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彝族的河图洛书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作者 佚名 2010-03-13
原出处:《贵州日报》2010年3月12日

引子

《周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同样有这句话。源于《周易》的河图洛书,因为各种文献均语焉不详,所以几千年来像谜一样地吸引着后人,也困惑着后人。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河图洛书究竟是何物?大文豪欧阳修在《葛氏鼎》一诗中明确质疑图书:“马图出河龟负畴,自古怪说何悠悠。”可见欧阳修视“马出河图,龟出洛书”之说为奇谈怪论。近代彻底否定图书的是顾颉刚先生,他的《三皇考·河图洛书的倒坠》,彻底宣判了图洛的死刑,定图书为宋人之造伪,这一结论在疑古思潮中,几乎被学界普遍接受。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图书的质疑之声,消声于地下两种文物出土之时:一是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出土,其中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二是安徽阜阳“太乙九宫占盘”的出土,其中有图书之形与图书之数。类似“太乙九宫占盘”这样的盘,在甘肃、山西、朝鲜均有发现,据考证,这些盘均为汉代文物。占盘所表达的是宇宙模型和宇宙秩序,这是学界的共识。占盘所画就是图书,这也是学界的共识。至此,以图书为宋人伪作的结论不攻自破。遗憾的是,这里只有图书之形与图书之数,仍然没有详细而明白的文字解释。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明武的老本行是地质研究,2000年进入了中华文化的研究领域。2006年始从世代流传的彝族文献中找到了答案: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十二月太阴历,实即阴阳合历。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返本开新的文化思考

研究表明,距今14000——10000年前,中国境内的农业已经开始起源,至少距今8000年左右,中国南北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种植农业已经成熟了,这意味着古人对天象、气候、季节、年周期的认识和分割已较为熟知,原始的天象观测、天文历法知识应已粗具雏形。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伏羲画卦、神农作稼而有文明的传说指的也应该是这一时期。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两件事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刘尧汉、陈久金、卢央等对彝族十月太阳历的重新发现和研究以及陈久金对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河图洛书起源问题的研究,二是庞朴、郑慧生等对远古时代火历的研究。通过对一些典型器物纹饰和遗迹的形态、结构分析并追溯其来源和本义,研究者们发现并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年前——4000年前)器物纹饰就其主体而言,它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有效的文化传播、传承系统,其性质和功用类似于文字,而不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它们是原始人类的美术作品或图腾。就其内涵表达而言,它主要涉及原始人类有关天象观测、天文历法的知识、观念和信仰,而太极八卦、阴阳五行、河图洛书所结构的易学基本框架与远古天文历法正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二者合二而一的关系。这种释读大体上印证了伏羲画卦、《连山》易、《归藏》易、河图洛书有关神话传说及古代文献中某些记载的真实性,并与传统考古学研究、易学研究的一些结论相衔接、吻合。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时光流转30年,2009年11月21日,贵阳花溪。在彝族同胞欢度传统彝族年的喜庆日子里,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整理出版第十三次协作会、全国第八届彝学学术研讨会、贵州省彝学会四届三次年会召开。这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盛会,刘明武没有想到自己作为一个非彝族人、也非彝学专业研究人士,其研究成果《古彝人的河图洛书》,竟然被放在了此届全国彝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跨世纪的彝学探索》的首篇。这一研究成果,刘明武去年春天发表在我国学术核心期刊《中国文化研究》上,其大胆地论述和求证了古彝人的河图洛书,解释了中华文化的源头,摘掉的中华文化玄学的帽子,甚至能从中找到后现代化的哲学基础。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明武是由研究汉文化的源头,一直追溯到了彝族文化。“文化的源头在天文,天文的第一落脚点在历法,而历法在文字产生以前,是以河图洛书来表达的。”“彝族文化里有图有书,阴阳、图书、八卦、五行、干支,是中国文化源头的几大基石,汉族经典里均有涉及,但东鳞西爪,缺乏系统解释。但在彝族文献里,却像一条项链一样完整地出现在了人们面前。”刘明武的观点在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中的河图洛书

