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是专门主持祭祀活动的祭司,是在仪式现场念诵经文以沟通、调解人与人、子孙与祖先、人与自然及其神灵的中介,是毕摩原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弘扬者,是彝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归纳总结与创新升华者。
毕摩原生文化是以万物有灵观为理念,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及祖先崇拜为信念,祈祷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诞生的原生传统文化。它是以古籍文献和口传文献为载体,以毕摩原生仪式为表现形式的原始、朴素、独特的彝族传统民俗文化,内容涵盖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天文历法、地理民俗、文学艺术、教育伦理、医药卫生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系,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彝族的思想道德教化理论,以人与天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为普遍的道德要求,提倡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表明了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它贯穿于彝族民俗文化始终,包括饮食文化、婚嫁文化、节庆文化、丧葬文化等。它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1月,毕摩古籍文献被列入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文献遗产,国家档案局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推荐彝族毕摩古籍文献为“世界记忆遗产”;2014年11月,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彝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彝族古代诸多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题记
居住在中国云、贵、川西南三省的彝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勇敢善良的民族,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古彝文,建立过古滇国、夜郎国、南诏国及罗甸国等诸多政权,创造了青铜器、漆器、天文历法、毕摩文化等众多古代文明,并用彝文对彝族社会历史、天文历法、宗教礼俗、哲学思想、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作了大量的著述,而其中的毕摩原生文化犹如一颗颗散落在民间的璀璨夺目的明珠。随着彝族老毕摩们的相继辞世,许多口诵文献也随之而去,特别是许多古籍文献将成为无人能解的天书。抢救文献、抢救毕摩文化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已出版发行的《毕摩原生文化系列研究》丛书3卷 本史巫果摄)
为了及时抢救、搜集、整理、保护、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濒临消失的彝文古籍文献和口传文献,四川小凉山马边的一对彝族毕摩后裔父女立克达曲、立克阿妞,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积极态度,担负起抢救、传承毕摩原生文化的重任,毅然成为为数不多的“拾珠者”“串珠者”“藏珠者”和“传珠者”。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2021年10月,由父女俩精心编撰的《毕摩原生文化系列研究》丛书(共3卷),成功申报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并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丛书正文内页 本史巫果摄)
《毕摩原生文化系列研究》共分为3卷,共有21章78节160万字130多张照片,由前言、序言、目录、正文、后记五部分组成。全书叙述部分是汉文,经文和经词部分采取彝汉两种文字对照翻译编排。本书是历史上第一次将散落在大小凉山彝族民间的毕摩经文、经词和160多卷毕摩古籍进行搜集、整理、翻译而成;它保护、传承和弘扬了古老而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为民间毕摩及学徒们提供了系统地学习毕摩文化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也为相关学者、彝学爱好者、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进一步研究传播毕摩原生文化及彝族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一套集研究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民俗文化系列丛书,也是一部集毕摩原生文化与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系列丛书,对助推彝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丛书彝汉两种文字对照翻译编排页面 本史巫果摄)
该丛书第1卷《毕摩的起源及流派》分3章,主要包括毕摩起源、毕摩原生文化、历史名毕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一是叙述了毕摩的概念、贡献、职能、地位、禁忌及毕摩法器,阐明了毕摩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创造、使用、传承古彝文,总结、归纳、规范了彝族传统民俗文化,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红白喜事礼仪;二是叙述了毕摩的起源及形成;三是列举了毕摩及其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九大谱系流派;四是阐述了毕摩的发展变迁。第二部分,叙述了毕摩原生文化的概念、源流、内涵、传承及作用,阐明了毕摩原生文化的世界三界观、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天人合一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七大内涵 。第三部分,叙述了彝族历史上对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魏勒邱普、提毕乍姆、阿苏拉者等著名毕摩大师的生平事迹,讲述了他们在不同时期为毕摩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2卷《毕摩的一生》分7章,讲述了毕摩世家的一名男婴从出生到成家立业,再到中年,最后走向人生终点的人生轨迹。叙述了婴儿的诞生、学习毕摩文化、结婚、中年及逝世等关键节点的民俗礼仪,重点阐述了订婚礼、结婚礼、求育生子仪式、彝族年期间的祭祀活动及各种仪式、毕摩逝世的丧礼。详细梳理了一位毕摩从出生到逝世的历程。
