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革命
有人将20世纪90年代后期产生的Internet视为一种信息技术创新和突破,可以说是IT界的一项革命,它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对社会来说亦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时至今日,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及娱乐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深刻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很迅猛,曾有报道称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蔚为大观。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网络在中国具有“公共领域”的性质。如果说咖啡吧、酒吧等在西方社会的发展阶段充当了公共领域的话,那么在当今中国,网络也可以算是一种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概念是从哈贝马斯的一部著作中得来,它是指介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人都是自由参与,可以自由、公开和理性地讨论普遍利益问题,形成所谓的公共意见和舆论。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充当了公共领域的媒介。自从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一切都在颠覆、解构和重构。
互联网和早期传播媒介相比,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如环保干净、成本低廉、平民化普及,超越时空、受众的覆盖面扩大、全方位的视听说体验,以及参与者之间的良好的交流互动沟通等。这些特点是传统媒介无法相比的。
各种组织、人群和个体都在积极使用和利用互联网。在我记忆中,第一个出现的彝族文化网站是“彝族人网”,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建立的,我第一次在网上见到是2002年的时候。2006年彝学网出现。2007之后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网、中国彝族网、中国彝族音乐网、彝人在线、毕摩文化网、彝族文化艺术网、花腰人间、阿库乌雾官方网站等站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另外还有大量的以彝族文化作为主要题材和内容的个人博客。这些独立网站和个人博客在传播彝族文化、增强族群文化意识和凝聚力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四省区彝族跳出地理和行政区划的客观障碍,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互相交流和沟通。如果说各地成立的彝学研究会(简称彝学会)是民族高级知识分子和精英们的交流圈子的话,那么这些彝族文化网将上层的高级知识分子、精英和下层的普通人聚合在了一起。有学者说,四省区彝族的文化交流严重落伍,亟待加强。事实上,网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空白。另外,在20世纪后期之前,由于社会发展的落后和民族文化人的缺乏,彝族文化是处于被“他人表述”的时期,20世纪后期开始,彝族文化研究进入了“自我表述”的阶段。
互联网的进入门槛很低,谁都可以申请一个空间,建立一个网站,自任为站长。但是,互联网也是一个淘汰率最高的地方,每一天都有新人进入,都有旧人淘汰。要“养”活一个网站,真是不简单。以下简述一下各个彝族文化网站的概况。
二、彝族文化网站之扫描
1、彝族人网(http://www.yizuren.com/),注册地:北京。程序语言:asp
彝族人网是第一个彝族文化网站,具有里程碑似的纪念意义。网站为非官方性质,最初创建者据说有三人:黄平山、毛发虎和阿才,这三人功不可没。彝族人网从一建立定位就比较好,以宣传和传播彝族文化为宗旨。应该说北京的彝人是最具有全局意识的,文化自觉性很强。彝族人网在发展中形成了以学者和精英主导,广大民众参与的繁荣局面。网站内容超越了狭隘的地方、家支、支系观念和意识,对彝族文化的整合和民族形象的构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彝族人网参与和支持的知识分子、精英最多,如社科院的普驰达岭成为了主编,山鹰组合、彝人制造、巴莫姊妹彝学小组等都为网站生存和维护伸出援手,民间的捐款使得彝族人网可以购买自己的独立服务器和托管,在早期的生存危机中避免了死亡和淘汰。
从技术上来说,彝族人网的网站程序均为自己开发和设计,ASP脚本语言的特性使得网站在成长初期很顺利,但是,彝族人网在发展中后期的访问量越来越高,内容愈发丰富,不仅有新闻、论坛、博客,还有大量的视频和音频的下载和在线欣赏,这样,网站遇到了性能问题,不堪重负。即网站的系统构架、设计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暴涨,当下午访问量和并发访问量遇到峰值的时候,网站就会耗尽服务器的内存,页面和数据库的读写频繁和缓慢,反应为速度慢、假死等症状。这个问题其实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出现。所以,对网站必须进行改版,重新设计系统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在2008年下半年,网站决定全面改版,重新设计和架构系统。据说准备采用动易的模板程序,但是需要修改以适应自我需求。这个改版的过程似乎很漫长,到今天,新网还没有能投入运行,只是先恢复了论坛,实在是折磨我们这些忠实的老用户。
网站的社会影响力比较大,举行过网友聚会,以网站的名义采访过一些著名人物。彝族人网让我们记住了很多人的名字,比如说阿瑟、木森海帆、吉乃等等。
应该说,彝族人网的漫长改版中新旧不能接上现象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虽然没有能动摇彝族文化网站中“老大哥”的地位,但是在信息时代,一个网站停止了维护和更新这么久还是不正常的。不过,彝族人网这个老大哥不乏支持者和人气,它的重新焕发和繁荣是意料之中的事。
2、彝学网(http://222.210.17.136/mzwz/index.htm),地点:成都。程序语言:Java
