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王明贵 2011-03-18
原出处:《彝族文化》2004年3期

一、会议概况

在彝族撒尼人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发表50周年、电影《阿诗玛》拍摄40周年之际,中央民族大学与石林彝族自治县政府联合举行了“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04年8月6日至8月9日在世界地质公园、阿诗玛的故乡--石林举行,中、美、日、韩等国家共l3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中有《阿诗玛》的搜集整理者杨放、朱德普、黄铁、杨知勇、刘绮、马绍云等人,有彝文古籍《阿诗玛》的汉译者黄建明、昂自明、普卫华、罗希乌谷、金国库等人,有《阿诗玛》日文一种版本的译者西胁隆夫,有歌舞剧《阿诗玛》的编演人员徐演等人,有日语歌舞剧《阿诗玛》的演出人员、日本“山毛榉艺术团”、“人与人艺术团”和韩国艺术团的演职人员,有电影《阿诗玛》的演唱者胡松华、杜丽华及竹笛伴奏者毕光贤等人。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月5日全体与会人员在石林会议中心报到。8月6日上午举行纪念大会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石林县代县长李忠德首先致词;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陈理代表主办一方讲话;云南省省长助理丹珠昂奔、云南省文联副主席刘鸿渝也在会上讲话。在开幕式上,日本名古屋大学樱井龙彦教授说,《粱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也许不为日本孩子所知,但阿诗玛却为日本孩子所喜爱;韩国中央大学金善丰教授说,《阿诗玛》二十多种资料的版本已经在韩国出版。叙事长诗《阿诗玛》整理者代表杨知勇,著名歌唱家、电影《阿诗玛》原唱胡松华,电影《阿诗玛》中阿诗玛的扮演者杨丽坤之夫唐凤楼等也先后在大会上致词。石林县几大班子领导向为《阿诗玛》作出贡献的学者、知名人士颁发石林彝族自治县荣誉公民证书。开幕式上举行了专门为会议出版的《阿诗玛文化丛书》首发仪式。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全体人员到石林县体育场参观了“阿诗玛文化展”。下午研讨会分为4个组进行研讨。8月7日上午举行大会专题学术报告,下午分组讨论后,参观了世界地质公园--石林,晚上观看中日韩少儿艺术联欢。8月8日上午又举行了一次学术专题报告;随后举行了由石林县委副书记柳文炜主持的闭幕式。美国俄亥俄州大学马克·本德尔教授代表外国学者、中国罗希乌谷教授代表中国学者在会上讲话,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祁庆富教授作会议总结并宣布论文获奖名单。郭思九的《<阿诗玛>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李红昌和钱润光的《阿诗玛与阿黑关系探析》、张海英的《从<阿诗玛>看彝族撒尼妇女服饰的变迁》、王继超的《<阿诗玛>中的若干典故考释》、王明贵的《阿诗玛:符号与象征》、毕志峰的《阿诗玛故乡在曲靖》、师有福的《阿诗玛与审德妮》、昂自明的《阿着底考》等8篇论文获奖<不分等次>。另有6人获贡献奖。闭幕式上为这14人颁了奖。石林县常务副县长高焕彬致闭幕词。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术会议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于8月8目下午到石林火把广场参观石林火把节摔跤活动;8月9日上午观光石林县城,下午参观斗牛,晚上与中外游客及石林人民共约10余万人在石林火把广场一同观看中、日、韩等多国艺术家用不同艺术形式共同演绎“世界的阿诗玛”大型文艺晚会,欢度火把节。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学术研讨内容

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收到已发表的论文35篇,未发表的论文53篇,共计88篇。会议专门出版发行了原石林县长、昆明市市长助理赵德光博士主编的《阿诗玛文化丛书》5部,即:《阿诗玛原始资料汇编》、《阿诗玛文献汇编》、《阿诗玛文艺作品汇编》、《阿诗玛论析》、《阿诗玛研究论文集》,共计187.7万字。专门出版了唐凤楼先生的专著《我与阿诗玛的悲欢》,和《外国人心目中的阿诗玛故乡》、《石林少数民族风情)、《石林经济文化探索》等从不同侧面探讨阿诗玛文化的专著;还出版发行了VCD《中国石林》和《撒尼彝剧--阿诗玛》。发行了纪念叙事长诗《阿诗玛》发表50周年、《阿诗玛》电影摄制40周年纪念册。散发了宣传石林和阿诗玛的有关宣传品。