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阿细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会议综述
作者 阿鲁拉苏 2014-12-04
原出处:红河州彝学会 彝族人网
  
           彝族阿细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
 
  2014年12月1日至2日,“彝族阿细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举行,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弥勒市西山镇党委政府、弥勒市阿细跳月协会、红河学院国际彝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弥勒市委副书记陈英姿、统战部长毕晓红、副市长罗友梅、副市长邱云春、市人大副主任张家文、市人大副主任郭连超,红河学院副校长安学斌,以及参会专家代表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云南大学万永林教授、云南民族大学白兴发教授、中国生产力协会策划专家贾云曲女士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在弥勒市委党校礼堂举行,由红河学院党办主任佟光星主持。
 
  在12月1日上午的专家发言中,彭兆荣教授、万永林教授、彝族著名音乐人倮倮、白兴发教授进行了主题发言。主题发言由安学斌副校长主持。
 
  彭兆荣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彝族拥有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祖先留给彝族人的珍贵文化遗产,我们要站在较高的角度去认识。弥勒彝族阿细人不足十万,却有两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先基、阿细跳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十多年前,彭教授在云南首提“线路文化遗产”,但是当时地方政府、学术界没有反应,今天醒悟过来,但是申报线路文化遗产的时机已过。彝族阿细人文化的保护中,要关注:移动性、国家战略、城镇化、非遗四个层面。阿细跳月、阿细祭火等文化遗产可以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试验区,非遗不是单向的,而是要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活态性、原生性、创新性、主体性、互动性保护。文化产业可以带来经济利益,但是要让文化持有者真正参与和受益,发挥阿细人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建设家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产业化过程中,要避免神圣的东西世俗化,记住有些东西可以卖,有些不可以卖,有些可以送,有些不能送,有些可以分享,有些不能分享。彝族文化精英们要记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外内和内力合力,说到底要以当地人为主体,充分发挥内力的重要作用。彝族文化精英们要高瞻远瞩,有责任引导、保护、平衡好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开发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弥勒,是彝族的火精神、火仪式、火文化和山山水水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的“水火相融”,集地理、生态、景点、彝族民俗之美为一体,完全可以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样板和典型案例。
 
  万永林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首先,弥勒彝族阿细文化拥有古老的历史,在唐代,彝族祖先乌蛮三十七部中的弥勒部就是位于现今弥勒地区,宋大理国时期的自杞国甚至创建部落王国,向宋朝递交“国书”,与元朝军队抗争了数十年之久,自杞国的主体居民就有彝族阿细人。弥勒彝学研究和彝族文化开发活动需要进一步和省彝学会对接,深入交流。其次,需要深入挖掘和集萃。对彝族阿细文化的研究需要跳出阿细来研究阿细,以主位研究为主,兼顾客位。要强化对彝族阿细人历史、艺术、价值观的研究。弥勒的景点旅游中需要融入文化民俗旅游,因此彝族文化可以广泛参与地方旅游经济中。第三,要重视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文化的保护传承要从下而上和从上而下结合,注重文化生境的保护。第四,阿细人的古老民俗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彝族支系的优秀内容和经验,适当艺术化,增强展现力和观赏性。第五,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各种资源的配置过程,彝族文化需要借助东风,抢占机遇,因地制宜进行创新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彝族乡民的“人的城镇化”和“文化城镇化”非常重要。
 
  音乐人倮倮在发言中介绍了他的成长、从艺和文化策划经历:倮倮彝姓为瓦渣(该姓为彝族传统社会中的贵族),小时候成长于昆明市区,父亲要求他学习彝语彝文,可是他当时叛逆,死活不愿意学习母语,导致现在成为了彝族文化的“文盲”。而且,成长过程中总是被汉族同学嘲笑是“愚昧”、“野蛮”的“猡倮”,为此,他经常和嘲笑他的同学打架,然后回家又被父亲揍。由于有音乐才华,在17岁时谱写了成名曲《水缸里的月亮》,被音乐制作公司发掘,父亲为其取艺名为“倮倮”。起初倮倮不解,问父亲:小时候为这个名词打过无数架挨过多少揍,为何艺名还取它。其父回答:要用彝族的视角来解读,彝族崇拜虎龙,自认为是虎龙之子,“倮倮”就是“     云南彝语读音为[lo21lo33]。明白此道理之后,他以身为“倮倮”自豪。走红之后,有一次,已故的伍精华同志还曾经对他说:不用怕,这个名字好。倮倮曾经翻阅新华字典,发现字典里对“倮”的解释是“等同于‘裸’”,他还曾经找语言文字的专家,建议专家们在该字后再加一条注释:倮也指彝族。有些网站经常将他的艺名设置为敏感词,导致有关他的信息被屏蔽,他曾去相关部门理论过。近些年,倮倮主要从事文化演艺策划,游走于全世界,他认为文化无优劣之分,就是彼此和平共处,互相欣赏的。不同文化要在比较中共存和发展,尊重差异,共同进步发展。彝族文化犹如一棵树,要保护好民族之“根”。彝族阿细文化的开发要抓住两个基点:阿细先基和阿细跳月。
 
