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彝族特色旅游小镇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李金发 2017-03-15
原出处:彝族人网

   
N4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前,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工作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如何防止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千城一面的片面化现象,如何将现代城镇文化与各地各民族传统传统文化相互兼容,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学术命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2016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之后,全国各省市纷纷出台了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或方案,但是这些规划或方案,多为宏观性框架,目前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如何建设并无具体的经验可循,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为响应国家特色小镇建设的号召,为彝族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提供智力支撑,2017年2月6日,在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党委政府支持下,由富良棚乡党委、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彝族特色旅游小镇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富良棚乡塔冲村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5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彝族毕摩、基层文化工作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富良棚乡正在启动省级民族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工作,塔冲村属于彝族特色旅游小镇的重点建设村寨,因此,本次研讨会是学术界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将高端学术研讨会放在文化原生地民族聚居村寨举行的一次学术盛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

  6日上午8点半,研讨会举行了开幕式,就坐主席台的领导和嘉宾有:峨山县委宣传部部长田海泉、富良棚乡党委书记靳联明,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Mark,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毛巧晖研究员、普忠良博士,云南民族大学吴兴帜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罗江文教授,云南民族大学昂自明教授。开幕式由云南师范大学黄龙光博士主持,开幕式上,富良棚乡党委书记靳联明首先致欢迎辞,田海泉部长作了讲话,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教授等嘉宾代表作了发言。开幕式后进入了主题发言阶段。上午进行主题发言的专家依次为:林继富、毛巧晖、何大勇、罗江文、吴兴帜、昂自明、蔡富莲、罗明军。下午14点—18点为研讨交流阶段。作为会议的组成部分,会议前一天,研讨会还组织专家学者对集镇开新街仪式、村寨危房改造、彝族村寨祭祀文化作了实地田野考察。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45篇投稿论文,入选31篇参会论文。这些论文主题集中,从多维视角对民族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以及民族文化融入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参会学者们的研讨发言,有如下特点:从主题上来看,研讨交流主要集中在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彝族特色旅游小镇如何建设这两个主题;从类型来说,分为理论研讨和具体实践探讨两部分;从研究视角来看,具有客位的研究视野,也有主位的研究视角;从研究范式上看,既有一般性的理论与经验总结,也有聚焦性的个案调查;从地域上来看,具有国内的经验总结,也有国外的案例解读,体现出了小地方大视野的学术取向。

  中央民族大学的林继富教授作了题为“民族特色旅游小镇的文化融入研究”的发言,指出中国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建设需要以“特色”为根本,“特色”的中心是文化,要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民族特色小镇建设之中。文化融入要遵循地方文化传统逻辑,以契合当代民族小镇居民生活为前提,做到民族特色小镇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关联,相互依托。民族特色小镇的终极目的不是旅游经济,让当地人生活富裕、精神富足、安居乐业才是最终目的。他指出,峨山具有丰富的彝族历史文化底蕴,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缺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峨山县建设彝族文化大县、富良棚建设彝族特色旅游小镇中的一个短板。

  中国社科院的毛巧晖研究员作了题为“微信时代的非遗保护:文化空间与民间文艺的重构”的发言,她指出互联网改变了行业状态,也重构了社会生活环境。微信的产生,也给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文化空间,“双重勾连”和重构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民间文艺的表达。在当前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心和边缘是相对的,也是互为整体和联系的,一定的条件下,在某些领域内,边缘也可以成为中心。民族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中,一定要积极利用微信等现代自媒体传播渠道。

  云南民族大学的何大勇教授作了题为“峨山富良棚彝族民俗中的尊龙文化”的发言,他介绍了流传在峨山县富良棚、大龙潭等乡镇的彝族“龙蛇”文化,如大英雄阿龙骑飞马坠滇池而亡的民间神话传说、未嫁女玛伙妮的故事、咪嘎哈社祭等,指出这一地区存在较为独特“尊龙”文化,反映了远古人蛇婚神话文化,并且与日本三轮山传说具有文化相似性,这些文化遗存至今尚未被外界充分关注和发掘,他建议在峨山县或富良棚乡的彝族文化传承和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中,增加当地彝族独特的龙文化内涵。

  云南大学的罗江文教授作了题为“彝语和汉语接触的层级性”的发言,他指出在地方政府未有效开展和建立彝语传承发展措施和机制的背景下,峨山县的彝语处于自然传承的状态中,体现出差异性和层级性,正在经历:彝语为主—彝汉双语—彝语消失完全转用汉语的三个过程。峨山县大龙潭乡的彝族村寨多数已经处于第二个向第三个过程的转变中,再过若干年,大龙潭乡彝族村寨的彝语将完全失传。现在富良棚乡的彝语正在处于第二个过程中,希望峨山县或富良棚乡党委、政府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出台制度,积极抢救和保护彝族语言文化。