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为: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关于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搜集整理与翻译工作:会议对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全体同志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的《阿诗玛》第一次整理本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认为李广田的重新整理本删除了一些强加进去的文人创作,总共修改了250多处功不可没,使《阿诗玛》更符合民间文学的本质,同时也提高了艺术品位,认为公刘对李广田的指责有失公允,因为在他们的第二次整理本中也吸收了李广田的成果。对杨放、朱德普首开整理《阿诗玛》长诗的功劳给予肯定。对昂自明,马学良、罗希乌谷、金国库、范慧娟,黄建明、普卫华等的三个彝文古籍《阿诗玛》汉文译本和西胁隆夫、千田九一的日文《阿诗玛》译本以及木下顺二、森井睦、若林一郎创作的日语歌舞剧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阿诗玛》在世界各地已有30多种译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消息>的情况表示欣喜和乐观,认为这对扩大《阿诗玛》的影响和形成“阿诗玛文化”作用巨大。乌谷等学者认为黄铁等整理本中把姑娘的美丽比为“赛山茶”等是加入了不是撒尼民族文化的内容,撒尼人认为最美的是“美伊花”而非山茶花;“玉鸟”是一种什么鸟?无人知道;李广田整理本把打虎改在射箭之后是不懂彝族有虎图腾崇拜习俗。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关于长诗《阿诗玛》产生及形成的时代:杨知勇认为“《阿诗玛》产生于原始社会”;傅光宇认为“长诗确实反映了许多从母权制被推翻开始的原始社会解体期的历史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认为“《阿诗玛》的出现有着古老的历史,不可能是晚近时期才产生的作品。”孙剑冰认为“《阿诗玛》的历史背景应为原始公社解体期,亦即撒尼人进入头一个阶级社会时期”,陶学良认为孙说是正确的;乌谷认为“《阿诗玛》产生于‘南诏’中后期,流传了上千年”;毕志光认为“它的产生年代为1106年左右”;李德君认为“《阿诗玛》不属于远古时代,而是撒尼人进入封建时代以后的产物”;谢国先认为“阿诗玛故事可能产生在神话时代之外的任何一个时代。…而阿诗玛故事流行的时代是明代中后期。”西胁隆夫认为只有200年左右;马学良曾认为只有100年左右。有论者甚至认为《阿诗玛》的活的民间文学文本仍然在民间发展着,至今仍然没有形成定型的文本。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关于《阿诗玛》中的人名、地名与崖(岩、石)神夺爱:谢国先认为阿黑与阿诗玛的名字来源于撒尼神话中的阿鲁与阿诗这一对神灵祖妣,阿诗玛生于蛇年蛇月蛇日蛇时,因而阿诗玛之“诗”并非金子之意,而是生辰与属相之称谓。段尔煜、黄建明等则认为,阿诗玛是金子般纯洁的姑娘,“诗”应是金子的意思。他俩还认为“热布巴拉”家是古代贵州安顺的“播勒”家;王继超则认为并非如此,热布是地名,巴拉是人名,乃是热布地方的巴拉家而非安顺的“播勒”家。多数学者认为,《阿诗玛》中的热布巴拉、格路日明、哥敌海热等人名前半部分均为地名而后半部分则为人名,是某地某人之意,因而“哥敌”并非“竹园”。阿着底在什么地方?历来是《阿诗玛》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公刘等认为是在大理;同时也有在“滇、黔之际”或“罗平县境”之说。有的则认为在昆明坝子;有的认为就在石林。黄建明等认为“在现在的曲靖一带”;持此说者有王继超、毕志峰、昂自明,都说是从彝族阿着仇部之名变成地名。傅光宇进一步研究认为“是以沾益为中心的一个大坝子,为白彝阿佐赤部辖地,因而以之命名。”阿诗玛最后被崖神攫去生命的结局,金仁喜<韩>认为是阿诗玛与彝族的母石崇拜有关联,“彝族的祖先是阿诗玛,换句话说,是从母石诞生的,因此回归母石。”梁红说崖神崇拜就是石崇拜,其实质“是男性英雄崇拜”,“阿诗玛融入于石崖之中,预示着她嫁给了全民崇奉的男性英雄--社神”,“成为具有‘生殖’及‘护佑’能力之神,成就了撒尼人民希望其永生的愿望。”王继超认为彝族叙事诗与故事中有“岩(石)神夺爱的共性”,此神多属男性神,抢夺或帮助无助、落难或作恶的女子,目的都是与人间的男性夺爱,而且为人们某种希望的寄托,一种战胜强者的精神力量。”从地名问题的研究中,王继超、傅光宇都认为撒尼人有一部分是从今黔西北一带迁徙到石林。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关于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这是一个历来都在争议的老问题。黄铁等的整理本中认为是兄妹关系,后来公刘又搜集到有关情人关系的材料。电影《阿诗玛》中是作为情人关系。李红昌、钱润光、梁红等都认为是兄妹关系。君岛久子(日)认为“两个人的关系以情人最为自然”,但又接着说:“我认为,阿诗玛与阿黑的关系可作如下三种考虑:(l)兄妹;(2)情人;(3)义兄妹,即既是情人又是兄妹。”但对第(3)说却没有作出深入的论述。谢国先在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阿黑与阿诗玛既是兄妹,又是情侣,这种矛盾的根源又在于人格与神格的混同,现实与神话的重叠。