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至25日,由楚雄师范学院、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滇中非遗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讨会在楚雄师范学院召开。
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田兆元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范俊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杰文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胡迪雅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博士生导师甘代军教授,云南民族大学昂自明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兴帜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博士生导师黄龙光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永帅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阳清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媚玲教授等来自17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60余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
楚雄师范学院校长杨桂红为会议致辞。杨桂红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纽带,第五届滇中非遗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挖掘地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以会议为契机,楚雄师范学院“数字人文教学实验中心”成立。杨桂红为中心授牌。中心将依托学界权威学术资源,着力打造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服务文化传承和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科研平台。
本次会议设7场专家学术报告,与会专家田兆元教授、范俊军教授、王杰文教授、吴兴帜教授、黄龙光教授、甘代军教授、胡迪雅教授围绕会议主题分别开展了题为《仪式美术——边疆族裔文化认同与图像叙事》《非遗保护法规与少数民族语言遗产》《民俗博物馆的剧场化与表演研究——兼论中国各地皮影博物馆的实践》《“两创”视角下非遗学校教育的概念发展、价值逻辑与资源开发》《守正创新:非物质遗产价值分层与呈现形态》《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的现代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三维向度》的主旨报告,为非遗保护传承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
本次会议设青年论坛、学科专业建设暨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点建设论坛、语言文化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论坛三个分会场,举行了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深入语言文化学院,悉心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建设、硕士点建设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等工作。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前往牟定县国家级传统村落江坡大村和美丽乡村牌坊村,实地调研了左脚舞、梅葛等非遗项目,并开展民族原生态舞乐玛咕舞、三胡乐文化调查。
楚雄师范学院副校长彭燕梅出席大会闭幕式并讲话。彭燕梅指出,此次会议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贡献了集体智慧,学校将立足地方民族文化,持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推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稳健发展。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有效深化了非遗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实践,促进了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推动了学校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供稿:语言文化学院;审核:马建荣;编辑:袁双云;责编: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