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秘:彝族古书里发现邛人谱系
作者 凉山日报 2010-09-07
原出处:四川新闻网

古有邛人,邛池、邛河、邛竹杖、后汉书里有“邛谷王”、宋史里有“邛部川”的记载;以及元史里也有“邛部州”、“邛都王”、“邛部王”的记载。邛人在3000多年前,在以今天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中心,建立过闻名遐迩的“邛都国”,以至于在后来的历史上也曾经有过“邛都县”,明清时期的“邛部长官司”、“邛部宣扶司”。古邛人在祖国大西南,在今安宁河流域曾留下了千古不解文化之谜——大石墓巨石史诗。岁月经过了3000多年之后的今天,历史上的“古邛人部落”有学者说“神秘地消失了”。邛人究竟哪去了,为何神秘消失?他们是否还有后裔留存?今天的凉山彝族自称或其谱牒中记载他们是“邛部”(丘布)的后人,那么,邛人的后代是今天的彝族人吗?邛人与彝人是否有内在的联系?凉山,古邛人的生命基因密码能够破译出吗?
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55a07253b94e10f88eebf45d002665e.jpg

这是古邛人随身佩戴的玛瑙珠管,鲜红而晶莹剔透。胡小平摄

b77147ca7d2da401395e9ea94462a8ea.jpg

邛海,古称邛池,属更新世早期断陷湖,至今约180万年。邛海之名,见于《汉书》:“邛都南山出铜,有邛池泽。”白新华 摄

f5e30d69c49fe184166c286ee58b36d9.jpg

在西昌安宁河流域考古出土的古邛人陶俑像 马玉萍 摄

894110737c5edbb06f66d8d3299f266a.jpg

古邛人留下的巨石史诗——大石墓 胡小平 摄

一、寻找“古邛人部落”

据《后汉书》记载:“邛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邛都县,无几而地陷为污泽,因名为邛池,南人以为邛河。后复反叛,元鼎六年,汉兵自越巂水伐之,以为越巂郡。其土地平原,有稻田。”、“俗多游荡,而喜讴歌,略与牂柯相类,豪帅放纵,难得制御……”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又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史书留下的文字不多,因而“古邛人”更让人感到奇特又神秘。经过几十年来专家们对西昌安宁河谷流域的大石墓考古发掘,专家大多认为大石墓就是邛人的千年文化遗存。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邛人的生活范围,北至成都,南至金沙江流域,主要集聚在今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中心的方圆500公里左右内。早在秦并“巴国”、“蜀国”之前, “古邛人”部落从青藏高原迁徙到邛崃的高何、南宝、天台山和雅安的芦山、萦经、天全和大邑、蒲江一带的山区。据史书记载,“邛崃”之地名以因靠近“邛人” 的生活聚居地而被取名为“临邛”。多少年来,古邛人依山而居,在深山中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不为外人所知晓。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德昌是古邛人的聚居中心吗?

近些年来,有学者说,德昌县是古邛人的集聚中心,其理由是那里有大规模的大石墓群。《德昌县志》记载:“县地秦汉时期即为邛人游牧农耕之所。”德昌县域因这些年大量发现大石墓群,因此,有学者认为更是证明德昌是古邛人聚居的中心地带。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德昌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古为邛都县地,为益州越嶲郡属,此时代应该是“邛人邑聚德昌的鼎盛时期”。后来邛人神秘消失,说法是很多的。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汉书》里说:“王莽时,郡守枚根调邛人长贵,以为军候。更始二年,长贵率种人攻杀枚根,自立为邛谷王,领太守事。又降于公孙述。述败,光武封长贵为邛谷王。”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宋时“诸酋争强”、“大理不能制”,域内少数民族屈部、郝蜒部等分据。众多的专家说,邛人的消失或者被迫迁徙他处,与历史上的不断战事有关。这不得不让邛人由盛转衰,最后消失;还有一说,因为德昌是南丝路重要交通干线上的古老驿站,过去这里交通顺畅,是一条重要的文化传播与民族迁徙的要道,古道促进了这里的原住居民的文化与民族的融合,最后“邛人消失”。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凉山古时候的原住民“朴苏乌乌” 

