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侯、曲涅第二次向凉山迁徙若干年后形成的各大宗族.古侯系有外九支和内九支之别,外九支为古侯九子,其中有古侯恩阿(乌蒙部)、古侯日乌(哈拉兹莫,为马湖安氏)、古侯乌阿(芒部)、古侯瓦乍(嘎哈兹莫)、古侯瓦惹(乌撒部)、古侯月卓(省曲兹莫)等已迁徙它处外,古侯雕曲纳吉三子留居于金沙江南北一带;古侯恒俄侯迪支传到苏科三子后成为阿卓兹和阿卓诺,古侯都支主鲁支成为大支,形成古侯内九支,即迪列迪俄九支,其中有部分留居于原住牧地外,主力与的阿都尔普为首的曲涅部大队人马迁徙到美姑境内利木美姑结盟后,按“古侯向左,曲涅向右”的誓言寻找新的住牧地,从而漫延到凉山及其周边各地。古侯系内九支在凉山为兹、诺的主要为三支,其中迪俄·黑兹·黑德支传鹏伦五子分出黑阿阿都和阿补阿黎两个兹莫宗族,迪俄雕曲支传乌布分支后形成约色七子,即迪迪诺和毕格五子(马家诺)两个宗族,发展最快者为迪俄麦依支,形成甘尔普铁和斯都普惹两个大宗族,其中,甘尔普铁又分为甘、社坡、阿支、恩扎、木抛、俄勒(勿雷)等诺伙宗族,斯都普惹又分为海乃、彭伙两个兹宗族和比补阿侯、苏呷吉狄两个诺伙宗族。曲涅系传木乌三子后分为三支,木乌·则埃·拉布·日伙成斯兹、斯补两个兹莫宗族,木乌·则依·阿伍·勒格·阿史成为勒格兹莫宗族,发展最大的是木乌日伍支,传阿都尔普后吉木有七子,吉木约俄支分为沙马、吉觉两大兹莫宗族,吉木·乌阿·阿鲁支传阿苏拉则后形成阿鲁大宗族,下分吉波阿鲁,瓦库、青吉、索铁甲纳、俄其、布兹、金曲、莫说等宗族,吉木·波伙·巴哈支传列古七子后分勒勒、马海两大兹莫宗族和果基、布约、倮伍、倮姆、巴且、瓦渣、罗洪、热阔等诺伙宗族。
我是吉狄家的,从家谱上看我的祖先古侯都支主鲁,迪列迪俄(迪列迪俄九子),迪俄麦依,斯都普惹,传到坡俄(坡俄三子)都是兹莫。但到了斯都普惹,传到坡俄(三子),我们家支人口剧增,老大家依然为兹莫,老二变成了我们现在家支吉狄、苏呷家,老三变成了比补、阿候家;这只有二十代距离,坡俄三个儿子,老二,老三都变成了诺。不管怎样,我们坡俄三子,都是斯都普惹家族,斯都普惹父子联名,斯都和普惹都是兹莫。
另一个方面,吉狄苏呷家,比补、阿候家都是兹莫的传人,诺都是后来的事情。
首先,凉山古候之首,我们斯都普惹家的海乃兹莫,不是土司,没有受朝廷受封的,就不存在依仗朝廷。兹莫,诺是彝族内部产生世袭制度,和现在州长、县长、乡长有很大有区别。
从家谱上看,黑彝,诺是从兹莫中产生的。比如凉山彝族自治州你的祖先吉木·波伙·巴哈支·传到列古(七子),列古·拉普·色曲(后分:果基,俄斯,加拉等...)吉木·波伙·巴哈支·传到列古都是是兹莫,列古家老大利木勒勒就是大兹莫,列古兹莫由于儿子众多(七子),除了大儿子,其他六子就成“藩王”成了诺,黑彝。
首先有的政权是彝族政权,在彝人发展的过程中分化出若干族群(包括汉人,藏人)。以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成汤时代为彝汉政权的分水岭,商国的第一个王仲丁、和蜀的第一个王仲碧额两弟兄分家后,彝族政权逐渐稳定下来。经历二十多代后,彝族政权遭到毁灭性颠覆时期,彝史称洪水世代,从此以后,形成了彝族四分五裂,各支系各自为政的局面。在这个混乱的局面内,又分化出若干族群,在这阶段最先分化出去的,便是罗几的后代。一直到改土归流,彝族政权最后的堡垒----祖么(凉山人喊“兹”)的统治----彻底崩溃(凉山因为地利条件而一直延续到解放),彝人在九洲大地上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建国后,搞民族识别,彝人群体又受到一次大的分化。彝人辉煌的历史仅仅保留在了发黄的经书里。毕节开头地区成立个彝文古籍整理办到民间收集彝文经书典籍,收集到千多卷。打倒牛鬼蛇神时期,破四旧,立四新,于是收集到的千多卷和留在民间的经书典籍,被看成是封建迷信糟粕而大量没收烧毁,摧毁了彝人的精神堡垒。有胆子大的人藏了部分,这些人在彝史上应该记首功。
所以,彝人的典盛时期是在洪水滔天以前,洪水滔天是彝政权受颠覆的象征性说法;洪水之后,彝人开始没落,走向分裂;清朝改土归流是彝人彻底没落的年代;破四旧时代,以及基督教的进入是彝人大面积丧失精神家园的时代。
是这种情况,世袭制。长为君,幼为臣。宗谱只记载长子的谱系,次、幼分枝各序。所以说,彝人的谱系,恰如一棵倒置的古树。你可以把她想象成,树根是长在天上的。所以说,彝人嘛,祖宗才是根基,根骨根骨,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