  云南民族大学的吴兴帜教授作了题为“旅游情景中的文化遗产原真性研究”的发言,他指出文化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二者具有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文化旅游的真实性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不尽一致。文化旅游的真实性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间互为影响,在不对等的情况下,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会一味迎合文化旅游,发生变异、失真、空壳化,进而丧失主体性地位和文化话语权,如“新丽江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案例。因此,在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开发中,要始终搞清楚“谁的遗产”,先对文化遗产原真性进行分清,理顺哪些“可让与”,哪些“不可让与”。

  云南民族大学的昂自明教授发言指出,彝族特色旅游小镇要主打彝族文化牌子,抢救和保护地方彝族文化,没有彝族文化旅游小镇注定不可能成功,在开发的过程中,要防止对彝族文化的功利性借用。在彝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中,要注重对语言、文字、仪式、民间文学等方面的抢救和保护,特别是彝语口头传统和母语文学,同时,要制定出地方彝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彝族特色旅游小镇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西南民族大学的蔡富莲教授作了题为“凉山彝族毕摩文献《奴图》与彝族对麻风病的认识”的发言,她从医疗人类学的角度指出,受文化分类与疾病认知有限的影响,凉山彝族对麻风病群体畏而远之,传统彝族社会中的麻风病群体往往受到地方社会文化的隔离,对麻风病群体缺乏关怀。在当前,这种传统文化的惯习仍然在一些地方延续。

  云南师范大学的黄龙光博士作了题为“文化空间视野下民族特色旅游小镇民俗文化的公共实践”的发言,他首先谈到了峨山彝族花鼓舞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展演力,指出彝族花鼓舞非常有希望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然后,他从理论方面借鉴美国公共民俗学,指出文化空间视野下民族特色小镇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公共实践,主要包括民俗文化的静态展示与动态展演,由民俗文化主体和具有乡土文化关怀的公共民俗学者共同协商组织实施。文化持有人要恪守文化主体身份,避免被地方政府、商业资本与学术专家等客体化。民族特色旅游小镇的民俗文化公共实践,亟需形成政府支持、民众参与、公共民俗学家介入的良性互动局面。

  云南社科院的罗明军研究员作了题为“云南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心理的影响”的发言,他从丰富的案例入手,指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对当地人的生计、民族意识、文化环境、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影响,民族旅游对于民族心理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类型。在民族旅游开发中,需要正确面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不断调适,使两者有序和谐发展。

  云南民族大学的陈燕交流了《旅游开发中的云南少数民族特色小镇:机遇、挑战与发展》一文,她指出,旅游开发给云南少数民族特色小镇带来了机遇,同时面临挑战,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人员拥挤、环境污染、外来资本的圈地运动、小镇空壳化、过度开发、精神文化污染与文化贫困、被商业化挟持等,这些经验教训需要汲取,从而在新一轮特色小镇建设潮中实现小镇可持续性良性发展。

  中国社科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的普忠良博士交流了《彝语神鬼名词释义及其神灵信仰文化》一文,他指出,彝族具有丰富的原始信仰文化,信仰文化深深影响着传统彝族的社会生活、农业生产、习俗仪式、文学叙事,从语言、词汇方面来看,彝语中的神鬼名词的释义中具有一套内在的本土知识文化逻辑,这些地方性知识需要研究和发掘出来,古为今用。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蕴含着普遍的道德观念和公共伦理价值,这些传统价值观多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和兼容。

  中央民族大学的董小慧博士交流了《彝族服饰刺绣手工艺传承与开发》一文,她指出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及审美情趣的集中呈现,刺绣在彝族服饰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彝族刺绣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峨山彝族刺绣有几十种针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目前,峨山刺绣在新形势下,进入了创新发展之中,当前需要因势利导,使其形成文化遗产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红河学院的龙倮贵教授交流了《略论彝文文献保护和传承》一文,指出指出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精髓,没有毕摩文化就没有彝族文化,在彝族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中,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大对地方毕摩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过去的实践经验表明,光靠底层毕摩、专家学者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真正抢救和保护好毕摩文化的,现在到了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时候了,这样才能真正培育出专业人才、保障毕摩文化抢救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彝族特色旅游小镇中一定要融入和展示彝族宗教文化。

  红河学院的李金发博士交流了《峨山富良棚彝族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之思考》一文,他从学者和当地人的双重视角来切入,指出彝族文化是彝族特色旅游小镇成败的关键,是旅游小镇的灵魂。目前峨山县富良棚乡在彝族文化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两方面发展滞后,特别是彝族文化的保护中,存在文化视野狭窄、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力度薄弱、保护措施单一、保护内容肤浅、保护目的功利、保护平台与制度缺乏等现状。在建设发展中,需要人、文、地、产、景同构并整体和谐发展。

