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满等使用汉语外,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将近30个少数民族使用30余种民族文字。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于80年代已获得喜人的发展,为世界多文种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和经验。中国各民族所用文字涉及世界五大文字圈中的所有类型。中国在各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平等的双语或多语政策,这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政治条件。民族地区计算机应用同样要求有民族文字处理能力,特别是与汉字、英文兼容的处理能力。办公文书的编写、书刊的排版、为影视屏幕迭加民族文字字幕、民族古籍及语言文字资料的研究整理是一些迫切需要的领域。80年代初起,我国民族文字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相继问世。与汉英兼容的蒙文、藏文、朝鲜文、彝文等计算机操作系统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出版印刷等行业。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有关标准也相继制定。
彝文信息处理早在1982年就开始了。十几年过去了,彝文信息处理工作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首先,遇到的就是彝文的规范问题,几经周折,终于在1989年7月,经云、贵、川、广等彝语文权威专家和有关领导共90多人,经过3天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将1980年国务院批准实行的四川规范彝文作为我国的彝族文字进入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并在1992年由国家技术标准局颁布实施了多项信息交换用彝文信息处理国家标准。19998年4月,在成都召开了滇、川、黔、贵四省区彝族古籍整理协作会第六次会议,来自四省(区)和北京等地的领导及彝语文权威专家近百人一致赞成将国务院批准的四川规范彝文作为我国统一的彝族文字,经过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后逐步推广。会上一致通过了“关于将国务院批准的规范彝文作为彝族统一文字的会议纪要”,并将纪要上报有关部门备案。
至此,彝文信息处理工作有了进一步明确的方向,使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研究工作能顺利开展,取得了多项成果,并逐步在教育、新闻出版、科研、党政机关推广应用。为彝文信息化、网络化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1993年,我国向国际信息标准组织递交了关于将彝文编码到ISO/IEC 10646 BMP的提案。经过六年的积极争取,终于在1999年报12月,国际信息标准组织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彝文编码到ISO/IEC 10646 BMP的提案,并将彝文载入国际信息标准集2000年版。至此,彝文信息处理有了国际信息处理国际标准,为我国彝文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网络化、大踏步迈进信息化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电子部、国家语委及国家民委下达任务。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民语委、西南民族学院负责研制。
主要研制人员:沙马拉毅
《信息交换用彝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方案是按照国际上有关要求制定的。
该标准规定了信息交换用的1165个彝文字符和57个彝文部首作为国际信息处理标准。规定了彝文字序、彝文字及其部首的编码名称。
1994年4月,受国家电子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及国家民委的派遣,由六人组成的中国代表团赴土耳其出席第25次WG2国际信息标准会议。并向国际信息组织的ISO/IEC JTC1/SC 2/WG2第25次会议提交了中国“关于将彝文编码到ISO/IEC 10646 BMP的提案”。
会上,中国代表作了“关于将彝文编码到ISO /IEC 10646 BMP基本平面”的报告,全面阐述了彝文进入国际信息标准的理由和必要性、以及当前彝文在国际国内教学、科研、新闻出版等各领域的研究和使用现状。参加会议的有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土耳其、加拿大、芬兰、德国、希腊、越南、中国等30多个国家的专家。经过讨论,WG2会议同意接纳中国的彝文提案 ,并决定将中国彝文提案提交下次WG2会议讨论。
1997年3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32次WG2会议上决定,中国将提交彝文及其部首的高质量文本方案交下次WG2会议表决。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3日,受国家技术监督局、电子部和国家语委派遣,由4人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一行出席了在希腊召开的ISO /IEC JTC1/SC2/WG2第33次会议、WG3及第7次SC2会议。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日本、韩国、罗马尼亚、冰岛、波兰 、埃及、芬兰、德国、以色列、匈牙利、挪威、土耳其、亚美尼亚、斯里兰卡、越南、中国等23个国家的专家及计算机Unicode集团、ISO/TC46/SC2、CEN/TC34、JTC1/SC18/WG9、ITU-SG8、G SE、ISP TC173、GSE、SC22/WG20及SG22等9个联络成员的40多位各国专家出席了会议。 由HP的Mike Ksar(美国人)主持WG2会议;由Shibano(日本人)主持WG3及SC2会议。
