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老人丁椿寿笔耕不止,耄耋之年硕果累累
作者 杨静 2009-01-01
原出处:贵州日报

      3月7日,春光明媚的贵阳市西路人来人往,这条制造了许多百万富翁的商业街,现在仍是贵阳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而背街的小巷里,那所有的喧闹与繁华,在丁椿寿―――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门外便戛然而止了。v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直在研究彝语与汉语的关系,很有意思。”老人说。大大的写字台上摆满了书和厚厚的笔记本。v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天早上6点过,老人都会到附近学校的操场上慢跑20圈,吃简单的早餐,然后开始看书、作笔记、打草稿、抄稿子,平均每天写作10多个小时,这样的习惯已持续了26年。v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年,由于过度劳累,丁椿寿高血压病发住院,医生告诫他不能再作研究了,要多休息。v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人不愿意,在他看来,研究重于一切。儿女们怎么劝也不行,只好随他了。v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44年,丁椿寿毕业于国立东方语专(北京大学东方学系)缅甸语专业。凭着对自己专业的热爱,退休后,丁椿寿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段,把钻研汉语、藏缅区域语言、彝族方言民族古文字当成一件“乐事”,20多年来,一直坚持学习和研究。v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人笑言自己是科研战线上的“个体户”,没经费、没助手、没好的工作环境、没有出书费用,但这些都没能阻挡他潜心钻研的步伐。老人说:“读书是我一生最大的爱好。”v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样的执著换来了十多种共400万字的论著,其中7种已正式出版,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现代彝语》经当时的国家教委批准作为高等学校彝语文专业的教材。v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季羡林在给丁老的信中这样写道:“陈寅恪先生七十年前曾指出,要想弄清楚汉语的真相,必须进行藏缅语系比较语言学的研究。然而七十年间,未见真有分量的著作,连没有分量的著作也极少见。先生的大著《汉彝缅语比较研究》,体大精思,严谨可靠,实可为中国学术界庆。”v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著名的汉藏语语言专家、中国社科院特聘名誉首席研究员詹姆斯?马提索夫教授则用了一句话概括丁椿寿的学术成果:“您是中国领先的权威。”正因为孜孜不倦的学习,今年年初,88岁高龄的丁椿寿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vJ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