所谓人格与神格的混同是指阿黑与阿鲁的混同,阿诗玛与阿诗的混同。阿鲁是洪水神话和兄妹婚神话中与妹妹(阿诗)结婚的神。阿黑是阿诗玛故事中的人。创造出阿黑形象的撒尼人在潜意识中把阿黑等同于阿鲁,阿黑自己也将他等同于阿鲁。…阿诗玛与阿诗的混同更为直接。…阿黑和阿诗玛既把自己等同于他们的神话原型阿鲁和阿诗,又把他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等同于阿鲁与阿诗所生活的神话世界。阿黑和阿诗玛以为他们也可以像受人尊敬的阿鲁神和阿诗神一样,既是兄妹,又做夫妻。然而,这种等同是违背社会伦理的,也是自欺欺人的。所以,阿黑和阿诗玛的二重关系(兄妹兼夫妻)要被粉碎。…乱伦是神的美德,人的罪恶。”谢氏之说庶几可作阿诗玛与阿黑关系的定沦。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从文学和艺术的视角研究《阿诗玛》是这次学术会的一个热点。除上文提到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问题等外,还从《阿诗玛》的彝文文本、汉文文本及日、韩文本等多视角进行了探讨,尤其突出的是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黄建明以之与《嫩娥少薇》以及19世纪法国学者保禄·维亚尔记录搜集的无名叙事诗比较后认为是同一作品的变体;郭思九以之与中国其他民族的文学比较后认为《阿诗玛》是收入《中国百年百部文学经典》的唯一的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作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师有福以之与《审德妮》,李粲旭(韩)、李延珍(韩)以之与《春香传》(韩),马克·本德尔(美)以之与《甘嫫阿妞》,藤川信夫和樊秀丽(日)以之与《指路经》,金善丰(韩)以之与韩国神话,等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探索了阿诗玛文本的文学艺术价值、内部结构、文学地位等。左玉堂、罗钊分别探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口头程式化特征。金重、徐演、金仁祥等研究了阿诗玛舞台形象塑造成功的多元因素;作为多种艺术形式之一,电影《阿诗玛》在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电影周(西班牙,1982)上获最佳舞蹈片奖;舞剧《阿诗玛》先后获全国舞剧比赛第一名及8项一等奖、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及4个单项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二十世纪中华民族舞蹈经典”殊荣。张海英、李艳兰、李锦春等探讨了“阿诗玛服饰”的演变。西胁隆夫(日)、清水享(日)还专门介绍了《阿诗玛》作为文学文本和艺术作品在日本传播的情况。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关于阿诗玛文化的形成:王明贵认为国家政策、多种文艺形式、文艺家、媒体、旅游和阿诗玛故事本身的魅力与优美自然风景的契合是形成阿诗玛文化现象的主因,阿诗玛最终将走向符号与象征。毕然、玛格丽特·斯旺(司佩姬,美)、马绍云、窦光华等都持类似观点。从媒体传播与旅游的角度展开研究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视角:刘京宰(日)、马晓京、龙珊、木基元和普卫华、戴波和吕汇慧、薛春华、王向方、黄兴、方跃章、昂继忠、李永祥、徐跃高等认为媒体和旅游对阿诗玛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罗希乌谷、金善丰等还就阿诗玛文化圈、南诏文化圈、东北亚文化圈问题展开了探讨。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学术会议的成果

1.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阿诗玛》在彝族文学史及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初步奠定了“阿诗玛文化”的基础;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阿着底在曲靖一说基本可以成立;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谢国先对阿诗玛与阿黑关系的定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基本可以作为定论;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舞剧《阿诗玛》的经典地位得到巩固;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强化了石林旅游与阿诗玛文化的关系。9Y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7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