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古歌》——人类智慧发展的痕迹
作者 王明贵 2011-02-06
原出处:《民族古籍》1994年第4期

天地是怎样分开的?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怎能在空中运行?鸟兽为什么不能说话?每一个民族的神话和史诗,都从本民族独特的角度作出了解答。彝族神话史诗《彝族古歌》告诉我们的答案,也是新颖别致而涵义深刻的。 
e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彝族古歌》告诉我们,邃古之初,天地未分。和风吹出了大神米恒哲,他创天立地,把天地分开,选出了日月星辰,修整好太阳,划分出昼夜,让日月在空中运行,创造出人类和万物,选出良好的人种,帮助人类降妖捉怪,制兽伏禽,让人类独享语言和思维,于是人间一片美好,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学会知识和技能,一步步走向文明社会。 e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剥离开神话的外壳,我们从史诗的角度来认真分析一下《彝族古歌》,发现《彝族族古歌》城不但描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战胜自然,获得了生存权和发展权,更重要的是描述出了人类智慧发展的痕迹。e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第一章《创天立地》里,主要描述人类的远祖怎样认识自然,认识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天地日月星,用丰富的想象力思想天地日月的产生。可以说,认识自然是人类智能发展的起始。而《造人选种》一章,则描述了人类从认识自然发展到关心人类本身,认识人类自己。大神米恒哲的两次造人,揭示了人类不断发展完善,从竖眼人发展到横眼人。形体向完美方向发展固然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新一代的横眼人能够从吃果子草根发展到植种植物,这不能不说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一次大进步。新一代的人类从不断实践中积累经验,达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自身服务的目的。但人的动物性仍然占着极大的比重。《降妖捉怪》一章告诉我们,当大自然的妖魔威胁着万物生存时,人类同动物一样处在相同的境地,而对两样的敌人,有时还需联袂对付,这就迫使人与动物之间的相处产生一些特殊的“语言”,然而人毕竟是高级动物,在不断地向前飞快地发展,人类英雄的始祖杜米那确左英勇地制兽伏禽,战胜了动物,获得了语言,让人类得以独享语言和思维,而动物则失去了语言。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交流思想的坚实依靠,而思想的交流必定使人类经验和想象的火花不断地相互碰撞,放射出更灿烂的光芒。可以说,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智慧的发展,智慧发展使人类向文明社会突飞猛进。有了语言的人类“万物归你有,知识日日增”(《制兽伏禽》,第89页),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质的飞跃,它使人类彻底与动物划清界限,沿着自己的大道迅猛前进。语言虽然使人类最后脱离了动物性,但它并不是人类智慧发展的终极,语言虽然为交流思想提供了媒介,但它并不能记录远古人们智慧的成果,使之成为知识流传下来。因此,人类的认识能力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天下世人上,所知还不足,所识还不深;必须传知识,必须传技能;有了智与能,世人才聪慧,人类才繁荣。”(《传知授技》,第96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传知授技,古人发挥自己的聪明,从最原始的用树当纸,用红土当墨,学会了炼铜铸刀。于是人们就把事物“一一来记录”,“他们拿起笔,他们操起刀,雕龙又刻凤,画虎又画豹,世间雕绘呀,从此兴起了。”(《传知授技》,第121页)新的工具促进了智慧的新发展,新的工具记录了各种知识,从语言到文字的大发展,使人类经验智慧的成果得以凝固和流传。同时,从传知授技中我们透视到彝族的祖先已经兴起了办教育,而教育缩短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时间距离。教育的兴起对人类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大进步,而教育又如同催化齐一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e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认识自然而认识自我,从吃果子草根到种植植物,从用树叶松枝作纸笔到制造纸墨刀笔,从绘画雕刻的产生到歌舞的兴起(《考绩成亲》),从创造语言到发明文字,从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到兴起教育,《彝族古歌》为我们描述了人类智慧发展的痕迹。 e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人类从“懵懵懂懂活,懵懵懂懂生”(《造人选种》,第28页)发展到“学会了知识”,“本领更高强”(《传知授技》,第121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彝族古歌》客观地告诉我们,无论是从竖眼人发展到横眼人的身体的发展,还是从创造语言到发展文字书写记录事物的智慧的发展,都经历了艰难的劳动和斗争的过程。e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08页)这个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尤其是脑力劳动。彝族先民在劳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学会种植植物,降伏禽兽(实际是驯养野生动物成家畜家禽的影射性描写),在劳动中交流思想,创造语言,发明纸笔,传播知识,体力劳动为脑力劳动提供基础,脑力劳动把体力劳动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智慧和知识,这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73页)的发展过程。《彝族古歌》描述的人类自身创造的过程,既是体魄发展的过程,又是智慧心系基层的过程,体现出了一种客观的唯物的朴素辩证思想。 (1991年9月)euK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