在古代的凉山彝区,传说彝族还没有到来之前就有一种民叫“朴素乌乌”的土著人居住过。称安宁河流域大石墓的主人就是“朴素乌乌”留下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古邛人”,属氐羌系少数民族,于距今约3000年前从岷江上游迁至安宁河平原,远远早于彝族进入凉山州的时间。是否果真如此?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时候,彝族自己也称呼自己的先祖或者远祖为“阿朴”、“菩”和“朴盆”。彝族自己认为自己是“居木武武”的后人。经过研究发现,在彝族至今的谱牒中“朴苏乌乌”和“居木武武”是同一个父亲5个兄弟:即朴素、朴义、朴列、朴子、朴合。“居木武武”在彝族古书《雪族起源·谱牒》中,又称作“朴义武武”。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解释说,彝族迁徙到凉山之前,认为居住在这里的“朴素乌乌”人,不是彝族,是彝族迁徙到凉山之前的最古老的原始民族。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是不懂得不知道彝族谱系所致。实质上,“朴素乌乌”与“居木武武”都是彝族的近古先祖,而且还是亲兄弟。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疑为那是因为古时候彝族人迁徙频繁,而后代再一次迁徙至一起时,因互不认识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彝族的著名史诗《勒俄特依》、《古侯》等中也有不少的记载。古时候彝族因迁徙,两兄弟走到一起时谁也不认识谁,因而发生争执,发生冲突,以至于最后发生战争的情况屡见不鲜。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邛”、“邛部”和“邛崃”的彝语含义

距四川省会成都70公里的邛崃市古称“临邛”,古代曾是“邛人”即邛民的家园。作为中国古代西南主要民族之一的邛人,早已经在今天的邛崃市“消失”,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已颇难寻觅到他们的踪影。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邛崃”(邛来),在汉语中没有任何具有独立的词根词义,至今也不过是以一座山系名或者地名存在而已。但是,彝族民间至今传说,“邛崃”(邛来、邛木,音变成曲木),是古彝语,意思是“跟随而来而去”或者“友朋自远方迁徙而来”。跟随谁而去而来?就是跟随邛部(丘布)首领而去而来的就叫“曲木”,就是指“邛民”。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至今称呼“同志”或“朋友”或“伙伴”为“邛博”。“邛”的意思是“跟随”、“友朋”;词根指的是“至亲”、“直系亲属”和“嫡系亲族”的意思。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邛博”的“博”,是“第一”或者“最好”;“邛博”,就是“跟随自己的最好的朋友”、“第一的佳朋”。在古彝文中,“邛”是一个大大的土墙屋或者巨石锅庄,周围或者里面坐着一群亲人。在彝语中“邛”音后来逐渐变成“丘”,意思是“聪明、智慧”和“灵巧”。凉山彝族近古先祖中的“古侯丘泥”两兄弟中的“丘泥”(邛临),其含义就是指,“知识渊博”、“见多识广”以及“心灵明亮”之意。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邛部”(丘布)的意思是,“灵敏的刺猬”,是邛人——古彝人图腾刺猬的原因。据报道,古邛崃山脉的原始森林里曾盛产刺猬。“邛部”(丘布)最初是首领人名。现在彝族中依然有用刺猬来取人名的,如苏布(柏树林下的刺猬)、茹布(杉树林边的刺猬),玛布(竹林里的刺猬)等。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邛人是蜀王的先祖

位于邛崃西南山区白木江畔的下坝乡(今属平乐镇)洗马村,这里曾经是古邛人的生息繁衍地。至今留下“邛人”的地名河——“布仆河”(另写“布浦”、“布濮”、“苞蒲”)。史书中亦被称为“苞蒲”部族,即司马相通西南夷,“略斯榆,举苞蒲”的苞蒲,此为“邛人”作为一个部族见诸于文字史料的一例。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布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在凉山彝族的《雪族起源·谱牒》一书中记载,“布仆”是彝族祖先的一支。也就是“邛人”的远祖之一,相隔仅10来代。“邛”的远祖一共有六兄弟,即武浦、扎浦、哄浦、很浦、布浦、姆浦。“布浦”排行老五。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汉书中记载的“布仆”和“苞蒲”与彝书中记载的“布浦”,至今读音一模一样。古时候,邛崃西南山区白木江畔居住的“邛人”可能是“布浦(布仆)”支系。以上人名“朴、浦、仆、濮、蒲”,都是一音多写造成的。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布仆河是创造灿烂古蜀文明的源头。此时期的布仆水流域新石器文化与周边的新津宝墩古城址文化、崇州双河古城址文化、温江鱼凫古城址文化、广汉三星堆遗址文化相对应,与相邻的青衣江流域新石器文化构成后来蜀文化的源流。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时候的广汉郡有地名“濮”;界郡临邛县有“布濮水(仆干水)”;又有“蒲江”、“浦水”、“浦阳河”、“蒲阳镇”等名称;这些便是邛人远祖 “布仆”曾定居在这些地方的文化现象。有学者认为:濮人是川西(古蜀国)的土著人,这个理论是成立的。因为“布仆”人后来向川东、川南以及云南、贵州等地迁移的。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邛人的“六兄弟远祖”在川西居住的时候,因而留下一些文化现象是不足为奇的。“六兄弟远祖”的后代--邛人,即后来邛人的大伯父武浦之弟——武勒之孙子“居木”建立了强大的蜀国。“居木”汉文中称仲牟由、杜宇,《元史·地理志》中写作“仲由蒙”;彝语各方言汉写称“都木、笃慕、举木、君目、纵目(作莫、住莫,意思是开拓者或首领)”。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邛人部族的后代“居木”南迁

