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早称蜀国,《太平御览》引云:“从开明以下至蚕从,凡四千岁”。中国远古时代,蜀国的第一代始祖名叫蚕丛,称蚕丛氏。据《华阳国志·蜀志》云:“从蜀王蚕丛……始称五。……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是西南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三代蜀王。李白《蜀道难》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是对远古时期的蜀王蚕丛和鱼凫的赞扬及感叹!
马湖夷氏与古蜀国【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马湖历史文化悠久,疆土辽阔,自古以来是西南夷地,是彝族的政权区域。因有马湖江和秀丽的马湖,以江、湖为一体而闻名于世。汉武帝时,先后作为僰道县尉和朱提县尉的驻节地。三国时,置马湖、安上两县。两晋至唐宋为马湖部。元置马湖路,明设马湖府,历时1500余年,一直是戌边重镇。
据《中国土司制》记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十二月壬辰,马湖路元广威将军罗罗夷酋,总管府总管安济归附。授安济世袭土知府,改马湖路为府,辖夷都、雷波、泥溪、平夷、蛮夷、沐川六长官司,隶四川布政、属川南道。治所泥溪(今屏山县城)。”
夷都,今四川省屏山县中都镇(原中都区),是古马湖夷氏长官司所在之地。屏山县属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四川盆地南缘的雷、马、屏山区,在凉山州东境,金沙江下游北崖。这段金沙江,古名马湖江、上至雷波、下至宜宾,与蜀江(岷江)汇合,马湖在雷波县黄琅区境内,彝语称“哈娜蜀颇”。
马湖夷氏与古蜀国【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根据宜宾市1987年文物普查统计资料,屏山县文物占宜宾全市10个区(县)的三分之一,堪称四川文物大县。笔都现就古马湖境内夷都夷氏与蜀国国王鱼凫氏族的关系及族别问题看“三星堆”,进行探究与考证。
夷都夷氏的墓志铭,是考证蜀王后裔的重要依据
笔者于1999年4月,亲自到四川屏山县,走访了牟本乾老先生(现96岁,旧时县参议员)和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凌芝璞先生(现年80余岁),座谈了古代马湖境内历史文化情况,收集了有关资料。其中了解到1987年屏山县文物普查,凌先生发现了中都悦登源老人收藏的明代夷氏祖“明承务郎夷公暨安氏安人墓志铭”石刻碑文。文中云:“公讳太平、字希晓,号会午,姓夷氏,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沐川,秦并蜀,绝费通。在汉唐惟羁縻,以贵种自居其地。始祖腊曲,后周时死寇,民祠之沐道。宋时纳土袭校尉,在元袭沐川长官,国初归附,官如故。至讳德成者析居夷都,慕管夷吾,因以夷为事。”就这一重要考古发行,返回后笔者多次书信联系,2005年,年满82岁的悦登源老人从屏山县中都镇将碑文和悦氏家谱邮寄笔者处。资料中反映情况不少,其记载与光绪《叙州府志·土官》、明嘉靖《马湖府志》和《中国土司制》等重要文献相符。佐证了夷都(今中都)夷氏确属蜀国鱼凫氏族的后裔,为庶母所生支子。
马湖夷氏与古蜀国【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古代鱼凫氏族为何仟徙至马湖沐溪和夷都定居及割封沐川的缘故
先谈四川。四川古称“巴蜀”。春秋时,四川境内川东、重庆一带称巴国;川西广汉、成都一带称蜀国。形成两个不同自然地域的世袭政权。因此后学称四川“巴蜀”。鱼凫何其人也?鱼凫是我国有史书文献记载以来,西南最早、最大、最古老的蜀国夷族国王,都城在川西成都一带。远古时代的蜀国,第一代始祖名蚕丛,后代因之为氏,那时还没有姓和家支的定位名称,称为蚕丛氏。据《华阳国志·蜀志》云“有蜀王蚕丛……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是四川历史上最早的三代蜀王。距今约3500-4000年,大体是商、周时期。西周之前,殷代末年,蜀作为殷之叛国,加入反殷集团。武王伐纣,蜀是西土八国之一,蜀师名闻阵前,成为牧野誓师的一支劲旅,到了周成王大会诸侯之时,蜀国成为周之下属。