第3卷《诠释毕摩安灵》分11章,主要讲述了彝族葬礼与祭祖、安灵的过程。葬礼部分主要叙述彝族葬礼的种类和分类,种类包括野葬、岩葬、石棺葬、火葬、土葬、水葬等,分类主要分为普通葬礼和特殊葬礼。祭祖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驱遣索命魔、祭祖缘由、祭祖准备、祭祖迎宾和祭祖驱魔,重点叙述了祭祖仪式的各个程序。安灵部分主要叙述制灵、祭灵、净灵和送灵的仪式程序,所有仪式完毕后,将祖灵护送至宗族藏放祖灵的箐洞进行集体安葬。
本丛书第一作者立克达曲,男,彝族,生于1967年6月,四川马边人,法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先后从事畜牧、森警、民警等工作。兴趣广泛,爱好体育。热爱读书,喜欢写作,曾在《草与畜杂志》《中国林业》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与作品。
(第一作者立克达曲在研究毕摩彝文古籍文献 受访者提供)
立克达曲出生在毕摩世家,是毕摩吉克惹史的后裔,是历史上著名毕摩宗师阿苏拉者的直系后裔31代弟子。据他介绍,身体里流淌着毕摩的血液,遗传了毕摩的基因,加之自幼受毕摩原生文化的熏陶,对研究传承毕摩原生文化情有独钟。二十多年来,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年休假,自费租车加徒步的方式,不仅在四川马边周边搜集古籍文献资料,而且多次跋山涉水来到凉山腹地龙头山(阶依硕罗)周围的美姑、昭觉、雷波等地搜集文献资料,拜访著名毕摩,住在毕摩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全程跟随毕摩观摩仪式现场,并就相关仪式程序及其背景意义与毕摩们进行讨论、分析,就经文中不明确之处请教著名毕摩。走遍了大小凉山彝区2个市(州)5个县(市、区)20多个乡(镇)的山山水水,行程达10000多公里,大部分工资和积蓄全部开支在其中。其间,遇到过塌方、泥石流等危险路段;遇到过经苦口婆心作了不少思想工作才愿将真经借阅、拍照、复印的情形;也遇到过用古彝文撰写的毕摩古籍文献经书难以理解和翻译,有时一句难解的经文(或经词)需要查阅很多资料、请教多位毕摩,甚至要专门到凉山美姑等地请教著名毕摩,需要几天甚至半个月时间才能译成的问题。先后共搜集了散落在民间的160多卷内容丰富、价值极高的毕摩古籍文献和大量照片,并将其整理成约180多万字、600多张照片的书稿,在此基础上加以比对、分析、归纳、总结、整理、翻译,并结合仪式现场加以研究,撰写了诸多论文与著作。2011年7月,撰写的专著《阿苏拉者》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2013年9月,曾在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毕摩文化论文集》及有关刊物上发表《论毕摩鼻祖魏勒邛普》《论毕摩神铃所折射的彝族古代文明》等10余篇彝学论文;2021年10,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毕摩原生文化系列研究》丛书3卷;2022年年底,将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30万字的专著《赎魂》。
立克达曲曾应邀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彝族文化学术会议。2012年8月,应邀参加由贵州省彝学会在毕节市举办的“中国毕摩文化论坛”;2014年11月,应邀参加在四川西昌市召开的“第十五次滇川黔桂彝文古籍协作会暨第十次全国彝学学术研讨会”;同年,应邀参加由贵州省彝学会主办的在毕节市百里杜鹃召开的“全国彝族毕摩祭祀文化交流会”;2017年2月,受日本独协大学邀请,以中国彝族毕摩文化学者身份到日本独协大学开展学术交流;2020年1月,应中央电视《味道》栏目的邀请,作为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人及彝族学者的身份,在节目中介绍推荐毕摩原生文化、古籍文献及彝族传统饮食文化,节目在央视10台播放后,让全国乃至世界了解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出了贡献。
(第二作者立克阿妞 受访者提供)
第二作者立克阿妞,是第一作者立克达曲之长女,彝族,生于1991年8月,四川马边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中共党员,现就职于凉山州政府部门。
立克阿妞出生在毕摩世家,受父辈耳濡目染影响,酷爱彝族传统文化,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用文字记录彝族民俗文化及生产生活习俗。2017年9月和2019年4月,分别在省级刊物《法制博览》和国家级刊物《西部论丛》上以独立作者名义发表《凉山地区毒品治理模式质评》 《法院的现代面相——读<变迁与改革---法院制度现代化研究>》等作品。与父亲共同撰写本套丛书,传承和记录了宝贵的彝族传统文化,为拯救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为丛书作序的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院长曲木铁西 受访者提供)
本丛书由曲木铁西作序。曲木铁西,彝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现任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院长。他在序言中对该丛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丛书将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毕摩文化的研究,也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西南民族大学彝学会专家认为,该丛书的出版“对彝学学术界而也,是一次重大的革命”。
立克达曲说,该丛书的出版,不仅仅是我和我女儿两人的功劳,有许许多多的领导和朋友们都给予了无私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向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立克达曲说,毕摩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该套丛书只是冰山一角、表皮一层。我将趁部分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的老毕摩们还健在,与同行们一起继续抓紧时间搜集、整理、翻译种类繁多的古籍文献和口传文献,深挖、提炼、抢救、升华毕摩原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让“死”文献变成“活”文化,展示彝族古代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完善充实中华优秀文化宝库,将彝族优秀文化推向国内外。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