2006年,刘明武在书店看到了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彝医揽要》一书。令他惊奇的是,书的彩页插图中有太极图、八卦图、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图、八卦与五行的对应图等,书中还介绍了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在彝医中的基础性作用。更令其惊奇的是,这里出现了图书之数,而且图书之数是与宇宙发生论以及时空一起解释的。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明武当即将书架上的《彝医揽要》全部购买,并迅速赶往云南拜访了《彝医揽要》的作者、白族学者王正坤先生。在王先生的介绍中,有一个说法非常引人注意:在彝族传说中,汉族出于伏羲氏这一支,而彝族则出于伏羲氏母亲那一支。彝汉两个民族在远古时期原本就是亲戚,所以在文化本源上有着一致性。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王正坤先生的著作与口述,刘明武了解到,改革开放之后,云南、贵州的彝族同胞已经把历代口耳相传的历史翻译集结成书。最重要的著作有贵州彝族同胞翻译出版的《西南彝志》等。刘明武经贵州大学张闻玉教授联系,从贵州毕节市彝文翻译组购得了《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物始纪略》、《土鲁窦吉》等多部著作。这些著作记载了彝族先贤对宇宙发生、四时四方和八节八方的解释。其中有清浊二气、阴阳、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十月太阳历和十二月太阴历等。在《土鲁窦吉》一书中,书先而图后,既有图书之形,也有图书之数。《土鲁窦吉》一书是贵州彝族同胞王子国先生保存并翻译的。王先生家族为世袭布摩,即彝族中的智者、老师。历史上的布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与历法的解释者。“土鲁窦吉”,汉语的意思是“宇宙生化”。《土鲁窦吉》一书分三卷。卷一介绍了龙书(洛书),卷二介绍了联姻(河图)。在《土鲁窦吉》一书中,书在先而图在后。书解释了从无到有的宇宙演化,图则解释了后天从有到无的演化。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刘明武认为,彝族文化解释河图洛书,没有解释在神话上,而是解释在了天文历法上。河图洛书,洛书在前,河图在后。彝族经典《土鲁窦吉》告诉世人:十月太阳历,最早是用洛书、先天八卦表达的。十月太阳历之后,彝族同胞制出了十二月历。十二月历以太阳回归年为主,兼顾了月亮、北斗星两大因素。十二月历最早是用河图、后天八卦表达的。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所保存的图书,一有图书之形,二有图书之数,三有图书的详尽解释。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书之形由虚心圆与实心圆所组成。实心圆代表偶数,虚心圆代表奇数。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这是洛书(彝族文化称“鲁素”,汉语译为“龙书”)的图形。一六北方(下),二七南方(上),三八东方(左),四九西方(右),五十居中心。这是河图(彝族文化称“付托”,汉语译为“阴阳联姻”)的图形。图形问题,彝族文化用奇偶之数做出了解答。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十二月历。图书的内容,彝族文化用历法做出了解答。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洛书演化出了先天八卦,河图演化出了后天八卦,图书与八卦最初的本义都是表达天文历法的。图书与八卦的关系,在此得到了解答。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洛书中的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五季,五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表达。五季始于木而终于水,一行72天。五个季节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一行两个月,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这是一种阴阳两分法。一年分暑寒两截,暑寒两截暑为阳、寒为阴。这是一种阴阳两分法。每一行的两个月都奇偶之分。奇偶即阴阳,阴阳即奇偶。奇偶阴阳之分,划分出了阳木阴木,阳金阴金,五行依次类推。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洛书用历法做出了解答。十月太阳历,也可以称之为五行历。五行属于历法,历法本身由测量定量而来。所以,可以定量的五行,与虚无缥缈的玄学毫无关系。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月太阳历一年十个月,月序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一月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日序用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戍亥来表达。天干地支的“所以然”,洛书用历法做出了解答。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金木水火土五季,对应于东西南北中五方;五季属于时间,五方属于空间;时间是万物生长的尺度,空间万物生长的场所;阴阳五行构筑起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历法是远古、中古时期的根本大法,根本大法是生产生活必须遵守的法则,圣人“则”图书实际上遵循的是历法。“圣人则之”的问题,在此得到了解答。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河图洛书、八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一系列千古难题,彝族文化用最初的十月太阳历做出了完美完整地解答。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家之言 信者恒信