马湖夷氏与古蜀国【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西周中叶后,杜宇夺取了蜀国统治权,自立为蜀王,并代之以父死子继位一系相传的王位世袭制。据《四川历史》载:“公元前11 世纪,在中原地区发生商、周王朝更替之际,杜宇用武力攻击鱼凫,鱼凫败绩,杜宇成为蜀国新一代统治者,自号望帝,建都于郫(今郫县),另设别都矍上(今双流),杜宇王朝自此建立。”
春秋初叶,蜀国大闹水灾,成都大平原因洪涝灾害,民众生命财产受到了极大损失。杜宇无能为力,只顾王权,不顾百姓的生存与安危。而蜀相治水专家开明(又名鳖灵)则关心民众利益,体贴民情,抗洪抢险,帮助灾民排涝,使百姓免遭灭顶之灾。因而开明氏深受百姓爱戴,民心向往,拥护开明氏,杜宇失去了民心。开明氏赶走杜宇,王国为开明氏所取代,自立为蜀王,号为丛帝。杜宇即彝族最早祖先阿普笃慕,因洪水泛滥,后裔迁徙云南昭通、会泽,形成后来彝族历史上最有名的部落领袖“六祖分支”[3]的历史传说。开明氏在蜀国统治传了十一世、十二王、开始实行分封制。把有土有民的中下层领主,作为王室基层的统治支柱,镇守疆土,命名为侯,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国。但到了开明王朝的晚期,蜀国的统治日渐腐朽,发生内乱。与日益衰败的蜀国相反,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蒸日上,国富兵强,于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了蜀国。
马湖夷氏与古蜀国【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在那战乱纷纷、灾难重重的年代里,不知鱼凫族走何方去了?故此有古书云:“鱼凫氏族随仙去!”的说法。
据《悦氏家谱》载:“蜀人先在岷江上游一带,后向成都方向发展,由鱼牧业改为农耕,生产大步发展,富强繁荣起来,安居乐业。迁徙由彭山县境内有鱼凫山,温江县内有鱼凫城。”可见历史上影响之大!这时鱼凫支子、同代异母氏族这部分人,顺岷江而下,来到了古属羁縻边远的民族地方(即沐溪)马湖部境内。他们虽遭大难,可仍以蜀王氏族的后裔来保持自己高贵的身份自居,树立自尊、自强、自信的精神,隐居在这个地方,休养生息。在那时来的最早一个始祖名叫“腊曲”,后因敌寇犯境阵亡。民众为了纪念他,在沐溪给他修了祠堂,供奉后人瞻仰。后来夷氏族人势力逐渐强大,宋初纳土,归附投诚,朝廷封夷氏为昭信校慰官职,割封沐川。元代为长官司长官。明代官职和以前一样世袭不变。洪武八年,夷德成由沐川迁夷都,开始建都,创修皇城并以夷为姓。说明了夷氏先祖从蜀国都城(蜀都)经彭山、温江后顺岷江而上、至沐溪的原因及详细经过情况。
马湖夷氏与古蜀国【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夷氏是蜀王鱼凫后裔,夷、悦、夏、三姓同宗
据文献《中国土司制》419—420页载:“沐川正长官夷德忠、洪武四年授封,赐姓悦。传袭:夷德忠,悦福德,悦氏八姐(女),悦守全,悦辅镇,悦宝光,悦宝靖,悦晓瞻,悦祥恭,悦世秀,悦魏氏(女)……传袭不详。”又据嘉庆《四川通志》记载:“嘉庆七年土司悦世秀病废、土妇护理。”所谓“土妇”一词,是指当地少数民族女,汉语写法,意思是土著夷族。开始世袭姓夷,后来姓悦。证明“悦是朝廷的赐姓,也是“夷”字的近音,汉字的变异。他们不姓悦,是以夷为姓。《中国土司制》载:“沐川沐溪副长官司长夷氏,后姓夏。夷德珉(即,夷德忠正长官之弟),洪武五年受封。传袭:夷德珉,夷德成,王氏妙安(女),夷瓒,夷祥庆,夷镇,夷太平,夷靖,夷臣宾,夏宏猷。”明万历三十八年赐姓夏,因此夷臣宾以后承袭人叫夏宏猷。
《悦氏家谱》今夷、悦、夏三姓,自称蜀族。始祖是腊曲,腊补,庭应(彝语即体叶)至十五代夷德忠。洪武四年纳土归附,封长官司,马湖夷都七村都大使。从祖先这些人名字不难看出是彝族,如腊曲( ),腊补( ),体叶( )。虽是汉字写法,却是彝族语言,释义是虎的意思:白虎、花虎、出众,正是体现彝族人对兽中之王――虎的崇拜,是彝族人至今常用的名字。
马湖夷氏与古蜀国【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数百年至现在三姓人未通婚,他们之间都互相知道,夷、悦、夏是一个祖先的分支,同祖同宗。按彝族习法家支氏族内若有通婚,必须受到严惩,轻则开出家支,重者处死。当地的群众说:“夷悦夏同宗,他们不能通婚。”
夷都为夷氏所在之地,元、明、清时期的正、副长官司长官治所
