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彝学文化研究事业方兴未艾
作者 艾玛 2006-06-11
原出处:艾玛个人博客

  2004年10月16日。红河州第十五次彝学研讨会在秀丽多姿的石屏县隆重召开。到会佳宾来自全州社会各届的彝学学者和彝族文化工作者。省彝学学会领导和海外彝学学者到会表示祝贺。HP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红河州彝学学会是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在社会个界支持下,由关心关注红河彝族社会文化研究,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各届人士组成的群众性学术研究团体。多年来取得了辉煌业绩及的丰硕成果。HP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一个经历坎坷,多灾多难的民族。以“刻划文字”和“十月太阳历"为标志,彝族的历史可追塑长达万年,可谓是中国56个民族中,历史最古老,古文化最先进的一个民族。辉煌灿烂的彝族古文化,对中国文明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HP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富有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纵观横览西南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当数彝族,分布最广的也是彝族。支系最多的仍然是彝族。历史的古远,支系的众多,塑造了彝族文化的深厚根基宏富内涵。HP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红河州境内世代居住着哈尼,彝,苗,回,壮。傣,瑶,拉祜,布依。汉,等十个民族。其中占全州总人口23,15%的彝族,彝族祖先流传下来的灿若星辰的文化古籍,毕摩经书,民间传说,,等鲜活地记载了彝族在这片土地上数千年繁衍生息的历史。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元素。构成了彝族灿烂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彝族儿女千百年来在中国西南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传说,迷人的自然景观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流着古朴,宏富,独特的文化传统,创造了包括民俗,宗教,天文,星相,历法等人文的优秀民族文化,故而彝族做为中国少数民族中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族群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瞩目。HP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此次彝学会在钟灵颖秀的石屏县召开,决定了彝族文化在石屏县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石屏县位于红河州西北部。全县居住着彝,汉,哈尼,回,5个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54%,5个主体民族都具有独具异彩的民族文化,尤其以彝族文化仔仔生辉。石屏彝族人口14,22万人,世世代代的彝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1988年,省社科院。州民族研究所历时三个月对石屏彝文古籍普查。共收集了313卷彝文书,其内容十分丰富,有历史,占卜,医药,文学,天文,哲学,布告,伦理,宗教,格言,谚语,彝文碑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石屏彝族民间文化蕴藏量更是丰富,1986年,县委宣传部等部门对彝族妇女服饰,彝族古代人物,剪纸,刺绣,海菜腔,烟盒舞,祭龙,火把节,彝族流源与婚俗丧等民族文化艺术作了一次征集调研,共收集彝族歌谣3,2万行,长诗151部,故事316个,口碑古籍1千多卷,石屏更个民族歌舞之乡,其海菜腔和烟盒舞曾代表中国民族音乐舞蹈出访法国,德国,日本,香港,走出山门。跨出国门,溢满海内外,成为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绚丽的奇葩。156多部的叙事长诗阿哩成为彝族文化的精品,1999年,石屏哨冲凤舞队前往北京参加迎澳门回归百龙大赛获金奖。中央音乐学院和东方歌舞团等十多家文艺团体到石屏县采风,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慕名而至石屏调研民族文化的还有美,法,日,英,菲。泰,港,台等国家的学者。石屏民族歌舞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HP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红河州建水县彝族花灯和烟盒舞以及被誉为“世界性艺术风采”的哈尼馍鼓舞,长街宴等都是红河州民族文化的瑰宝。近几年来,红河州加大对彝族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充分珍视,尊重。保护,继承和弘杨彝族文化致力于彝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学术研讨,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文化大县和民族文化大州大建设。HP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红河州彝学学会近几年来本着“立足红河,顺应发展”的原则,有重点,分系统,讲科学,多样化的拓展业务。通过学会组织这个平台,使丰富多姿的红河彝族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挖掘,整理,继承和弘扬。创作出一批富于新世纪新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批富有创造性有开拓精神的彝学研究新人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公开出版了石连顺收集。翻译。整理的彝族支系阿系颇民间流传的创世史诗,阿细颇民间流传的创世史诗《阿细颇先基》,弥勒县民族事务局和弥勒县彝学学会编缉的彝族支系阿哲颇民间流传的叙事长诗《阿哲古歌》和云南民族查版社出版的《滇南彝文字典》,建水县彝学学会创办的《南滇彝族》,元阳彝学会整理的《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总目提要,彝族卷》等,州彝学学会会员撰写的有关彝学学术论文发表在省州级刊物上的就有30 余篇10 多万字。这些学术成果的出版发行和学术论文的发表。不仅促进了红河彝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培养了一批富有创造性有开拓精神的彝学研究新人。并为促进红河民族文化大州建设做出了有益的贡献。HP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一门学科的彝学研究,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经过老一辈彝学研究者筚路蓝缕的开拓,历史长时期的演进发展和几落的波折,如今已从复兴过渡到了学科建构的新的历史阶段。HP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彝学的历时性研究,尤其是围绕卷?浩繁的彝文文献这个宝库,各方面学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大量的开发工作,无论在记录,整理,缉佚,选编。诂笺,考证,解析,评价或其它专题论说与阐发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述浩繁。从学科意义上,彝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所蕴藏的极为宏富的文化史料与彝学资料,在保存和运用彝文化方面,形成了中国彝族独特的人文类型与人文传统。这一历史过程也可视做中国彝学的酝酿与积淀期。我国古代的彝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族群迁徙、发展、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彝民族共同体文化的一些基本形态;同时由于毕摩思想占支配地位的文化控制,彝文化表现了口传与书面的分野,以及阶级、阶层、支系、地域的差异。彝文献既有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知识集萃,如贵州的《西南彝志》,也出现了专门化的编著,如凉山的《玛木特伊》(教育经典)等。其他散见的理论见解如诗学理论,也是各个历史时期族群文化思想史的一个部分。毕摩执掌的彝族文献,无论就其历史渊源之深厚,其文化创造之灿烂,都堪称是西南少数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范型。作为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书写文化传统,在自成一体的形成过程上,建构起了经籍宏富、体系博大、内涵深刻的精神文化传统,并以文字和口诵的形式获得广泛传播,产生了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故而,在独特的文化母体和宗教土壤中孕育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彝族毕摩经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品性,在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中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HP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彝学研究开始在科学意义上进入学科的建构,在学术上走向由语言,文字,历史的研究进到彝族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而扩展到宏观的彝学理论探讨。彝学的研究与发展,如今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独立学科。1995年第一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在美国华盛顿大学首举成功;1998年第二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在马克思故乡德国特里而胜利召开。2000年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在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举行;2002年,彝族古文字与彝族医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楚雄举行。可以说彝学业已成为一门国际化的显学。HP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彝学研究方兴未艾,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继承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也是建设红河州民族文化大州的一项重要内容。枝繁叶茂花正红,健步腾飞向未来。红河州彝学文化事业正以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崭新姿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蓬勃兴旺的发展。HP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
本文相关专题更多专题 >
红河彝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