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彝族毕摩经译注》的《彝族源流》的两个选本
作者 ​王继超 2008-10-22
原出处:​网易博客

《彝族源流》的原彝文名叫“能素恒说(音nou55s u13hei21so21)”,直译意为追溯彝族的根源,作为古乌撒部地(今贵州省威宁、赫章两县一带)形成与广为流传的一部著名的彝族历史文献,有很多个抄本在流传,除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审王子国先生家的抄本外,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248号、264号、730号、913号、390号、660号、249号、126号等藏书都可视为这部书的不同抄本,或分散抄本。从记录父子连名谱的特征上看,《彝族源流》所录的谱系和威宁一带流传的《六祖纪略》、《六祖富贵根》、赫章一带流传的《彝族创世志》(现藏于赫章县民委)、《彝族谱牒志》(现藏于毕节地区档案局)比较,在内容与涵盖的范围相同的前提下,还各有千秋。
0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yuan.jpg0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源流》一书,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米(慕)靡——武僰、举偶(亦作格俄或根英)、六祖这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起源于哎哺氏。由哎哺氏分支的尼能、什勺、米(慕)靡——武僰、举偶等各大支系,共同起源、同步发展,同时存在于毗连的分布地,但从时间上却分先后来占据彝族历史的突出舞台,尼能、什勺、米(慕)靡连接六祖、武僰四大系统是彝族的族源主体,举偶(又分开作举偶、署索)是彝族文字文化的代表与象征,据《阿默尼.磨弥谱》、《德布源流》、《水西世系》等文献载:彝族历史“在笃慕(慕靡最后一代王)之前,有三百八十六代,在笃慕之后,传七十八代。”或“传八十四代,到兹摩额菲(安坤?——公元1664年)”。从《彝族源流》所记载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彝族与古老的昆明、蜀、嶲、叟、濮、哀牢、卢等族群有直接联系;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又同古蜀国、古滇国、古夜郎国、古朱提国、古牂轲国的建立直接有关。至于建立罗殿国、罗施鬼国、南诏国、自杞国,以及上百的“以什数”的君长政权,就更不待言了。0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历史文献,即彝族史书的编写,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在于国,服从于世袭制的君长制政权;在于家,服务于以祭祖活动为核心的祖宗崇拜。所以,大约在“洪水泛滥”(六祖崛起的象征)之前,彝族各部的史官(即毕摩或摩史)已开始用彝文收集、编写本部历史的工作。民间传说,还是彝文文献记载,都说哎哺时期的著名毕摩布僰举奢哲写下了很多的书。根据彝文各种文献的记载来看,彝族各部内,众多的举奢哲们一代又一代,不间断地从事编写本部、甚至全民族历史的工作,直到清康熙朝的中晚年为止。根据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663号藏书记载:布笃布举、举娄布陀、额菲布则、额哲布嘎乌撒、水西为境内的四大著名毕摩,这四大毕摩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北宋时期,而四大毕摩之首的布笃布举则生活在乌撒部土地上,举娄布陀在乌撒部地盘活动的时间也很长,他们都以善写史,且成果卓著而流传后世,从《布笃布举与举娄布陀易玛藉》一书中就有着重的反应。布笃布举和举娄布陀两位毕摩接触到《彝族源流》一书的编篡是自然而然的事,尽管这部书在他们之前很早就成型并流传了,但从书的规模与所涵盖的内容上来说,两位毕摩在该书原型的基础上作了资料的搜集与补充,再作进一步的完善与编篡,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可以说,《彝族源流》一书的编篡者应当是布笃布举、举娄布陀二位毕摩,时间则不应晚于北宋中期。当然,又根据彝族史书编写的需要和它的服务使命的决定因素,在布笃布举、举娄布陀二位毕摩之后的元、明、清(初)时期,一代代的毕摩在传抄的同时,作了必要的补充与续写,也是必然的。0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源流》一书主要流传于古乌撒部地的今贵州省的威宁、赫章两县的一些世袭的毕摩的家中,如威宁县哈喇河、迤那、牛棚一带的称“阿卓吐布”的禄姓的八家毕摩(号称八先生),威宁县雪山镇一带称“阿者侯泊”的禄姓毕摩家,威宁县金钟一带称“阿都乃素.妥氐”的孔姓毕摩家,威宁县板底乡与赫章县妈姑镇结合部一带称“麻博阿维”的文姓毕摩家,赫章珠市乡一带称“麻博阿维”的文姓或杨姓毕摩家,赫章县财神镇一带称“阿侯布”的王姓毕摩家,赫章县双坪乡一带称“觉俄布”的李毕摩家等等。经过“文革”时期,除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所收的藏本和赫章县财神镇一带称“阿侯布”的王姓毕摩家等少数几家毕摩的藏本外,《彝族源流》的其余抄本几乎散失殆尽。0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源流》的整理翻译被国家民委列为“七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之一,全书共分做七集、二十七卷,整理翻译和出版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本书,第一集1989年1月出版,最后一集即第七集于1998年9月出版。整理翻译时,以赫章县财神镇“阿侯布”即王姓毕摩家抄本和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所收藏的248号、264号、730号、913号、390号、660号、249号、126号等藏书进行了对照与综合。本书用四行体加注释体例进行整理翻译,本书的整理翻译尚未完成时,张和平与王正贤两先生用原文同中文介绍形式,编了一本《彝史精编》进行了介绍;本书全部出版发行后,王子尧、山口八郎、王子国等先生用原文影印加内容简介的形式,将本书选入《中国彝史通考》(一)中出版;王明贵、王显两先生也在本书意译的基础上,编译了《彝族源流》(汉译散文版)出版。0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的《彝族源流选》,是从原四行体加注释体例出版本中挑选的,挑选了其中的父子连名谱部分,基本以原书的顺序为顺序:以哎哺、尼能、什勺、米(慕)靡——武僰、举偶(亦作格俄或根英)、六祖这六个时期的谱系排列为顺序,这也是原著的顺序。《彝族源流选》(一)选用了原书的第一集的第2卷,第二集的第6卷,第三集的第10卷、第11卷、第12卷。《彝族源流选》(二)则选用了原书的第四集整集,包括了其中的第17卷,第18卷,第19卷、第20卷。在挑选的过程中,译者用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从2005年6月到2006年7月,对意译部分连同少部分直译作了必要的修改,对注释部分的补充尤其加大了力度,还提供了原著照片,以期达到《彝族毕摩经译注》的基本要求。0Z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6731