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地区20部彝文古籍进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作者 王继超 2010-07-18
原出处:彝族人网

2008年3月1日,我区的彝文古籍《彝族源流》进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09年6月,《彝族诺沤书》、《彝家宗谱》、《摩史诺沤苏》、《爨文丛刻﹒玄通大书》(二卷)、《摩久苏》、《摩史丧仪书》、《摩史叙史书》、《祈福习俗书》、《苏巨黎咪》、《算天 罡》(一卷)等10部古籍进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今年6月中旬,在申报的33部古籍中,又有《宇宙人文论》、《阿鲁玄通书》、《扯勒丧仪经》、《洪水泛滥记》、《那史释名经》、《彝家大通书》、《水西彝族解冤经》、《祈福消灾大经》、《彝史辑录》等9部彝文古籍进入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经过三次申报,我区已有20部彝文古籍进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批古籍,分属两家单位和两家私人,其中,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收藏的有17部,地区档案局和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退休译审王子国与威宁县李幺宁收藏的各1部。
q5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SC_9468.jpg
q5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这20部专家权威认证的国宝级古籍中,《彝族源流》、《彝族诺沤书》、《宇宙人文论》3部古籍依次进京参加特展。我区的彝民族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彝文古籍卷帙浩繁,国家有关机构和民间的收藏在6000部以上,其得天独厚,且独具特色,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目前,切实抓好民族文化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是现阶段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民族文化服务全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战略的具体体现,彝文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必须与经济、文化建设相结合,在这种背景下,还需要运用更多科技手段进一步协调彝文古籍古籍保护的开展。在地委行署和民族工作部门的有力领导下,紧紧抓住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契机,力争多部古籍进《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势在必行。尽可能地改善藏书的条件,扩大藏书量,为下一步地区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申报国家古籍保护重点单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保护与开发利用彝文古籍工作的奋斗目标。q5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