见光绪《叙州府志·土官》云:“姓夷氏,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冰川,秦并蜀、绝弗通,在周惟羁縻,以贵种自居,至明万历间,改姓夏。”正、副长官司长官、马湖夷都七村都大使,充分证实夷都的悦和夏两姓之先祖,都属夷氏一个祖先分支,均属古蜀国王鱼凫氏族后裔的真实历史。管辖今中都及沐川、马边两县全境。
《沐川县志》云:“沐川的土人,主要是原沐川长官司夷、悦、夏三姓人。鱼凫支子割封冰川,秦来蜀,绝弗通,在汉唐惟羁縻,以贵种自居。”同样认可。
马湖夷氏与古蜀国【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马边厅志·地名志》云:“马边原属沐川、副长官司夷太平所辖。”马边县莜坝乡深沟塘发现石碑石刻:“副长官夷太平,巡制官夷祥信,管带夷祥佑。明正德元年(即公元1560年)。”
从以上两县地方志文献鉴证,沐川和马边两县毫无疑问原属夷氏土司所管辖。
夷都为何缘故改为中郡,夷氏改姓夏
明万历十五年,凉山三雄大反朝廷。光绪《叙州府志·土官》和光绪《雷波厅志·边防志》同时记载: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邛部夷酋普书约伯之子撒假与雷波和长官司杨九乍,黄琅夷酋安兴不满朝廷统治,横行边境,联合举义反明,号称:“凉山三雄”,组织凉山彝众进行反抗。
马湖夷氏与古蜀国【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明神宗实录》178-180页云:“万历十六年七月壬子(公元1588年8月22日),总督四川兵部尚书,余元泰奏:平腻乃久据凉山,地近马湖、黄琅雷波皆马湖编氓,为之羽翼,又有瓜姓数支,实其党羽。共掠马湖诸处,杀边将,侵入西宁煲流黄川两河口、猖獗已极……”朝廷奉旨两次调兵进剿。”命松蕃(今四川阿坝)总兵李应祥,副使李用监。成都府(今成都)余绍。叙州府(今四川宜宾)唐道钦。马湖府(四川屏山)、参将郭成、朱文达。乌蒙府土官(今云南昭通),初荣、杨成。播州宣尉司(今贵州遵义)杨应龙。建昌将(今西昌)王之输、杨师旦等第二次从征。汉土官兵40000余人,军分三路,即一自马湖,一自中镇(今峨边),一自建昌进剿。”据光绪《叙州府志·土官》和《雷波县志·边防志》载:“安兴于石坡罗(今雷波县永盛乡)被俘,母亲杨氏、妻沙氏。杨九乍行至小木瓜时,伏兵四起,生擒于西宁,因伤重而亡。朱文达破撒假于大田坝、大赤口斩大咱等。”这次血腥镇压历时整整两年,三雄以失败而告终。夷众惨遭失败,死伤数以万计,财物无数。这场空前浩劫迫使凉山东部和北部许多彝众退居深山。这是凉山彝族历史上振憾最大、涉及面最为广泛的重大事件。在这场民族战争中,夷都夷氏虽与安氏姻亲,同是民族关系,却保持了中立态度,尚未参加联盟反叛,维护了中央明王朝政权统治,受到朝廷赏识。据《悦氏家谱》称:“明万历38年(即公元1610年),明廷官府赐姓,把夷氏副长官司,改姓为夏。致使夷都改为中都,夷都河改称中都河。”中央朝廷为了长治久安,以夷变夏,顾名思议,夷都这里就是中央朝廷管辖的地方,华夏民族,今后不会再出现反叛了,安定民心。据2007年调查统计,中都太平乡前哨村夷的现有8户87人,悦家23户157人,夏家26户200余人。夷、悦、夏三姓分存在中都、沐川、马边一带居住,共计57户,人口430余人。夷、悦、夏三姓分布在中都、沐川、马边一带居住,共计57户,人口430余人(此数未包括沐川县内三姓人口)。
马湖夷氏与古蜀国【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彝族、蚕丛与“三星堆”
第一,根据明代墓志铭的发掘,夷、悦、夏三姓的《家谱》叙述及《中国土司制》、光绪《叙州府志·土官》、明嘉靖《马湖府志》等文献记载,古马湖部夷部夷氏无疑是古蜀国国王鱼凫氏族后裔,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古蜀国的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三星堆”遗址,应属蜀国鱼凫国王都城。理由有三:一是创建都城时间,文物年代和专家论证都证明,“三星堆”遗址基本属于商、周时期,距今约3500—4000年,恰与蚕丛、柏灌、鱼凫时代相符;二是考察四川古代历史文献,这一带除蜀国而外,尚无他国记载;三是据对出土文物考察的分析。“三星堆”大量陶制鸟的形象与勺柄上的鸟头一致,应是鱼凫氏王权的象征。青铜雕像和青铜人面具,高鼻竖目、穿耳、究其肤色等更像彝人。《悦氏家谱》载:“先祖鱼凫活动的范围,在今四川盆地西部。北到陕西汉中,南至青神,西到天全芦山,东与涪江巴国相邻。”据初中教材《四川历史》上讲:“第一代叫蚕丛氏氏最早始称王,其实不过是部落首邻,活动还在茂汶一带,河谷区域。第二代叫柏灌氏,史籍只载其名,不言其事,治所在都江堰市古称灌口镇。第三代叫鱼凫氏,这是蜀国最早的创建者。他的活动范围已扩大进入条件更好的成都平原,由渔牧业改为农耕,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文物,如:10件青铜人雕像,20件青铜人面具,3件金器面罩和1件金杖,有的为世界之最,稀世珍品。表明在鱼凫王统治下的蜀国,经济发展程度和工艺制作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因此,人们推断“三星堆”遗址是鱼凫时期古蜀国都城,笔都认为是准确的。