  红河学院的高文博士交流了《峨山县成立县彝族文化研究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文,他从平台建设和制度创新两方面出发,指出峨山县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在当前建设彝族文化大县、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特别是缺乏县级彝族文化研究的平台、创新的智库和制度设计保障。当前峨山县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事业面临尴尬,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方面,峨山县从解放初的“标兵”“先进县”变成了现在的“落后者”。第二,在彝族文化研究方面,起了个早却赶了个晚。第三,在与周边市县的民族文化产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第四,本土彝学研究火种尚存但散落分布,力量弱小。因此,峨山县若要发展彝族文化产业、开展地方旅游经济建设,必须尽快成立县彝族文化研究所。

  红河学院的平慧博士交流了《彝族土掌房旅游开发与保护状况调查》一文,她指出滇中滇南彝族村寨旅游建设中,不仅要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保护也非常重要。滇中、滇南的传统彝族土掌房,不仅是居所,而且还承载着农业生活、民俗文化空间、宗教祭祀功能、集体主义精神,较为集中地展现了彝族传统村落文化。彝族村寨的乡村旅游建设中,必须想办法保存和展示彝族古老的土掌房,不能总是用现代西方钢筋混泥土建筑来全部取代地方传统彝族民居。

  红河学院的柏绍荣副教授交流了《特色旅游小镇开发中的文化性设计初探》一文,他从环境与视觉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其实际参与的案例,指出彝族特色旅游小镇需要展现彝族文化形象,凸显彝族文化符号,将彝族文化元素分布和融入进旅游细节中。地方彝族文化元素和符号需要提炼才能产生,只有丰富的彝学研究成果才能支撑起彝族文化审美形象和精神符号的提炼过程。富良棚彝族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事业中,环境美化、视觉传达、形象塑造、符号展示、文化产品设计等工作是和地方彝族文化研究的发展紧密联系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杞如福博士交流了《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富良棚彝族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思考》一文,他指出富良棚乡的经济基础薄弱,自主建设能力较低,主要依靠于政府政策支持,民族特色旅游小镇起步较晚,需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他比较分析了新平县戛洒镇的民族特色小镇发展案例,指出需要旅游供给侧和旅游需求侧相匹配,以便因地制宜规划,形成错位布局和特色发展。

  石屏县史志办李朝旺交流了《彝族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与彝族民俗节日传承》一文,他指出,在彝族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中,要用彝族传统文化内容来打造人文景观,彝族服饰、彝族歌舞、彝族民俗节日不仅需要在村寨层面传承,而且还需要进入小镇,填充旅游小镇的文化旅游内容,塑造旅游小镇的旅游形象,打造旅游小镇的文化品牌。

  峨山县民委的李增华交流了《彝族毕摩源流、职能及其文化传承贡献》一文,他指出,彝族毕摩文化在彝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毕摩既是宗教祭司,同时也是彝文的传承者、彝文古籍的保管者和乡土礼俗社会的知识分子。但是目前,峨山县的毕摩文化处于濒危之中,需要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

  中央民族大学的文智硕士交流了《彝文传承与彝区旅游》一文,他以当前贵州彝区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为例,指出彝族古老的文化是彝族特色旅游小镇的灵魂,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需要注重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彝语和彝文必须得到传承和展示。

  云南大学的昂晋硕士交流了《古今礼、法与民俗关系讨论评述》一文,她指出民俗活动中包含了礼和法的成分,在乡土礼俗社会中,礼俗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民间礼俗需要传承创新,它既是国家成文法的重要补充,也是当前凝聚乡村民众及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辅助力量。在彝族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中,需要传承好彝族古老的礼俗文化。

  云南民族大学的方潇硕士交流了《峨山彝族自治县火把节取火仪式考察》一文,她指出火把节取火仪式是彝族古老的习俗,在现代彝族文化构建过程中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征用”,进行了“移植”和文化含义的重新“解释”,此过程中原生性文化内涵发生了流失和变异,需要使开发活动和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双赢。

  峨山县委的黄丽蓉交流了《龙都特色集镇建设视野下文艺原创力的培育与提升》一文,她指出富良棚乡彝族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中,必须从思想观念、人才队伍、扶持机制上下功夫,培育和提升乡土的文艺原创力。

  峨山县政协的普发彪交流了《彝族龙虎文化在富良棚的展现与现实意义》一文,他指出富良棚乡具有不为外界所知的浓郁的龙虎文化,如九隆神话、支格阿龙的故事、祭龙仪式、虎崇拜、狮虎傩戏等,这些乡土彝族文化文化不能任其失传,在彝族特色旅游小镇中需要保护与传承。

  18点30分,研讨会举行了闭幕仪式,闭幕仪式由云南师范大学黄龙光博士主持。他首先感谢峨山县委、政府以及富良棚乡党委、政府对研讨会的大力支持,感谢前来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接着,他总结此次研讨会在知识生产的文化原生地召开,是最接地气的一次高端学术盛会,对地方来说也是一次民族文化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彝族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与彝族文化保护传承等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会产出的专业学术成果拟择优结集出版,将对当前民族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理论与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最后,希望峨山县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与学术界的交流协作,共同推进民族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早日实现地方生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五位一体综合协调发展。
N4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李金发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