在暴秦灭蜀以前,古蜀国王朝先后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即望帝)、开明(即丛帝也就是鳖灵)。在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灭蜀之后,历史上秦霸主为了扩张版图,迫使邛人后代,包括蜀国皇室的人不得不向南——向今天的凉山迁徙。另外一些迁徙至云南、贵州。这个在彝族的谱牒中,尤其是彝族的史诗《勒俄特依·君臣迁徙寻地篇》里有详细的记载。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语“居木”,就是以上说的“杜宇(即望帝)”。传说中古蜀国的君主,又称其为望帝、杜主君。彝语称“瓦都”或“君木、居木、笃慕、都木、杜木”,其汉语和彝语的读音是那么的相近。“瓦都”,全称为“瓦都瓦迪”,现今的凉山彝族都说或者称呼“瓦都瓦迪”是“紫敏”(穿戴绫罗绸缎的君主或土著王)。在200多年前左右,其蜀国皇室嫡系后裔的一支依然居住在今会理、会东县一带,汉姓吉,大约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左右绝嗣。 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地彝汉各族人民为了纪念“瓦都瓦迪”早期开发会理、会东一带有功,在如今的会理城建起了“望都寺”和“望帝祠”。“望都望帝”和彝语“瓦都瓦迪”的语音又是那么的相近,其实那也是彝语汉音另写。彝语“瓦都瓦迪”的意思是,即“拥有千军万马抵抗之兵力和拥有无边无际之田地”。“无边无际的田地”,现在看来那显然是指成都平原了。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西昌安宁河谷的邛人是从北迁徙而来的吗?

川西平原南下的邛人部族,其部族由于迁徙而分布渐广。两汉时期,与邛人(邛民)或邛部族有关的地名,除了临邛,尚有均在今西昌地域的邛都、邛部等。另有今甘孜、阿坝两州地界一些乡镇以下小地名有“邛”字。此外,尚有贵州黔东南,宋代设置邛水县,这些都与蜀地的邛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西昌地域的邛人,与古临邛的邛人有何关联,是否同一个族系?从彝族的谱牒看,是一个族系。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早期的邛人生活在邛崃山北麓的古临邛地域。这在史料中可得到证明。《名胜记》引《国经》云:“山曰邛崃,浸曰邛水,民曰邛民。”《汉书·地理志》称:邛崃山在严道县(今荥经)境内。民国《邛崃县·山水志》称:“邛来大山……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是邛来山之山麓。”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经注》云:“青衣水又东,邛水注之,水出汉嘉严道邛来山,东至蜀郡临邛县,东入青衣水。”清康熙《邛州志》称:“邛水州治南五里,俗呼南河,源出邛崃山。《华阳国志·蜀志》称:”临邛县,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当代学者尤中所著的《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称:“蜀国时筑临邛城以统治西南部边境的邛人(叟人)。”即是对古临邛存在邛人的明确肯定。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华阳国志》称:“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险难。”由文而识,邛崃山之北为邛人,山之南,今汉源一带是笮人(笮都)部族聚居地。由此可知,较早时期的邛人居住在古临邛及周边地区即邛崃山北面。稍后始由北而南翻邛崃大山,越过笮部族居地, 迁徙至西昌安宁河谷地域。即沿着南方丝绸之路的青衣道、旄牛道路段南迁,与迁居地原住民融合,形成了邛都等部族。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论是古临邛还是西昌的邛人,约在秦汉时均属蜀西南地区的西南夷。《华阳国志·蜀志》称:”汶山曰夷……汉嘉、越嶲曰笮,蜀曰邛,皆夷种也。“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昌邛人见之于史料,似在邛人见于史料之后。如秦更元十四年(前311年),蜀守张若即主持筑临邛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临邛县。西昌一地却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以邛都为越嶲郡”。领邛都、灵关、阑等15县。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阑县于后周时始改称邛部县。新莽更始元年,始有邛人任贵率种人攻杀枚根,自立为“邛谷王”等。由此,有学者认为两地域的邛人是同一族源,并提出,可认为是古临邛一地的邛人于先秦或稍后时期南迁至今西昌地域。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邛人消失了吗,当然没有

