指路丛书》——人神世界的桥梁
作者 陈光明 李平凡等 2020-08-01
原出处:《贵州彝文古籍整理翻译研究》

在彝族的原始宗教观念里,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有生有灭,但灵魂不灭。就人而言,死后还留下三魂,在这三魂中,有一个称“偬”,它因为愚钝本份,也就守着土、火等葬场或墓地;名叫“倚”的,可以坐享其成,不劳而食,它的职则是被恭迎到祖灵位内,常要享受子孙后代的虔诚供奉;名叫“侰”的那位,它的命名就与不安份有关,因而注定了赋予它千辛万苦,沿着老祖宗进来的路线倒回去,到一个称之“翁靡”的地方,与老祖宗会合,寻找最后的归宿。就是叫“侰”的那位亡魂,它去“翁靡”很难,它的子孙更难,毕摩手里的《指路经》念动才是它的准入证。
40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指路经》的念动这一准入证的获得,亡魂“侰”的子孙要“打牛染红了山顶、打羊铺白了山腰、打猪填黑了山脚”地举行丧祭,或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或七七四十九天。毕摩几乎要念完所有的丧祭仪式经,念《献水经》、《献茶经》、《献酒经》、《供牲经》,盛情款待死者亡魂(三魂)和天地诸神;念《延请毕摩经》、《清毕摩根谱经》、《借助神力经》,请天上的毕摩神,毕摩的保护神,历代的的毕摩高人到丧祭场主持仪式;念《追杀司署(勾魂鬼)经》,使亡魂远离恶鬼;念《消除灾难经》,使亡魂脱离灾难;念《解除病疫经》,治愈亡魂生前的疾病;念《丧祭仪式大经》,向亡魂讲述一番人类的来源与发展的历史,演示一番浓缩了的人生的一般经历;念《解除冤愆经》,为亡魂解除与生俱来的冤过、父债子还、祖债孙还的冤债,在一生经历中所犯的各种过失、罪孽,取得清白的资格,以获取“指路”准入证;念《破死神.哭灵》,使亡魂与其亲友渡过最难熬的生离死别仪式关。40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指路丛书》中的亡魂“侰”的归宿是“翁靡”,再归宿是星空。翁靡:即中央故土,东、南、西、北分属金、木、水、火,序数为一、二、三、四,中属土,序数为五。翁靡直译为“五地”。彝族先民认为自己居住的地点属世界的正中,即“诺濮”,居住“诺濮”的人即“能素”或“尼苏”、“诺苏”等。因受叶落归根与祖宗崇拜观念的影响,故人死后归于祖,归于祖宗故地的“正中”,即翁靡。然而,各地所确认的“翁靡”不在同一个地方,如四川《指路书》中的“翁靡”(额木)在云南昭通、曲靖,贵州威宁等地;楚雄、红河等地的《指路书》确认“翁靡”也有贵州威宁草海一带或昭通,贵州的《彝族指路丛书》一致确认“翁靡”在云南的点苍山麓、洱海之滨。这一点,尤以大方《彝族指路经》说得清楚和形象,《爨文丛刻·指路经》在解释“娄慕密尼”这一地名时说,“娄慕密尼”就是“点苍山,”把“点苍山”和“点苍实液”两处形象比喻做姨妈亲,把“娄慕密尼”当作“牦牛徼外”不正确认识在这里得到了更正。这与其他的彝文文献记载的彝族先民什勺氏、慕(米)靡氏、举偶氏发祥于点苍山麓、洱海之滨的情况是吻合的。40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亡魂“侰”回归“翁靡”的旅程是充满了艰辛,甚至恐怖。《指路经》记录死者灵魂去“翁靡”归祖经过的或30余、40余、或50个地点,这些地点记录彝族先民一代又一代生活与迁徙的历史,它对山川河流等自然风光的描写、对迁徙途中艰难险阻的讲述等都是令人难忘的,有七十座山蜿蜒相连的米则山,道路崎岖,难以翻越;在愁次勾纪渡口,摆满了眼花瞭乱的各色新旧船只,辨认十分困难;纪妥打姆悬崖绝壁的攀越,也准备有眼花瞭乱的各色新旧缆绳,很难把握;惹那木体的原始森林里充满了恐怖,在那里:“虎啸如鼓响,熊叫如雷鸣,豹多如黑云”;到了古楚愁惹地方,荆棘丛生,遍地是毒虫,又有成群的野狗把道挡。难关是一道接着一道。