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彝族文化信息资源
作者 佚名 2009-01-15
原出处:网络

一、彝族文化的社会学涵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待人接物、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和文明有时候可以通用,属于社会学范畴。与城市文化相比,彝族文化更具有村落文化的特性,以农村文化的特质和形式存在。zi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是原始彝民由游牧狩猎生活走向定居生活,也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家庭定居在一起,组成一个对外界封闭的,以宗法关系为纽带,长期在固定的村落生存并进行文化创造,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由于彝区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彝族人特有的文化也因地域而差异。zi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都离不开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某一民族的社会发展史,其实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史。因此,人们常用文化来代表一种社会的文明形态。在彝族地区,我们经常听见的“烟文化、酒文化、婚俗礼仪”等等,就是彝族人文明的文化象征,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彝族社会由一个文明形态,转变为另一种文明形态的历史进程,这种历史进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变迁。网络化的彝族文化信息资源,也是社会学的一部分。彝族文化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有助于挖掘资源潜在价值,有利于开发利用,更有机会充分提升资源的能量、增进文化资源的效益。zi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网络化的彝族文化信息资源

以网络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化信息资源,我们叫它“网络文化”。彝族文化本身的村落化、生态化,表明它是一种不离本土的自然传承、延续着的文化,是本民族注入了大量感情的文化。可以说彝区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是文化艺术的生态博物馆、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千百年来,彝族人在自我传习、保护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社会文明的转型是一个整体结构,物质文化形态的变化必然引起制度文化形态和观念文化心态的变化。彝族风俗虽然也有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被淡化的趋势,但固有的文化痕迹总是清晰可见。zi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一种打破时间、空间的传播途径和信息载体,像基于村落处于原生态的以彝风彝俗为重点内容的彝族文化信息,是很难被外界有所知晓的。自从网络文化的出现,使人们对文化信息资源有了更新更快的认识。也是文化资源的整合有了新的手段,扩大了文化资源信息发布范围。北京的“彝族人网”把平台划分为传统文化、人物、旅游、彝学、文艺、摄影、文化、社会等几个栏目传递彝族文化信息;凉山州彝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的“彝族文化艺术网”把平台分为文化人、文化书、风土人情、学术平台、彝风彝俗、文艺作品、原创音乐等几个栏目向外界传递彝族文化信息。另外,还有中国彝族网、彝学网等等均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这些网站着眼于乡村、着眼于第一线,成为彝族文化传播不可忽视的载体和途径。这些综合网络平台的出现和发展,彝族文化原生性资源大量被发现、被报道,使外界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彝区的文化动态。彝族文化资源在网络上报道,减少了文化传播的成本,扩大了文化存在的形式,提高了文化交流的速度,增强了文化资源被利用的可能,提供了文化资源开发的手段。zi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网络环境下的彝族文化信息资源整合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原生态信息资源大量涌现,给文化产业的整合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信息资源的渠道保障。众所周知,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文化资源占有和开发的基础上。但是,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等于就是文化产业的资源。要把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支撑开发利用,还得靠挖掘大量的信息。要进一步分析社会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走向、企业文化产品与市场开发潜力等,这些经济因素直接决定着文化资源能否成为文化产业资源的关键。网络有群众基础,群众参与面广,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消费者的声音。现今有政府部门把某一网络媒体作为自己信息参谋的时有报道,这也是瞄准了网络的群众参与性。zi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生态文化更是群众见惯不惊的文化形态,长期以来就让其自生自灭。所以更需要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促进文化价值的相互渗透,通过广泛宣传才有可能成为文化产业,成为全社会共享的财富。所以说,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托文化资源,壮大文化资源离不开文化产业的繁荣。zi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无时不见,无处不有。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处于特地环境条件下,人们的谋生手段就是形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聚居地,也就是这个民族的先民劳动、生息、繁衍之地,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产生传统的制度文化、传统的观念文化、传统的物质文化等等。文化产业的可持性发展其实只不过是提炼和提升文化资源的核心问题,只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才能构成市场,也才能占领市场。以彝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站、论坛的出现,村落文化信息的传递越来越乡村化、生态化,给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信息保障,也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舆论上的超前宣传,为投入和形成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文化秩序也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逐渐向“政府的归政府”、“企业的归企业”、“民间的归民间”的三方利益,共同监督的市场管理体系转变。zi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展农村文化的研究,对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育,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十分必要的。农村文化的研究和发展逐步向产业化、商品化迈进,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机制,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观念。没有与发展商品经济及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心理、文化素质,就无法破除陈旧的文化观念,同样也就无法确立新的文化理念,新的文化理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zi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网络文化产业已经依赖于文化信息资源,文化资源需要依靠网络进行全方位传播,可以说网络文化为民族文化市场的繁荣提供创造良好的环境。网络环境下的文化信息资源将成为文化人、生意人的一大不可忽视财富。近几年慕名而来的游客,大都通过网络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后,来直接体验彝族的传统习俗的,文化游已成为中外游客旅游的重要内容。所以,经营风土人情,甚至有些外地人在彝族地区发现并投资经营原生态文化,使文化产业越来越显现出其潜在的价值。zi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补商品经济的课,而且要补文化课。农村新文化的发展,不是传统的连根拔掉,全部推翻,也不是传统的自我复归,更不是城市文化的原封不动照搬,也不是外来文化的简单引进,只能保留农村文化中代表民族精神和适合农村特点的有价值的部分,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化。农村新文化的建设是一项涉及科学社会主义,文化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文学等多学科的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在发展中需要不断整合、提炼。只有结合农村的实际,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才能深入和收到好的效果。zi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数据迁移造成作者信息遗失,欢迎提供相关信息)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