  白兴发教授作为“阿细文化产业及推进”的主题发言,从弥勒名片与彝族阿细文化品牌、阿细文化表述和选择、阿细文化产业发展制度这三个大方向进行了详细阐述。首先,白教授讲到弥勒悠久的历史、丰蕴的文化、丰富的物产以及阿细跳月、阿细祭火、阿细先基等阿细传统文化因素,构成了弥勒独具特色的美丽名片。弥勒刚好处在蒙自至昆明的中间点,交通方便,日益成为昆明市民周末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对彝族文化来说,在弥勒的文化旅游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打造彝族阿细文化品牌已经具备了诸多条件,散落于彝族山寨的文化遗产需要抢救、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和创新,使之成为层次化、系统化、整体化的文化资源,进而将其转化为文化资本,参与旅游经济,实现文化资本的商品化、经济化、价值化。 其次,他提到要加强彝族阿细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当前世界是一个传播的世界、信息的世界,信息的产生、流通和交互才能塑造文化形象和打造文化品牌。要让彝族阿细文化我知、你知、他知、大家知,借助现代各种传播方式和技术手段,树立阿细文化形象。同时,要以人为本,以当地彝民为本,对民族文化进行反思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达到以文化造化人、影响人、造福人的目的。打造一批极具艺术性、表演性、观赏性的文艺作品,将史诗“阿细先基”改编为舞台剧演出,形成艺术精品。建设好阿细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阿细文化重点创新项目。
 
  12月1日下午,参会代表们统一去了弥勒市可邑民族文化小镇考察。“可邑”意为“莲花开放的村庄”,据悉,目前游客达日均两百余人。首先,参会代表们在村中自由参观考察。然后,西三镇镇长何劲文介绍了“美丽家园”建设情况。最后,贾云曲介绍了阿细跳月的故乡可邑村的基本情况。可邑是一个集民族村、生态村、旅游村三村合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阿细跳月灵魂的所在地。她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景点,这是可邑村的一个发展方向。下午,全体参会人员在可邑村品尝了彝式晚餐。晚上,观看了村民表演的阿细跳月、阿细先基演唱等传统民族艺术,感受了阿细人民的热情及其丰蕴的民族文化。
 
  12月2日上午8:30—11:30进行了学术交流,红河学院彝学专家龙倮贵教授、红河日报原总编何劲松、云南云维集团张彦鑫先生、北京大学陈昱岿博士、中国生产力学会策划专家委员会全国专家委员贾云曲女士、红河学院国际彝学研究中心主任高文、北京师范大学博士陈映明、田牧先生先后做了交流发言。交流会由红河学院李金发副教授主持。
 
  首先,龙倮贵教授作了题为“试析彝文文献载体形制及其书法艺术”的专题发言。他从彝文文献的载体形制和彝文的书法艺术两个大方向,介绍了彝文及其功能,强调了彝文的重要性,彝文是整个彝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同时,对可邑村民族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可以在可邑小镇展厅中展示一些获奖的彝文书法作品;可邑小镇景点的指示标牌上彝文要使用规范,书写要统一。
 
  何劲松总编在其发言中强调了民族文化自信心、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教好学徒、培养人才、传承好祖先传下来的民族才艺。加大力度抢救阿细文化传承人和阿细濒危文化,广泛搜集民族文化资料,打造出地方民族形象和品牌。充分利用各种外部有力条件。
 