40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三魂中“偬”的安置,即彝族的葬俗,《彝族指路丛书》提供了权威的记录,据《毕嘎苏》、《彝族源流》等载:出自笃氏家族的吐(其谱系为蠹笃雅吐——吐实楚——实楚姆——独姆哺——哺雅确——确恒舍——奢雅舍——舍雅啥——啥雅武——武雅僰,计以10代下传,实楚、乍姆、笃勒、笃慕、笃叟厄、笃武古等,均出自笃氏一族),(亦出自笃氏家族,其谱系为为:笃洛我——罗我鲁——鲁尼乌吐——乌吐苦——吐雅那——那乍姆,计有6代)一道,为米靡时期布僰毕摩流派有十大弟子之首,实楚与乍姆两位在布僰毕摩流派中的成就最高。实楚以“天、白、濮”(一种祀祖习俗)为标志或为号,兴起土葬,并同乍姆一道,制订“埋(土葬)的不能烧,烧(火葬)的不能埋”的章法。乍姆以“地、黑、诺”(另一种祀祖习俗)为标志或为号,兴起了火葬。彝族古代土葬之俗由吐实楚兴起,火葬之俗由那乍姆兴起。故彝族的丧葬习俗不惟火葬一种。唐代(南诏)以后,乍姆文化流派在彝族中占了主导地位,古人皆从之。外族人不明其究,误认为彝族一律实行火葬,并录入文献中。樊卓氏《蛮书》中,概念已模糊,樊氏虽然说“乌蛮火葬、白蛮土葬”,但他也误认为“白蛮土葬”是依“汉法为墓”。宋元后的汉文献的记录大多只有火葬这种习俗,且认为只习这种葬俗,以致讹传千百年。40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亡魂“侰”在毕摩的引导下,经历了千辛万苦后,终于来到了叫“祝斋苦”的地方,《彝族指路丛书.卷七》写道:“到吉苏博卧,望见祝斋苦,在祝斋苦,三位天君,守在祝斋苦,分开迎送者,迎者爷古匹,送者德啥妣,迎者往里走,送者泪淋淋,送者洪汝里,送者董默妻,送者返回家,全都返回家,骑马返回家 。到了祝斋苦。祝斋苦,又叫则额法,又叫笃恒补,有三个名称。......天黑星辰出,祝斋苦门庭,三位天君,守在祝斋苦,分送生死者,死者骑魂马,快如纺车转,死者的猪牛,如红柿满枝,送到翁峨吐。送者拄青杖,在人间,在欧古之外,死的去翁靡,活人魂归来。” “祝斋苦”有“欧吐峨阁”和“欧那峨奏”两道大门,沽色尼、能色能、布色啻三位天君在此分辨送生死者,即亲友等活人的灵魂与死者的灵魂“侰”,生者和死者的灵魂是不可兼容的,三位天君把死者的灵魂“侰”放进“欧吐峨阁”和“欧那峨奏”两道大门同时,把生者的灵魂挡在了门外。如果说《彝族指路丛书》人神世界的桥梁的话,沽、能、布三位天君就是这座桥梁的守护者。40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死者灵魂要居住三年三月三天的“翁靡”,那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在那里,有永恒的自然恒温,无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稻谷和荞子的茎杆粗如碗口,谷粒荞粒斗样大,死者灵魂尽可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尽管如此,还是不能与茫茫的星海相比,天上的太阳才是君长的归宿,月亮才是臣子的归宿,称之“帝星”的北极星才是毕摩的归宿,满天的星斗任黎民百姓去寻找归宿。在这里,把星辰崇拜与等级观念有机地融合到一块。40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指路丛书》的前言说:“在彝族人民的想象中,山川险阻,路途遥远,且多险的归途,非如此(指披坚执锐)不足以自卫,人们常常是根据人世间的社会实际去构想人死后的情景,亡灵披挂上马回故土,说明彝族先民在迁徙中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是历史的折射。”在丧祭场出发前,毕摩要亡魂“侰”“握鞍鞒撵牛,身穿上战甲,手中握战戟。” 顺利地从人神世界的桥梁上通过。40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来源:阿洛兴德博客)40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肖敏 编辑: 肖敏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