马湖夷氏与古蜀国【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第三、综合考证鱼凫、夷氏族别应归彝族。不仅含有彝族习俗、椎髻、语言文字、人名、姻亲关系,夷氏家谱中如腊曲、腊补、体叶等纯属彝族名字,其他民族没这样的姓氏称呼。“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金器、青铜器、玉石器、象牙,特别是青铜大立人像和纵目面具、青铜神树、金杖等文物,都含有彝族基因和文化元素,是彝族先民的文明遗迹。对此,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古蜀国与彝人关系密切。蜀国是彝人最早建立的古国,西南是彝族最早、人口最多的地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彝族属土著古夷人,迁徙流变,支系颇多。笔者认为“三星堆”与彝族文化肯定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夷都夷氏留下大量文化贵迹
屏山县1987年文化物谱查,发现元代沐川书院、家庙祠堂(原名“黑史文化,亦符合客观历史事实。龙土祖庙”)、汉代古墓“龙虎洞”、明代夷都皇城遗址、神木山、古代各类寺庙(含楞严寺、古佛寺、白云寺、新文庙、五皇殿、五谷庙、点将台、禹王宫、张飞庙、南华宫、川祖庙、天宣寺、丹霞洞、海来溪)等民族文化古谱。
同此可见,古马湖夷都夷氏属古蜀鱼凫氏族的一支部落,分封沐川后,接受外来宗教文化,兴办儒学,强化贵族子弟儒学教育,创建夷都,设立七村都大使,加强夷务管理,民众安居乐业,为建设发展这一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这是研究古蜀国鱼凫氏族及古马湖民族史,解破“三星堆”、“金沙遗址”千古之迷难得的宝贵资料,值得今人重视的。
马湖夷氏与古蜀国【图】 - 三星堆玉器图文 - 三星堆玉器文化投资传播
古蜀国是怎样演变为四川的?
古蜀国自蚕从、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十二世王后,统治日渐腐朽,发生内乱。与此相反,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则蒸蒸日上,国富民强。公元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将司马错、大夫张仪,统率秦兵攻打蜀国。第十二代王被秦军所杀,秦国并吞了蜀国。蜀王鱼凫的后裔无路可逃,逐步迁徙至马湖部“羁縻”地方。杜宇,彝语称“阿普笃慕”,洪水泛滥后迁徙到了云南昭通、会泽,形成了后来彝族历史上有名的部落领袖“六祖分支”的历史传说。
在春秋时,川东、重庆一带称巴国;川西广汉、成都一带称蜀国,古称“巴蜀”。
蜀国在隋唐时期,四川分前蜀、后蜀。原因是前蜀王王建(今河南许昌人),公元918年病故,儿子王衍即位,挥霍无度,不理政事,后唐派兵攻蜀,王衍率百官迎降。唐朝任命孟知祥为节度使,有功加封为蜀王,后来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以后被宋太祖从陕西和湖北两路伐蜀,只用了两个月灭了后蜀。
到了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将陕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今成都),梓州路(今三台)、利州路(今陕西汉中)夔州路(今重庆奉节),这就是川陕西路,简称四川。为了抵抗金兵南下,统领川陕西路的军政大事。这样,“四川”作为一个地区的名称,被官方正式确认下来,至现在恰好1000年时间。
作者:安吉贤·哈娜使格,凉山州博物馆研究馆员、凉山州彝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