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汉语拼音):Bai Shi Qe
* 学名(汉语):白史各
* 彝名:沙玛曲比史各嫫
* 工作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
* 凉山彝族自治州社会性别与艾滋病防制研究会会长
* 通信地址:西昌市三岔口东路49号凉山州民族研究所
* 邮编:615000
* 电话/传真:0834-2165259(宅),0834-2161403(办)
* 电子邮件:baishige@yahoo.com.cn
* 出生年月:1967.12. 性别:女 民族:彝族 其他:党员
* 职称:副研究员
* 工作经历:于1991年7月从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分配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从事彝族文化研究工作至今。
主要业绩
* 白史各女士以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视野多年研究凉山彝区生态环境-贫困村落-流动人口-性别歧视-吸贩毒-性病/艾滋病本土化防制等社会焦点问题,申请主持和参与的课题研究均与凉山为调查重点。长期使用彝汉双语作调查、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成果及撰写调研报告共计60万字。申请主持全球基金第四轮中国艾滋病项目应用性研究项目以及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艾滋病预防控制项目,参与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香港乐施会资助等多项国际项目与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学术成果多次获得重要奖项,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对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研究、发掘、整理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凉山彝区艾滋病的防治及本土化宣教模式做出了实际的贡献。对适合彝族社会文化特点的本土化艾滋病防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抗击艾滋病做出了切实的努力,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2000年12月被聘为四川省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库成员,并参与该项目的工作。对凉山彝区艾滋病防治做出了切实的努力。
* 2002年8月被凉山州人民政府评为凉山州2002年至2006年度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 中国艾滋病工作网络成员
* 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参加凉山州政府“凉山州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工作组”。并参与凉山州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制订工作。为工作组提供了大量翔实、充分的田野资料。通过对资料综合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制定框架、意见反馈和调整目标与策略,目前已形成《凉山州艾滋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04-2010》(讨论稿),送达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即将由州政府颁布实施。
申请承担、主持的项目与参与的项目
*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申请主持全球基金第四轮中国艾滋病项目应用性研究项目:“凉山彝族社区彝、汉双语艾滋病宣教材料开发和应用效果研究”。(资助金额10万元)。
* 2002年4月至2004年11月,申请主持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知识对艾滋病的防治及宣教干预措施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金额20.4万元)。项目实施地点:布拖县特木里村、普格县黄草坪村,完成项目报告12万字(报告由英、彝、汉三种文字构成)。
* 2002年1月至2003年10月,参加中英项目专项基金资助项目“本土资源和弱势群体参与TSD/AIDS防治关怀的途径与模式”(项目金额37万元)。
* 2002年4月至2003年11月,申请主持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资助项目“彝族传统社区组织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项目金额2.5万元)。
* 1999年4月至2000年5月,参加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资助项目“四川凉山昭觉县地坡洛呷村彝族传统习俗对森林的保护”(项目金额1.5万元)。
* 1998年5月至1999年4月,参加海外中华妇女学会资助课题“凉山彝族居民环境改革与妇女的健康发展”(课题金额1.8万元)。
* 1997年5月至1998年8月,参加四川省社科基金课题“毕摩文化调查”,(课题金额5万元)。
参加的主要学术会议
* 2005年10月17-22日,参加“第四届非政府组织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工作联席会议”。
* 2005年9月27日-29日,参与“凉山州第三届NGO交流会”,旨在“资源互补,共助社区发展”,推进凉山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得到国际联合基金资助,于2005年9月24-27日,参与联合基金中国援助项目的“中国社区治疗教育及倡导培训”。旨在提高社区对治疗倡导和教育的认识及相关技能的提高。
* 得到香港乐施会资助,于2005年8月29日-30日,带领本组织财务人员参加香港乐施会“民间组织财务管理培训”(贵阳)。加强本组织“财务诚信与透明”的能力建设。
* 2005年8月19-24日,参加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二十一世纪的毕摩文化、传统知识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并主持“性别、婚姻、家庭”论坛。
*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NGO)民间草根组织代表得到香港乐施会资助,于2005年7月1-5日赴日本神户参加“第七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艾滋病国际会议”,与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代表共同讨论艾滋病预防、治疗感染者和社会支援等课题。
* 2003年3月,参加“福特基金会资助艾滋病预防控制项目交流会”。
* 2002年8月,参加“社会性别与西部发展研讨会”。
* 2002年10月,参加“哈佛博士林耀华教授《凉山彝家》专著发表55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01年2月22日,由四川省中英项目办资助参加由联合国禁毒署、中国国家禁毒局联合主办的“妇女与毒品危害问题研讨会”。论文“凉山彝区吸毒群体的现状及社会文化背景”入选会议交流并全文登载在《广西政法报》(禁毒专刊)第三版2001年2月25日。
* 2000年9月,参加“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论文“论凉山彝族的女性健康”入选会议交流。
* 2000年12月22日,参加“四川省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库成立暨研讨会”,被聘为四川省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库成员。
参加的主要培训
* 于2003年7月21日-26日,参加凉山州人事局主办的“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总学时48,结业成绩合格。
已发表的主要著作和论文成果
* 得到国家禁毒局资助,于2004年6月出版发行个人专著《毒品预防读本》(彝文著作),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6。该译著是我国第一本以彝文体裁形式出版发行的青少年禁毒科普读物,填补了禁毒领域与出版领域的空白。应对和阻止艾滋病在广大青少年中的蔓延,减少更大疫情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起到了直接的干预作用。
* 发掘、编译彝族民歌《阿依日充》(一个吸毒者的心路历程)以彝、汉双语的形式分别登载于《凉山彝学》(汉文版2003年第二期第161页),《凉山文学》(彝文版2003年第4期第27页)。以“我们的故事”登载于“爱之方舟感染者信息支持组织”工作通讯《我们的声音》(2005年第四期第11页)。
* 《热柯觉村农业资源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发表在《彝族文化》2005年第1期第53页。
* 《凉山彝族高危社区现状调查分析与艾滋病宣教干预策略探讨》发表在《凉山民族研究》2004年年刊。
* 《凉山高寒山地彝族的农耕礼仪》发表在《凉山社会科学》2004年4月第16页。
* 《彝族传统社区组织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发表在《中国西南民族社区资源管理的变化动态》126页,云南科技出版社发行,2004年11月第1版。
* 《妇女与健康以及吸毒的社会后果》发表在《彝族文化》2003年第三期。
* 《性病/艾滋病与宣传教育-昭觉县竹核乡性病艾滋病现状调查》发表在《四川彝学研究》2002年9月第463页。荣获凉山州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凉山彝区吸毒群体的现状及社会文化背景》发表在《广西政法报》(禁毒专刊)2001年2月25日。
* 《论凉山彝族的女性健康-农村孕产妇保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84页,荣获凉山州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 《传统习俗与森林植被保护的关系》发表在《彝族文化》2001年第一期。
* 《四川凉山昭觉县地坡洛呷村彝族传统习俗对森林的保护》(论文合作)发表在《中国西南生物资源管理的社会文化研究》第37页。
* 《以环境促健康以健康促发展》(论文合作)发表在《凉山民族研究》1999年年刊。
* 《凉山职业家庭离婚率上升的因素及思考》发表在《凉山民族研究》1998年年刊。
* 《凉山下岗女工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发表在《凉山民族研究》1997年年刊,荣获凉山州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 《昭觉县组织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的调查》发表在《凉山民族研究》1995年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