  云南云维集团的张彦鑫先生从史诗“阿细先基”的传承与发展、内容程式、艺术手法、民俗礼制、审美思想等方面作了介绍和讲解,指出1958年版、1988年版的《阿细先基》存在部分内容遭强行删改以便符合和迎合当时的政治环境、意识形态、审美标准的现象,出现了客位视角的误读、误解。因此,今天有必要重新收集、翻译和整理史诗“阿细先基”,以便真实记录和还原文化原貌,呈现原生态的史诗。
 
  陈昱岿博士作了题为“从山翩和阿诗玛的不同命运看建国以来阿细和撒尼文化的发展”的发言。从政治与文化互动的视角出发,指出阿细人领导干部在地方政治格局中的数量、质量与阿细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政治权力、行政话语对彝族文化发展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和重大的,是否在政治上拥有话语权是彝族文化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他回顾和对比了彝族阿细文化和彝族撒尼文化的发展历程,指出建国初期阿细文化的影响力超过撒尼文化,因为当时弥勒2万彝族阿细人中有2000多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比例高达十分之一,而且很多人为革命牺牲,解放后,1953年成立弥勒彝族自治区(县级),1954改称弥勒彝族自治县。当时,阿细人在当地政治格局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相应地,阿细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较为强势,阿细跳月全国出名,山翩姑娘的故事也逐渐为外人所知。1957年自治县被撤销并入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之后,阿细文化的发展降速减弱,到本世纪初,阿细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影响力严重滞后于临近的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撒尼文化。与此对应的是,阿细人在当地政治格局中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大低于临近的撒尼人。因此,当前的新形势要求加强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重新审视和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质量和比例问题,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加充分深入地参与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进程,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目前,彝族阿细文化面临四个问题:地方历史文化建构中被日益淡化抹去、遭受外来文化偏见、地方官员缺乏文化多样性保护意识、国民教育体系中缺乏彝族历史文化的教育。
 
  贾云曲女士指出:上次阿细文化研讨会是在村子里坐在草凳上进行的,条件艰苦,人员稀少,力量薄弱;今天,能登堂入室,坐在市委党校礼堂里召开,标志着阿细人文化研究、文化传承方面的一个进步。阿细跳月、阿细先基可以作为阿细文化产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品。要处理好弥勒彝族阿细支系和阿哲支系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可邑文化小镇需要从当前的粗放型开发变成精细化、内涵化。
 
  高文博士认为历史记忆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首先,阿细历史文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通过民族文化的再教育,培养本土后继人才,延续和保护好祖先文化的核心,使彝族文化研究、传承全面化。其次,要保护优先,先保护后开发,否则会形成边开发边毁灭的现象。再者,阿细跳月协会是彝族阿细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民间智囊团队,要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团队的优势,肩负起阿细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阿细跳月协会要统筹规划,对阿细人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培养本土阿细文化爱好者。第四,要借助外力,巧妙运作,全国彝学会和省彝学会的各项活动以及各县市的彝学活动,阿细跳月协会都要派人参加出席,比如四川凉山州彝族火把节选美活动,就可以派出阿细代表参加,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阿细文化的宣传推广,参加这种活动比花钱在媒体上买版面登广告要强,花小成本,办大事情,出大效果。第五,在弥勒市区及旅游景区,要让阿细文化看得到、听得到、赏得到、玩得到,制作一批小宣传册,免费在各景点发放。第六,将史诗阿细先基从民间文学作品转化为舞台表演作品,改编成舞台剧,进行艺术化,全面展示彝族阿细人古老的文化。第七,阿细文化不能排斥其他支系的文化,要互相参考借鉴,共性之上体现个性之美,比如凉山彝族的图案、符号、色彩,阿细人可以拿来使用,其他彝区的彝文阿细人也可以拿来用,祖先遗留的东西,大家都可以自由使用。第八,收集整理遗散在民间的阿细人民俗,以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让它们在现代旅游经济中产生新意义。
 
  陈映明博士对彝族十月太阳历和彝族巫术作了相关阐述和自己的见解,提出巫术是彝族的根本,没有巫术就没有彝族。要加强对彝族毕摩教的研究力度。
 
  最后,田牧先生在其发言中提出了彝族阿细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理想:把家乡建设成为高级自然村,提出了高级自然村的概念,就是保持好原有的生态、文化、居住环境的同时与现代优秀元素相结合,打造出田园风格的现代化乡村。
 