中国代表团向会议提交了彝文和彝文部首(主笔)国际信息标准方案的高质量文本。
通过讨论,会议作出决定,WG2接受N1608(中国彝文方案)中的1165个彝文字符的字形及名称,并将其安排在BMP基本平面中的A000至A4BC位置中,WG2决定接受57个彝文部首的字形及名称,并将其安排在BMP的A490至A4C8位置中(M33、18号会议决议)。
1997-1999年10月,分别在美国、英国和日本、丹麦等国对彝文及其部首进行了专题讨论,在此期间,由于爱尔兰专家也向国际信息组织递交了一份彝文方案,美国、英国、德国等一些专家也提出一些苛刻意见,加以阻扰。中国专家为了国家主权,争取主动性,对这些专家提出的彝文方案和各种论点以及学术观点,作了艰苦细致地说服、耐心地解释以及针锋相对的批驳。经过长达三年的笔战和舌战,中国代表终于战胜了对方,取得了主动权,为国家争得了主权。经过世界级近30个国家的三次投票, 终于以多数压倒少数,彝文及其部首信息处理方案被批准成为国际信息标准。并收入了国际信息标准集2000年版。
至此,彝文走向了世界,为国际彝文信息交流、彝文信息网络的实现、彝文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之前,我国已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有:
1、《信息交换用彝文编码字符集》
XINXI JIAOHUAN YONG YIWEN BIANMA ZIFUJI
(YI CODED CHARACTER SET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2、《信息交换用彝文15×16点阵字模集及数据集》
XINXI JIAOHUAN YONG YIWEN 15 X 16 DIANZHEN ZIMOJI JI SHUJUJI
(15 X 16 DOT MATRIX FONT SET AND DATA SET OF YI CHARACTERS FOR INFORMATION INTER CHANGE)
1988 年由四川省民委、民语委、国家电子工业部共同提出。
负责起草单位: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彝文室、中国计算机服务公 司。
主要起草人:沙马拉毅
1992年该项标准由国家标准出版社出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
《信息交换用彝文编码字符集》(G86032),该标准根据198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规范彝文制定的.共收规范彝文字8 19个,带次高调符号彝文345个,加一个替音符号,共计1165个彝文字符,编码于16区 -28区,其他图形符688个,编码于1区-9区。1165个彝文字符采用彝文字母表以音序排列 。
本标准于1989年制定完成,1989年7月,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北京的有关计算机专家和彝语文专家及有关省市领导共90余人,云集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邛海宾馆,历时三天对该两项彝文信息处理国家标准方案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一致同意将规范彝文信息处理国家标准方案上报国家机关审批颁布实施。
《信息交换用15×16彝文点阵字模集及数据集》,这是与《信息交换用彝文编码字符 集》同时制定并同时审订通过,同时发布实施的。
主要起草人:沙马拉毅
该标准规定了信息交换彝文图形字符的15×16点阵字模及其数据。它主要适用于彝文信息处理系统中的显示设备,也可用于点阵印刷设备和其他有关设备。本标准共提供彝文字形1165个,其他图形符号688个。这些字符横向为15点,纵向为16点。字形实用、美观,完全适用于屏幕显示等。
3、《信息交换用彝文24×24点阵字模集及数据集》
XINXI JIAOHUAN YONG YIWEN 24X 24 DIANZHEN ZIMOJI JI SHUJUJI
(24 X 24 DOT MATRIX FONT SET AND DATA SET OF YI CHARACTERS FOR INFORMATION INTER CHANGE)
1994年-1995年,由国家电子工业部下达任务。
负责起草单位:西南民族学院、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四川省民语委。
主要起草人:沙马拉毅
1997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
该标准规定了信息交换用彝文图形字符的24×24点阵字模及其数据。即每个字符横向是24 点,纵向24点。它适用于彝文信息处理系统中的点阵式印刷设备和显示设备,也适用于其他 有关设备。该标准提供彝文1165个,编码于16区-28区,及其他字符688个,编码于1区-9 区。
《信息交换彝文编码字符集》和《信息交换用彝文15×16点阵字模集及数据集》二项国家 标准荣获199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成果三等将和国家电子部优秀成果三等奖。
这些标准的颁布实施,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