战国至先秦两汉,邛人之事屡为史书记载。东汉以后,史书中便稀有关于“邛人”的记载了。蜀地的邛人部族逐渐离开了历史的视线。此后,西昌一地成为彝族聚居地。有学者认为,该地区的邛人“是因民族和社会的冲突而消亡”。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彝族的谱牒来看,凉山彝族其实就是邛人的后代。在凉山彝族的谱牒中,以及在彝族的《勒俄特依》、《雪族起源》、《古侯》、《君臣迁徙史》等史书中,特别详细地记载有“邛人”的谱系。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谱牒中记载说,彝族从最初的祖先“石南俄特”开始,到“德兹浦义”的时候,生了“武浦”和“武勒”。“德兹浦义”共有七个兄弟,即浦义、博义、稳义、摩义、门义、丛义。浦义的两个儿子——老大“武浦”和老二“武勒”。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蜀国王朝先后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望帝)、开明(丛帝也即是鳖灵)。汉书中的蜀王蚕丛、柏灌、鳖灵等。笔者疑为蚕丛,就是彝文谱牒中记载的丛义;柏灌,就是博义;鱼凫,就是浦义;杜宇,就是摩义;鳖灵,就是门义或者是稳义。因为,彝语与汉语的语音至今很相近。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说,“武浦”支系就是以上曾经提及过的“武浦、扎浦、哄浦、很浦、布浦、姆浦”谱系。也就是云南、贵州、广西彝区称之为彝族六祖的武、乍、合、侯、布、默。彝族六祖又另称为:牟阿孔、牟阿克、牟阿惹、牟阿乌、牟齐齐、牟克克。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之后,老二“武勒”生下了汉史中所记载的“邛部”(古彝语叫“丘布”)。彝语“丘布”与汉文“邛部”的读音是这样的相近,笔者疑为是彝音汉写。 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邛部”(丘布)之后,生了3个儿子:老大邛部居仕、邛部居尔、老三邛部居木。传说,老大邛部居仕个子高大,有2米多,老二邛部居尔却特别矮小,身高只有1米左右,他们经常居住在岩洞里或者巨石房下。由于没有合适的开亲对象,都没有找到一样高矮的女性而无后代绝了嗣。唯有老三邛部居木不高大也不矮小,所以能够娶上亲繁衍了后代。并在今西昌市为中心,建立了古“邛都国”。古邛都国的强大,后来支撑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国的繁荣昌盛。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三邛部居木后来生有3个儿子,即老大居列、老二居体、老三居武(又称居木武武)。老大居列、老二居体同样都绝了嗣,只有老三居武(居木武武)因繁殖力特别强有不少后人(现在彝族民间称一个人性欲旺盛、繁殖力强就叫“居武”是这样来的)。居武(居木武武)后来也有3个儿子,即老大武武斯沙、老二武武革字、老三武武拉义。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现在都认为自己是“武武革字”的至亲后裔。“武武革字”后来生有3个儿子,即浦素、浦意、浦合。浦合又生有4个儿子,即老大阿图、老二阿物、老三阿格、老四阿则。老四阿则在古战场上阵亡。老大阿图,就是现在彝族称的“古侯”,老三阿格,就是彝族称的“曲涅”(丘泥、邛临)。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至今都是由古侯、曲涅两兄弟繁衍下来的至亲后代,都是远古“邛人”的后裔。从“邛部”(丘布)到现在,彝族谱牒共传90—100代左右,以史学家、考古学家公认的一代30年计,一共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与学者提出的“邛人3000年历史”相吻合。9u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于2025年2月修改,图片经AI加工完善。)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