  学者发言交流结束后,进行了会议的最后一项议程闭幕式,弥勒彝族阿细跳月协会名誉会长姜荣才先生致闭幕词,他对主办单位和参会的领导、专家、学者表达了感谢,对因研讨会日程更改而导致的投递了文章却未能到会的部分学者表示了歉意,对这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宣布闭幕。至此,本次“彝族阿细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圆满胜利完成。 
 
  注:为了及时总结和展示会议成果,会后不久将精选出优秀文章集结出版,如果你有关于彝族文化传承、阿细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好文,欢迎在2014年12月31日前投稿给我们。投稿邮箱:gjyxyjzhx@163.com
  
附录1:彝族阿细人简介
 
  唐宋时期,弥勒地区有彝族祖先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弥勒部。彝族是弥勒地区古老的原住民族,弥勒是彝族阿细人高度聚居的地区。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与彝族其他支系同源,聚居于云南省弥勒、石林、泸西、丘北等县。据统计,阿细人约十万人,其中弥勒市有七万多人。阿细人自称为“阿细颇”,他称为“阿细”,阿细族群的名称来自于本族群的英雄人物“阿细”,属人名演变成集体名称。受汉文化的影响,阿细人使用汉语时会将他称的“阿细族”变成自称,事实上,此处的“族”指的是族群,即彝族的一个支系,而非单一的独立民族。
 
  阿细话属于彝语东南部方言阿细土语,特点是辅音发达,浊音多,韵母简单,声调为4个。阿细人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与其他彝族支系大同小异,同源异流。阿细人信仰毕摩文化,但是在历史发展中遗失了彝文,阿细人的口头传统较为发达,有:口传史诗,如《阿细先基》;口传毕摩宗教经典,如石连顺先生整理的阿细口传《指路经》,从内容上看,以及用口头程式理论来分析,都与其他支系的指路经高度相似。据研究,古代阿细部落为当时众多彝族部落中能征善战、英勇忠义、视死如归的一个强悍武士部落,与解放前的凉山彝族极其相似。
 
  传统上,阿细人多居住在半山半坝,有水田有旱地,主食大米和杂粮,善种蔬菜,肉食以腊肉为主,兼食鸡、羊、牛。阿细男子嗜好饮酒,喜欢抽水烟筒。阿细人民风古朴,遵礼制,重伦理,讲义气,热情好客。青年男女自由交往,婚恋自由。阿细人的舞蹈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歌舞娱乐围成圈人山人海,吹奏弹唱集体跳月,热情奔放。与彝族其他支系的三弦不同,阿细人的三弦特别长特别大,阿细人集体跳大三弦舞时场面壮观、尘土飞扬、气氛热烈,因此,大三弦舞也成为了阿细人的一张文化名片。阿细人的歌舞往往和信仰祭仪结合,娱神又娱人。阿细人的传统习俗仪式有:阿细跳月、阿细祭火、阿细摔跤、密枝节、火把节,等等。
 
  当前,弥勒撤县设市,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旅游产业日益发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蛋糕越做越大,这为独特的彝族阿细文化带来了传承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但由于抢救、保护和研究的滞后,当前阿细村寨中还散落着无数不为人所知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它们纷纷面临失传、消亡的危险。
  
  附录2:会议图片
 
 
会议场景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彝族学者在可邑村酒吧前合影,后排左起:鲁宏阿雾(王俊博士,贵州民大)、尼苏倮濮(龙倮贵教授,红河学院)、诗纳倮乌(黄龙光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平慧(红河学院、西南民大在读博士)、叶宏(玉溪师范学院、南开大学博士后);前排左起:阿鲁拉苏(李金发博士,红河学院)、且吉阿申(高文博士,红河学院)。
 
 
 
  彝族阿细人女子服饰
 
  
 
彝族阿细人毕摩
 
可邑寨门口的迎宾妇女
 
 
可邑小镇的广告牌融入了凉山彝族的红、黄、黑色彩元素。
 
 
阿细跳月
 
 
可邑村边的山林
 
 
可邑村山头上的呼啸之虎
 
 
可邑村民居
 
 
充满彝族阿细人风情的民居壁画
 
 
可邑村一景
 
 
可邑村内的农家饭馆
 
 
可邑村里有饭馆、旅馆、酒吧,很多游客喜欢在村里住上几天再走。
 
 
可邑村一景
 
 
村内的非遗传习馆
 
 
村里的阿细跳月广场
 
 
可邑村里的基督教堂
发布: 李金发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