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6月11日召开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暨文博事业杰出人物表彰、颁证、授牌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继2008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我区有《彝族源流》等2部彝文古籍进入之后,我区又有10部彝文古籍古籍列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并于6月12日在京公布。这10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彝文古籍是,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收藏的《摩史诺沤苏》、《彝族诺沤书》、《爨文丛刻﹒玄通大书》(二卷)、《摩久苏》、《摩史丧仪书》、《摩史叙史书》、《祈福习俗书》,地区档案局收藏的《彝家宗谱》(一卷),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译审王子国收藏的《算天 罡》(一卷),威宁县民宗局古籍办李幺宁收藏的《苏巨黎咪》(又名《舍纠伟》一卷)。这次列为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中,有民族文字13个文种266部古籍,我区就占了10部,《摩史诺沤苏》还作为向国庆献礼特展的展品荣幸地进京参加展出。
《彝族诺沤书》等10部彝文古籍古籍列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与我区能一次获得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一样的,即反映出我区彝文古籍在贵州省的代表性,也展现出彝文古籍由单位与个人收藏的多样性实际,同时,在这次全国个人申报的14家中,我区就占了2家,且得以进入,这对我们今后的民间古籍保护工作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这次的申报成功,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本着对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为了以评审工作为抓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古籍保护制度,加强对古籍保护工作的管理,加强对珍贵古籍的重点保护,推动单位改善古籍保护条件,以此带动古籍保护工作的科学、规范、全面、持续开展等目的,及时了解掌握信息,随时与国家和省的古籍保护中心沟通,吃透相关规则,对相关单位和个人收藏的30余部彝文古籍进行年代与版本、内容与价值作出鉴定,并在此基础上作积极认真的申报。
彝文古籍保护工作必须与经济、文化建设相结合,需要运用更多科技手段进一步协调彝文古籍古籍保护的开展。通过《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选等一系列新颖的思路,必将塑造更多中国、贵州、毕节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