ꄔꊒ “都再”释义
作者 朱文旭 2017-02-22
原出处:彝族人网

   最近看到《彝族人网》上有人说:“ꊒ(则、再)就是没有什么‘祭祀’‘迎接’的意思。但是ꄔꊒ(都再)的ꄔ(都)有‘讨要’的含义。ꄔꊒ(都再)的ꊒ(再)有‘赔偿’的意思。我认为ꄔꊒ(都再)实际上是由动词ꄔ(讨要)和动词ꊒ(赔偿)构成的联合动词词组。其中ꄔ(都)的意思为‘神界讨要斯惹阿比的命金’;ꊒ(再)的意思为‘人间赔偿斯惹阿比的命金’。 ” 我看后觉得有必要讨论讨论,需要匡正谬误。

  该文说“都再”不是“祭火”,“都格”不是“玩火”,“都沙”不是“送火”。不管从词语搭配和语义都是“祭火”“玩火”“送火”无疑。该作者认为“ꄔꈩ根本就没有‘玩火’的意思,因为ꄔꈩ那天,人们没有‘玩火’,而是聚集在一起,女青年们举行ꊒꑻ、ꅂꇈꉘ(朵洛荷)演唱,男人们举行斗牛、赛马、斗羊、斗鸡、摔跤、选美等娱乐活动。” “都沙”即“送火”问题,也认为“人没有办法离开火,不可能把火送走!”在此我不想多解释,其实火把节期间展开的活动都应该是属于“玩火”的范畴。“玩火”不能狭隘理解成真正的“玩火”。这里“送火”送走的应该指的是火神到了火把节结束时就应该回归故里了。

  该文还说“ꅂꇈꉘ(朵洛荷)是所地彝语‘该滚了’的意思。ꅂ(朵)意为‘滚’。”火,什乍话念“都”,所地话念“朵”。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怀疑这个词是“火”之义。不太可能解释成其它意思。除非是确实不懂彝语的人。“洛”是个后缀语气词。“荷”其义为“演唱”。“朵洛荷”可以翻译为“演唱火之歌”。笔者多年前曾经到凉山各地民间进行过一些田野调查。当地干部和群众都一致说“朵洛荷”就是演唱火把节之歌。没有听说有其它的说法。不知该作者的说法根据是从何而来?或者说是从什么资料上得来的?

  另外该作者拿现代的《彝语大词典》来考证和进行比较研究历时词语,以今证(说)古,似乎本末倒置。凉山彝语有些古语在现代彝语里已经失传。例如彝语古语“北方”叫“木克”,口语叫“以务(水头)”;古语“南方”叫“木务”,口语叫“以木(水尾)”。“象”即大象古语叫“伙、伙莫”,口语叫“勒、勒务”。现代凉山彝语“伙莫”被一些“文化人”猜测为“骆驼”而以讹传讹。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毛诗古音考》:“盍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搞历史和文化的人如果不懂语言学常识的话,就会出现对历史上的人名、地名、物名等训诂上的错误。世人都知道的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出版社1986年)在出版后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批评,就是因为作者在书中犯了很多训诂学上和方法论方面的错误。

  学风上一种是怕“泥古”,也就是崇拜和相信前人或名人,怀疑前人被认为是大不敬。清代中叶以后有些学者改变了过去一味的泥古之风气,有些人大胆地站出来对前人的东西表示怀疑。学风上另一种是怕“疑古”。也就是凡是前人的东西都表示怀疑。在学术上既不能盲目崇拜古人也不能盲目怀疑一切。学术研究要胆大心细,既要敢于怀疑古人又要擅长做钩沉索隐的求证工作,但要注意一点,绝对不能盲目地乱猜疑。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远古流传下来的重大节日,在它流传过程中必然有数不清的民间传说流传下来。但这些民间故事是节日流传若干千年后才产生的,所以不能本末倒置以故事去考证其名称。更何况很多故事是牵强附会的。我也收集了一些火把节故事,老百姓确实认为火把节是故事同时发生的。不可避免的有些所谓的德高望重的人当然也对此确信无疑,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笔者过去因为怀疑大家所说的“都再” 意为“赔火”的说法。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比较研究,从词义搭配情况和语义学角度,“赔”的说法说不过去。

  “都再”二字,“都”义为“火”。 “再”其实就是古代彝语“祭”。古语念“再”,现代彝语念“祭”ji。 例如彝族过年向祖先献酒、献肉、献饭“祭祖”彝语念“阿普波祭”a-pu-bbo-jy。这个jy就是“祭”字的现代读音。大家知道,藏缅语和汉语有共同起源的亲属关系,很多底层词汇是原始共同语沉淀下来的。换句话说,这些词语根本说不清楚是借词还是本民族固有词。只能叫共同语底层词汇。

  “祭”字上古音是精纽月部念tsiat,中古音是精母祭韵念tsiei。 现代汉语念( )ji。汉藏语上古音有不少在彝语中保留了下来。“祭”彝语读tsiat(再)就是上古汉语的读音。

  “再”就是“祭”,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地区读 ,只有闽、粤语部分地区还读tsi(再)。苏州tsi,温州tsei,梅县tsei,广州tsai,阳江tsai,厦门tse,潮州tsi,福州tsie,建瓯tsi。 这些读音都与彝语一样读“再”。

  这里顺便提一下,火把节是彝族崇拜火的一种传统文化。笔者前后历时十几年进行田野调查,进图书馆查阅资料,翻遍了积满灰尘的古装书,搜集古今有关火把节的诗词和歌谣以及西南地区各民族火把节民间故事,本来准备花几年时间好好写出一部彝族火把节的书。可是为了尽快赶在当年火把节之前面世。最后草草完稿,当年《彝族火把节》就出版了。虽然不是很满意,但至少在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论争中可以以此作为彝族火把节资料根据。

  后来听说火把节作为中国很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要求“非遗”。听说当时抱了很大希望,但是提供的“非遗”材料可能与地方官员专业水平有关,要么轰轰烈烈要么大红大紫。国外专家看后被否决了。我听有关人员说当初对其难度可能准备不够。这么重大节日没有“非遗”成功太遗憾了!

  本文所言仅供有兴趣者参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2017年2月22日于中央民族大学)uU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措扎慕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