彝学网成立于2006年5月,应该说是彝族文化网站中的后起之秀,它的“出身”似乎比较好,性质为半官方,目前正在稳定的成长期。它依托于彝学专家沙马拉毅教授兼博导的国家级信息处理实验室,定位偏重于彝学研究及其信息的聚合,有较强的技术和硬件支持,拥有独立的主机和空间。彝学网以宣传和整合全国彝学信息为主,网站的日常维护人员极少,但页面浏览量比较大。利用自身优势,网站开发了一个后台“爬虫”程序,可以一日多次自动检索和抓取数十个网站和600多个彝人博客的内容。
但是,彝学网也一样存在不足之处,它应该多借鉴彝族人网的经验。比如说增强更多学者和精英的支持,内容版块更丰富一些,要淡化官方色彩,增强民间支持和互动。当然,首先应该购买一个容易记忆的网址。
3、中国彝族网(http://www.yizucn.com/),注册地:北京。程序语言:PHP
中国彝族网具体创建时间不详,性质为非官方,为在校大学生所建,采用了简单易管理的PHP论坛式自动建站模式。中国彝族网也处在成长阶段,是当前彝族文化网站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实力派竞争者,能否成为一匹黑马还有待于观察。
网站管理很容易上手,日常维护容易,但是网站可扩展性不强,这是先天的不足。如果要发展成为比较大型的网站,以后有可能碰到系统性能问题,毕竟,空间是购买的,有大小和流量的限制。另外,网站内容看似丰富,实则较乱。感觉网站经营者什么都想抓,但是效果不明显。网站也需要获得彝族高级知识分子和精英们的支持,内容达到雅俗并存。
另外中国彝族音乐网(http://www.yizumtv.com.cn),创建者:阿的穆杰,该音乐网站似乎也是中国彝族网旗下的一个站点,我个人认为其收集的彝族音乐是最全面的,人气颇高,以后可以进行下载、彩信和手机铃声等信息增值服务,有发展前途。
中国彝族网可圈可点的一个社会活动和影响,是2009年8月中在凉山州喜德县举行了一场彝人群星助学演唱会,显示了网站在虚拟空间和现实中的存在。
4、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网(http://www.hyyrw.com/Index.html),地点: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建站程序:ASP(动易模板)
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网为非官方性质,最近获得了地方政府宣传部门的支持。网站原先名称为“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网”,最近改为了“石屏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网”。主要管理者为:一名教师和一名叫阿龙的公务员。网站在宣传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作用,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举办过网友联谊会。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网是云南省出现的第一个彝族文化网站,当地政府报纸曾经大力报道过。
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网的管理者专心打造地方性、支系性的民族文化网站。在程序方面,ASP动易模板也是上手容易、维护方便,但是可扩展性不强。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网缺乏民族学者和精英人物的支持,民间色彩很浓。
过分强调独特的局部地域文化也是一种狭隘的文化视野观。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遍布邻近各县,而且“花腰”是汉族人对当地彝人的称呼,彝人自称为“尼苏”。汉人仅仅是根据表象的服饰来简单命名,这种不规范的命名具有随意性和不科学性,忽略了彝族文化内部事实。比如汉族人根据服饰命名的彝人称呼还有“花公鸡、四块瓦、牛尾巴”等,如石屏县和建水县自称为“尼苏”的彝族,彝语一样,但是被汉族人以服饰为特征划分为了“花腰彝”和“三道红彝”,最后以讹传讹竟然变成了他者眼中的两个支系。我们不能将历史上穿红衣服的汉人称为“红汉”,也不能将戴白色汗巾的西北汉人称为“白头汉”。所以,网站的对外形象和定位不能离开客观科学的文化研究。另外,彝族尼苏支系花腰人网需要加强同其他地区同胞的联系和互动。
5、毕摩文化网(http://www.bimoculture.com ),地点:成都。建站语言:ASP
毕摩文化网目前状态为:死亡。当初毕摩文化网出现的时候,网站首页罗列了一大串网站支持者和顾问的名单,全是高级领导干部和学者,看似前途无量,如今呈死亡状态,真是悲哀。网站的内容自从建立后很少更新,估计找不到稳定的维护管理者,所以域名和空间到期之后也就无人续费和管理了。这个网站的创意其实很好,毕摩是彝族原始宗教中的祭司,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阶级意识来评判,认为其是“封建的、反动的、落后的”,毕摩及其文化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客观、科学和理性的对待。
6、彝人在线(www.yirenonline.cn),PHP网站,目前状态:死亡
彝人在线创建者为在校大学生,当初致力于打造“彝族开心网论坛|全球最大的彝族(彝人)社区论坛”,但是由于缺乏人气和流量,缺乏学者的支持,自然无疾而终。现在已经改称“伊人在线”,想必易手他人了。
7、阿库乌雾官方网站(http://www.akuwuwu.com/),ASP程序
阿库乌雾官方网站是第一个以全面介绍彝族学者个人为主要内容的网站,诗学研究和母语文化是其中的两根支柱。但是,内容更新比较慢,最新的一条是09年2月份的,距离本文写作快有8个月了。我不知道一年以后它还会孤独的伫立在岸边吗?前进一步则发展,后退一步则死亡。
8、其他
其他的网站我就不介绍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经营好一个民族文化网站,需要很多的东西。一句话,不容易。本来民族文化网站大多就是公益性的,没有财团和广告的支撑,生存空间狭小,很边缘化。据说全世界的互联网信息中90%是英文,所以有识之士说汉文信息处理(网站)当自强和赶超。彝族有接近800万的人口,比一些个欧洲小国的人口还多,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字,但是就这么几小个民族文化网站,实在让人心寒。看着这几个不知明日生死如何的网站,让我们共同呵护,不要让它们全军覆没,至少给我留一个!
注:文中数据如有不实之处,敬请指正,不胜感谢。转载请标明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