刘明武认为,彝族文化自成体系,从古至今一脉相承,远没有“焚书”之乱,近没有“疑古”之争,所以彝族文化对河洛图书的解释,有信史价值。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么,汉文化有没有十月太阳历?刘明武说,有!在《黄帝内经》《管子》里,还可以看到十月历的影子。蚩尤、大尧,是苗族尊崇的祖先,先秦与西汉的典籍中,有蚩尤、大尧帮助黄帝制历的记载。《管子·五行》记“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时……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之说。《尚书·大禹谟》:“时乃天道。”天道即天时,天时即天道。这里的“五行”,是关乎天时的“五行十月历”。五行十月历,将一年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季,一季72天。十月历不知什么时候失传了。失传了十月太阳历,汉文化流传至今的典籍就无法解释河图洛书。解释不了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川三星堆曾出土一枚蝌蚪文龙玺,有学者据此大胆提出了一个观点:既然三星堆玉石有了蝌蚪文,二里头没有,龙山也没有,红山、齐家、良渚诸文化都没有,那也就不再避嫌言夏。而另一樽被民间所庋藏的雕塑,戴冠神人,跣足立台上,双手捧卷轴——也就是神龟负洛书的拟人化表现的明证。因为,在神像背后,镌刻有神龟的图像。最直接的说明,是台基两侧对称性的大鱼图案,印证了《拾遗记》有关夏鲧的描写:鲧因治水无功,“自沉羽渊,化为玄鱼,横修波之上,见者谓为‘河精’”。神龟是河精的使者,以献含治水秘诀的洛书给禹。由语言传说凝固为三维空间完美的雕塑,以人为本,这在红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都未发现,弥足珍贵。可以让人看清雕塑后面悲剧的叙事性来——那就是大胆的史学家所推断的另一种可能:鲧禹之夏族,也就是蛇图腾部族,先据中原,亡国后(蚩尤被杀)被 罚苦役,通过治水,混合三苗九黎及蛇、鸟、猪、鳖四部族,终于再次强大。由此推论:彝族是夏代的统治者,夏亡后,彝退入西南大山。若以此说,那么十月太阳历诠释的河图洛书,或许正是解读其本源真意的正宗版本。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而正是在贵阳花溪的彝族学会上,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秘书长吴淳也语惊四座,公布了该院古彝文与世界古文字比较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可以代表着世界文字一个重要起源。据了解,这个课题从古彝文毕节方言区为出发点,对中国的彝族文字六大方言区均进行了一定的调查比较。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星堆考古学证据和古彝文字学研究似乎都支持着一个观点,彝族文化里肯定蕴含着古老的还缺乏认知的人类文明。从彝族文化寻找河图洛书,刘明武等人的一家之言,当假以时日,以期得到诸多过硬的历史文献数据、考古发掘及其它专家既有研究成果作支撑。但他的研究思路,或许为解读河图洛书找寻到了一把开门的“金钥匙”。中国彝族方言区应积极启动和推动中国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世界记忆工程名录)工作的建议,以及毕节地区不仅加强了彝族文字文献收集、文字编译、双语应用,而且将古彝文作为打造、传播彝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将在大方古彝文化胜地集中收集展示古彝文献,利用彝族文字图画之美、象形之美、厚实之美、灵变之美、多彩之美,在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乌蒙山韭菜坪创建“天书石林,石头字典”古彝文化景观等相关举措,不仅对于复活“水西文化”,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对古彝文化的研究、传承进而对中华文化的研究都极有价值。2M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贵州日报》2010年3月12日;文字来源:彝学网。
(本文作者姓名遗失,欢迎提供相关信息)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1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